锚定,升级与反馈,这是我打通复杂人性的三大法宝原文8000

本文8000字左右,主要是解剖大脑的锚定原理的,几年前,我就懂这个原理了,但是我悟这个原理悟了3年,直到今天,我才完全把它在生活里面活出来,而且其中的要点在于,我现在能够在每一个瞬间,都运用这个原理,来让我实时产生想要的心理状态。

在我们的情感层面,如果我们在做每一个事的时候,能够精准地利用锚定原理,那么我们就可以完全达成我们平时所期待的那种平静的愉悦的内心,而不是时刻的紧张与焦虑。

锚定原理的精妙之处在于,达成时,大脑就会有快感与愉悦感,达不成时,大脑就会恐惧害怕:

  • 当我们把目标锚定在某些结果上时,就会出现时刻存在的担忧害怕得不到结果的情感;
  • 当我们把目标锚定在某些可持续升级的特定指标时,此时就不存在担忧,而是因为不断升级的特征,使得大脑可以时刻处于充实愉悦的状态;

而且还能够利用这种充实的感觉,来促进我们去实现有效的编码目标神经元。

这就是大脑,它是原理规定着的,我们的所有方案,都必须严格的根据它的能量原理来设计。

我曾经讲我们就是在重构一个城市的道路网络,每修一条路,我们都必须为这个事情找到该有的能量,这就是锚定原理的作用

一定要把它的力量给发挥出来,用大脑的快感,驱动我们去编码,包括冥想与修行这类事情。

深度冥想

  • 什么是深度冥想?
  • 什么是冥想?

冥想的目的,是实现人从愚昧无知的混乱状态到达祥和宁静有知的“定”状态

  • 从无觉知到有觉知;
  • 从被遮蔽,被控制,被笼罩到自己管控自己;
  • 从沉睡,无脑,无知到清醒,清明;
  • 从焦虑不安的局中人到从容淡定的旁观者;
  • 从自动化的,无意识被动行为到自主的,有意识行为;【被动思维到主动思维】;
  • 从恶到善,从自我到自他,从小我到大我;
  • 从动物脑到总裁脑,从潜意识到显意识;
  • 从本能员工到总裁【指挥中心】;
  • 从大脑低级皮层到高级皮层【心理表征低级到高级】;
  • 从恐惧焦虑到宁静愉悦;
  • 从快到慢,省能到耗能;

当我们能够达成后者的状态时,冥想就可以解决一些长期困扰我们的各种身体与精神疾病。

我罗列这些状态,在于让大家明白,冥想并不是神秘,也不是为了达成一些神秘的功效,它能够解决我们人生中的各种苦难问题,不是因为我们冥想到“放下一切”,而是后者时刻宁静愉悦的有知内心,就能解决我们的一切问题。

而这里利用的原理,依旧首先是大脑的锚定原理,锚定某些内容,去不断地实现挑战与突破,形成大脑的愉悦感,价值感,以此来驱动大脑不断前进。

冥想的深度内容,是解构大脑里面的“内容”,我把这些东西表达为一个城市的道路网络,冥想就是研究每一条道路的特征,然后重新为它铺一条路。

这是冥想的重点,它就是在修正我们的潜意识本能网络的过程

因此,当我们的注意力都放在数呼吸这类形式上的东西时,我们实际上走错方向了,呼吸或瑜伽不是内容,不是我们的目标,它是我们借来安定意识,学习控制意识的方式。

正如我们要过河,我们的目的不是船,而是借船过河。

当我们刚开始静坐时,你会发现,我们的内心是杂乱的,就像很多人拿起一本书,完全看不进文字一样,因为他的内心很浮躁,完全静不下来,呼吸或瑜伽,就是用来让我们静下来的。

  • 静下来后,冥想才刚刚开始,但是很多人把注意力都放在数呼吸上了。
  • 静下来后,才可能进入修正潜意识的过程。

此时,又进入另一个深奥的领域,如何有效地修正,形成我们想要的那个目标网络,成了我近5年来研究的全部。

冥想的本质,是思维上的训练,与对意识的控制,其中的核心,就是如下下文提倡的:“刻意编码”,通过提升式的有效编码,改变我们大脑的本能网络的神经元链接,这是冥想的核心。

因此深度冥想,就是我如下这篇文章的内容,此时就像重新造一座大楼一样,它必须系统地规划与修建,不仅内容要正确,修建的方法也必须有效。

本文的重点思维有:

  • 思维上的刻意练习:有目的地专项训练与强化对应的网络,构建那个可以在生活发挥作用的心理表征;
  • 我们去经历,就是为了去编码与整顿,而不是为了经历本身;
  • 刻意编码:一个清晰的可定位的目标对象,然后升级:走出舒适区的强化练习;
  • 顶级导师作用一:锚定指标后的针对性有效反馈;
  • 及时反馈:时刻进行反馈,反馈“刚刚那一拍”;
  • 用快感来驱动我们去训练与提升;

本文涉及到的重点思维工具与知识点有:

大脑的情绪情感机制,多巴胺与去家肾上腺素,主意识与被动自动化意识的思维特征,意识的快慢特征,自我与自他神经元信号的特征,实时觉察与事先编码,心理表征底层,高级与信息流动特征。

人性的复杂性永远超越我们的想象

5年前,我曾多次阅读《次第花开》这本书,我曾寄希望于它能够帮助我找到人生答案,因此,我多次反复阅读它,特别是每次在生活里面受阻时,我就会停下来读一读它,内心在那个当下,确实会安静平静很多。

但是没过几天,或者更准确地说,合上书进入生活,我又立即“被打回原型”。

这个现象是如此之普遍,我感觉我前后的几年,都在轮回这个模式。

比如佛家讲“无常”,告诉你要接纳无常,接纳意外,不执着,看开一切。

然后你也这样告诫自己,发现内心确实安静了些,但是很快,你又被激怒,觉得我已经如此包容接纳你们了,为什么还如此对我…..

有一个说法叫经历世事无常与看透人性的复杂,你的人格才能变成丰满。

修行无效的原因,就是人性的复杂性。

因此,如何突破人性的复杂性,找到一个可以行之有效的精进方法,竟然是我5年来的全部努力,我几乎一头扎在这里面,《大脑觉醒》给出了部分答案,但是那个答案,对常人来说,也是相当具有难度的。

书写完后的一年,我从来没有停止过步伐。

我时常强调我的这个漫长的探索过来,就是为了提醒大家,如果你精进力度不够,你将花费更多的时间在里面,即使你每天一小时,10年你也未必能够达成目的,而我自身全身心探索的过程,竟然用了5年以上。

这些话在于提醒你:“人性的复杂性永远超越我们的想象”,《大脑觉醒》一半的内容,就是在向你呈现这个复杂性的,让你知道我们到底面对一个什么样的敌人。

思维上的刻意练习:构建与强化网络

5年前,我悟“无常观”的时候,我打开书时,就开始悟。前后多次,不断重复,每次在生活里面碰壁,我就会进行这个过程。

合上书后,我就进入生活,书本上的东西,不曾进入生活。

这就是隔离《两个世界思维》的修行与学习,精进无效正是这个原因。

我最近的方法,除了悟,更多的是践行,或者更准确地说,它不是我们日常所理解的“学以致用”或简单的练习。

它是一种有目标,有方法的针对性专项训练。

比如练习网球技能,要成为一名顶尖选手,我们必须在一个资深教练的指引下,有针对性地进行单向强化训练。

首先是不断地拆分出细化的指标,这些指标具备可锚定性,可升级性。

  • 比如发球这个技能,它又分拆成抛球,挥拍,起跳与击球。
  • 细化到抛球这个练习,抛什么高度,落点要在哪。确定后,然后进行大量的强化练习,使得自发本能行为就能达到这两个要求;
  • 例如再细化到“击球”,击球点在不同的面,球会出现不同的表现;

这应该就是《刻意练习》中的概念,那么我带着“无常观”到生活里面践行,也是这个目的:“就是为了去有目的地专项训练与强化对应的网络,构建那个可以在生活发挥作用的心理表征”。

也就是无常观这个知识点与生活强化紧密链接的神经元网络,它的反应速度类似于我们的本能网络 ,具备瞬间自动化反应的能力。

而我最近能够做的,就像练习发球时的抛球一样,我能够清晰地锚定到:

  • 我如何做时,就是在“让神经元长出突触”。
  • 如何做时,就是在强化神经元的信号,提升它的效率。
  • 如何做时,就是在有效地构建我想要的心理表征。

就是为了去构建在某一个情景下我想要的神经元网络【心理表征】,并且强化它,使之成为可以调节先天本能的后天新本能。

“人生就是为了经历后的觉察”背后的深意:刻意编码

我多次强调这个人生观:“人生就是为了经历后的觉察”。

但是这句话,本质上还无法准确描述我到底在想要表述什么,因为如果你无法准确理解我所提倡的觉察编码思维,那么你必定会走很多弯路。

《刻意练习》这本书,针对的是“体质或简单认知”方面的针对性练习与强化,几十年如一日,直到成为高手或大师。

而我的“觉察思维”,同样是这个目的,它针对的是我们的复杂认知与复杂人性。

此时,我们去经历,就是为了去编码与整顿,而不是为了经历本身

这是一个有本质区别的全新发心,也是控制意识的一个关键点

比如在挑战左手刷牙的例子中,如果你不是有意而为地去做这件事情,不管你练习多少次,你依旧会不自觉地用右手强模型。

也就是,如果我们没有带着强烈的针对性的练习意识进入生活,我们瞬间就已经在其中了,失去了觉察,也就无法进行有效的专项训练。

我以前没有提这个概念,但是我现在必须郑重地指出,复杂思维练习比小提琴这类练习更难,但是我们对它的练习度,从来没有“练习小提琴”重视。

比如我身边很多孩子,他们去学小提琴或钢琴,会连续很多年,每周去跟一个专项老师练习1-2天,但是我们在复杂认知的心理表征的构建上,却完全没有这样的概念。

甚至很多找我的人,都明显地想着直接跟我要答案,他们认为,我只要把答案告诉他们,就能解决他们的问题了。

人性的复杂性在于背后的大脑神经元的本能网络在我们的生活里面呈现出来的千变万化的人性。

《刻意练习》中也提到不是持续练习20年就能成为小提琴家,而是必须强化练习,比如一开始记住4位数字,然后练习5位,6位,7位,8位,每进步一位,练习的时间,可能是以月为单位的,越往后,越难。

这个概念与大脑的锚定原理相匹配:“锚定指标,升级与反馈”。

因此,我们在进行职业训练的时候,需要刻意练习,同样,在进行复杂认知及本性的修正的时候,更需要刻意编码,此时,最核心的一点是:“刻意而为”,有意而为。

此时我们进入生活,不是为了生活,而是为了编码,这个有意而为,就是启动觉察意识的一个关键步骤。

锚定指标,升级与反馈

在进行刻意编码练习时,每次我们必须锚定一个指标,然后针对一个特定指标,进行强化升级练习。

这是两个关键步骤:

  • 一个清晰的可定位的目标对象;
  • 升级:走出舒适区的强化练习。

比如我去打网球,网球这个情景,就是一个目标,但是这是一个项目,必须继续细化指标。

我早期,会进行专项强化练习,比如可能今天2小时,就是练习正手,更细化的职业训练,还会把正手继续细分底线,中线或小球【或者是直线,斜线,上旋或平击】。

每一个细化项目的练习都可能是以“月为单位”的,进行高强度提升。

这种极其细化的强化练习效果是最好的,最容易有所突破的。

但是我不是职业球员,我只是业余爱好,找了一个教练,学习了5节课,然后就自己跟小伙伴瞎折腾练习了。

在大学的时候,当时确实也拿着多球,专项练习正手,但是并没有进行细分,强度也不够,特别是,没有一个好的教练帮我锚定指标,给予反馈,这种练习久而久之,就会乏味,找不到动力

接着更多的时候,就是上场对拉球,胡乱打,于是,打了15年的业余网球,我现在的水平,依旧是中等。

当我不进行这个解剖时,我向来自信自己的自学能力,从小到大,我都喜欢运动,各个项目也玩得很转,这让我现在玩任何体育项目时,都相当自信,我确实上手会比其他人快。

网球我也是这个感觉,这种盲目的自我自信,成了遮蔽之一。

这个现象与背后的大脑原理,就是我们修行之人,折腾一辈子都无法实现质的突破的根本原因。

一方面是盲目自信,一方面就完全不知道我们到底在做什么事情,更别说对背后的细致的目标进行有效地强化练习,这就是人性解决方案的麻烦点,你几乎不太可能找到一个在这个方面能够清晰指导你的“导师”。

在这个领域,我们从来不觉得需要有一个导师。

第二个核心点,锚定指标后的反馈

《刻意练习》中并没有对“反馈”进行重点解剖或展开,但是它背后却是一个大天道,一个人之所以能够成才,甚至成长为顶尖选手,在于他为自己的大脑找到“反馈点”。

顶级的导师之所以存在价值,可以让你少走弯路,在于他走过这些探索之路,有能力拆分出具体的练习项目,并且知道如何进行有目的的强化提升。

大脑是快感驱动的,每次有效的反馈,大脑都会产生动力般的愉悦感与价值感,使得它沉浸在追求某个特定指标的升级快感里面,不知疲倦地练习,乐在其中。

这种愉悦感源自于当它设定一个目标,达成时,它就会得到多巴胺的快感奖励。

它跟通过行动得到某个食物奖励时的大脑原理是一致的。

因此,这里的关键点是:“锚定指标,指标达成升级时,得到反馈”,大脑达成目的,得到快感,产生再次行动的力量,继续追求“进步与升级”

每次达成该指标的升级目标,它就会得到快感,这个快感就会支撑它继续去行动,继续去追求升级。

体育运动是最容易锚定这些指标的,比如跑步,特别是马拉松练习。

比如训练一个20公里,追求60%心率,在越短的时间内完成,此时,这个升级呈现出来的效果就是速度越来越快,几乎每一个训练马拉松的业余爱好业,在一段时间的训练后,都会发现自己明显的进步,而且不断进步,从来没有停止过,只是进步的幅度越来越小,难度越来越大。

因此,导师的另一个核心作用在于制定出清晰的专项提升目标,使得你能够沉浸在其中,快乐充实坚定的训练着。

“顶级”的教练【导师】独特的作用

我们会发现,顶级的选手中,都会有一位顶级的全职教练。

那么这位“顶级”的教练的作用是什么?

这位教练之所以是顶级,在于他自己也达成过这个项目的极致状态,他大脑里面存储整个练习过程的神经元网络,他知道某个特定的细化指标的“最快路径是什么”,比如从A点到B点,如果我们自己摸索,可能会走无数的弯路,而不是最近的直线路。

这样的导师,帮你锚定出一个指标,然后能够依据他自身的经验,针对这个指标给你给出修正的建议与反馈,把你纠正到“直线路”上,然后在直线中上进行升级训练

比如训练网球正手,我自认为:“教练不就是喂球给你,然后不断地训练,我找一位小伙伴相互喂球不就得了?”。

碰到不懂的,我就自己看视频,自学。

正如我在前文提到的,即使是“正手”,它也可以拆分成十几个细项进行单项提升训练,这是导师的第一个作用,只有他,才能帮你拆分出来,因为他自己已经完成过这些项目挑战,甚至也走过无数的弯路,因此,他可以剥开表象,直接把最重要的呈现给你,让你在最重要的路线里面训练。

这就是为什么我要标“顶级”或者最起码是一位资深教练,他自身有过大量的摸索,所有的东西都存放在他的大脑网络里面。

及时反馈

我最近在打网球的时候,每打完一分,都会有个停顿,因为此时需要去捡球,我会利用这个停顿的间隔对自己“刚刚那一拍”进行反馈。

这就是及时反馈。

正常情况下,如果不这样做,大脑一般只会想着未来,想着我要如何进攻,发外旋还是内角。【想着未来,而不是对刚刚进行反馈】。

我会琢磨:

  • 刚刚那一拍,我有没有笼罩在输赢心里面,有没有因为害怕输而不敢打?
  • 有没有因为对方的移位而调整了我的击球方式?
  • 我的眼睛有没有死死盯住球?
  • 有没有合一击球,即内心没有任何恐惧地,全力一击?

如果是合一的,我肯定我这一拍,然后告诉大脑,接下来一拍,也这样打。

一般情况下,间隔是非常瞬间的,我前后的这类心理琢磨,经过大量的练习后,才慢慢迭代出来的,而且已经形成了我的大脑神经元网络,因此,我能够在瞬间按照这几个标准,去检查与反馈。

我实际上还锚定出一个主要点,即我的眼睛有没有在击球的瞬间,死死地盯住球,我发现很多不合一的状态,往往注意力不在球上,而是被怕笼罩着,担心打丢分。

在所有情景中,“怕”几乎都是那个隐藏在最底层的扰乱者。因此,在所有的反馈瞬间,我们都可以进行这种自我检验:“我刚刚的那个行为,背后有没有怕的身影”。

当然,怕我是表征所有负面情绪的用词,在不同情景,它可能是:“担忧,焦虑,压力,紧张……”

此时,在快速的节奏中,我往往就进行这一个点的“确认”,我甚至在追求要在每一拍都达成这种合一击球。

这就是及时反馈的作用,每做完一个动作,检查:

  • 错的,错在哪?
  • 对的,对在哪?
  • 对的,继续强化,规避错的;

这就是为什么要“顶级或资深”导师了,比如教你合一打球,如果我自己都没有达成这个状态,我就一定无法把它细化到一个指标,来协助你训练。

反馈的背后是快感与动力

很多人会把“练习或训练”挂钩上“刻苦”,在体育运动中,刻苦尚且勉强可行,但是在思维练习中,要让神经元长突触,形成高效网络,那么“苦”是发挥阻碍作用的。

我曾经讲过一个例子,婴儿刚学说话的时候,妈妈跟他说“nai”,此时他就可以喝到奶,大脑得到快乐,然后他尝试发出“nai”的声音,就得到快感。

此后,他的大脑就会牢牢地记住nai这个发音。

我们的神经元是快感驱动的,更准确地说,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号的物质,它表达到我们人性里面就是,就是快感。

信号越快,越愉悦。

于是,顶级导师的下一个核心作用,就是为你找到训练的动力,而不是刻苦压制自己去学习与精进

或者反过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大脑的导师,当你在为你的大脑锚定指标的时候,一定要为它找到相应的快感,用快感来驱动它去学习与成长。

正如我一开始就不断强调,大家一定要不以读完《大脑觉醒》作为目标,而是要追求编码多少知识点与例子为目标

这句话很简单,但是我用了5年才形成了对它的深刻认知,当我描述给你的时候,你一定是做不到的,或许几年后,当你做到时,你就会惊叹这句话的强大作用。

这种快感愉悦感与价值感的植入,甚至细化到“每一拍”,导师锚定出来一个细化的训练指标,当我们做对时,他就进行反馈,我们得到动力,于是,继续强化该指标。

如此快速进步,此时,就是沉浸与乐在其中,而不是刻苦。

这就是为什么我一直在试图教大家如何锚定一个可以让我们的大脑神经元网络实现快速构建的目标。

包括在《共读群》或星球的打卡反思,以及你每天的例子编码,如果你无法在编码中,找到该有的力量感,价值感与意义感,找到那个成长的感觉,那么你的编码一定是坚持不下去的,即使你强迫自己编码,你的效率也是低下的。

很多星友,坚持反思了一段时间后,就放弃了。

这背后的核心就是大脑的快感原理。

一些内心话

接近3年的全职创作,几乎95%的时间,我都是在创作,没有停笔过,大概5%的时间录了一些视频,这就是我三年来做的全部事情,我给创作赋予了最高的级别,因为它是最有利于思维的深度运作的,这也是我最近能够有质的突破的根本原因。

如果我不进行如此高强度的专注性创作,我估计10年我都未必能达到现在的深度,当然,我所指的创作,特别是最近一年,它至少包含了一半的生活实修,以及大量的只是坐着的编码与琢磨,也就是,我已经达到了,生活也是为了修,为创作提供第一手素材,使得我在进行纯粹地整顿编码时,能够瞬间搜索到大量的信息。

这是我最终抵达灵魂的最重点一步。

为了保持这些专注,我放弃大量东西,包括视频,我也只是录了那么少数几个。

最近互联网的自媒体行业也开始不那么景气了,于是,我开始考虑我一直以来都相当警惕的【线下培训】,警惕的原因在于,它是不利于我专注的,又或者说,我写文章的时候,可以纯粹到相当纯粹,可以长时间的琢磨一个小细节,但是一旦涉及到线下培训,它就意味着物质欲望必然会拉扯着我。

因此,我是拒绝线下培训。

一旦我收了对方的钱,我就得为对方卖命,这就是违背了我向来的自由精神:“纯粹地就是为了研究”。

因此,我现在考虑这个事情,也只是限于考虑,毕竟这是一个小众文化,招收的对象,必须是有缘人,至少已经探索了一些佛,老子与传统修行文化的东西,或者起码了解我的整个体系的一些内容。

其次,正如我文章中提到的,在大量的实修中,我开始能够把大量的情景拆解出来,进行有目的有方向的强化练习,有点水到渠成的感觉了。

再者,我的自由探索精神中还包括了部分冒险家的情怀,我是那个喜欢探索新事物,喜欢新挑战的人,我不是为了结果,我做A事,不是为了A的结果,而是为了得到A背后的B这个天道

这是我对这个事情的挑战,为了得到B,做到了B,能量就是自然而然的。

我的最终定位与发心依旧是全局的能量因果循环,所有的探索都将为我提供素材,使得我最终可以迭代出一个有利于所有人精进的方案,甚至是一个程序,一个APP,这是我最长远的梦想。

因此,我准备招收3-5位弟子,进行一个1-2年期间的线上+线下结合的【知识+实修】的培训,费用会比较高,合作方式也会比较灵活,更多的是在执行的过程中修正与调整,这是我向来的行事方式,也是尊重天道的原则,因为变是天道,在一个万变的时代,只有时刻准备好应对变的心理,才不会手忙脚乱。

这是我此刻做出这个决定的原因。

如果你希望成为有缘人,可私聊我相关事项。

私人顾问

佛家有一个讲法叫“闻思修”:

  1. 2017年前后,我就一直在“闻”,也就是看书,看视频,学习大量知识的过程;
  2. 2018-2020年,我主要处于“思”的阶段,这是论证思索与检验的过程,此时,我开始进入全职的创作阶段;
  3. 2021年,一直到现在,我在全面践行“修”,修正我的本能神经元网络的过程;

这5年来,我几乎是全职在做这件事,强度之大,连我自己也觉得不可思议,但是我却走过来了,而且在最近2年,当我用对大脑的方法论时,我几乎是在“奔跑”,此时的效率高于以往任何时候。

因此,我深知这个过程的不容易,我走过来,并且得到了我想要的那个状态,我确实有些惊喜,在这些复杂情感的背后,就是我有一股强烈的想要回馈的冲动,这是能量因果循环自然而然的结果。

因此,只要符合这个信念的事,我就会去尝试与挑战。

因此,我在考虑私人顾问这样的职业定位,我只会接收1-2位,进行长期的人生与事业的天道层面的咨询与指导。

这不是一件容易之事,因为最有效的修行方式是“实修”,在生活里面实时进行有效的觉察与编码,这意味着最有效的教授方式是类似于古时候师傅带徒弟的手把手方式,这不是我期待的方式。

因此,它对我来说,是一个挑战,我将会在探索与磨合中,迭代出一套运作方式。

总之,我不排斥任何新事物,但是我考虑任何新事物,新挑战,我都要确认不违背天道,确定它是一份符合能量因果循环的事业。



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