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奇旅》:真正的人生意义,就这4个字
欲望实现那一刻,正是幻想破灭之时
在《心灵奇旅》中Joe实现他的梦想后,站在门口期待一下个辉煌时,他说:“我这一辈子,都在期待这一刻”。
很显然,他这辈子如此拼命期待的这一刻,当实现的时候,并没有带给他想要的东西,他期待的人生解脱,或者从此以后的幸福,并没有如期而至。
可想而知,此时的他是何等的失落。
他的偶像讲了一个小鱼的故事:
一条小鱼游向一条老鱼,问:“海洋在哪里,我想寻找海洋”;
老鱼:“我们已经在海洋里面”;
可小鱼说:“这儿是水,我要的是海洋”。
joe顿时傻了,若有所失,因为他倾注毕生精力,都在期待这一刻,但是他实现梦想后,却发现他想要的那种“永恒的幸福与快乐”并没有找到,他原本以为“只要实现这个梦想,一切就可以解脱了”。
请重点理解“解脱”,这里的潜台词是:“只有梦想才是值得的,现实生活中的所有东西都是痛苦的,都是梦想的垫脚石”;
整个现实生活都变成他想要逃离的。
结果,joe的整个日常生活,都是“痛苦”的,他一心只想着他的“梦想”,他兼职当音乐老师也只是为了梦想,他完全看不到当老师的价值,完全感受不到教学生时的快乐,于是他在上课时,就会觉得很无趣,想着要逃离,逃离到他那个梦想上,因为他的大脑只有在做着与梦想相关的事情时,才会有快感。
这就是他所要“解脱”的东西,除了梦想,他的整个日常生活于是都成了想要解脱的,都是平凡到枯燥乏味的,没有任何意义的。
因此,他在演出后之所以傻了,是因为他所期待的解脱并没有如期而至,他终身为了这个梦想付出太多太多,他在回家的路上,陷入沉思。
此时他才开始思索,到底真正的人生价值在哪里?
- 我们到底要的是什么?
- 我们该如何追求?
- 该追求什么?
- 到底真正的梦想是什么?
想要的欲望对真正梦想的遮蔽
要谈梦想,我们就必须谈【现实】,小务虚在《第一性原理的思维模型》中说,对人类的大脑来说,永远只有2件事情:
- 想要的,表达为“梦想”,这是我们想要追求的【所谓的幸福与快乐状态】;
- 不想要的,这就是我们的现实“不想要的无奈”,表达为“恐惧”,这是我们想要逃离与解脱的;
结果,所有不想要的东西,都是我们“怕”的,只要我们处在“无奈的现实”里面,我们就会不自觉的焦虑,不自觉的表现出“着急之心”。
比如Joe,他把音乐的梦想过度地投射到“想要的结果”上,投射到实现他的自我欲望上。
即实现与偶像同台演出,他认为这才是人生的价值所在,是他做梦也要的事情,此时,他全心全意地认为,他这辈子就是为音乐而生的,而音乐就是要在舞台上出色的演出,才能寻找到他想要的那种激动人心的东西。
梦想本身没错,但是他把这个梦想投射到获得一个自我想要的“辉煌结果”时,这个想要的结果,就成了他的“梦魇”,他的所有注意力与精力,都在这上面。
这就是“想要的欲望对真正梦想的遮蔽”。
结果,当他在给学生上音乐课这个“无奈的现实”里面时,他觉得这毫无意义,毫无价值,他一心想着想像中的“舞台梦想”,而忽略了他的音乐才能对学生的意义。
这就是很多人的正常状态,觉得做着眼前这份平凡的工作,实在是太浪费自己的才能了。
我们最大的问题不是别的,是着急之心【怕与焦虑】
当我自己慢下来后,我发现所有人都在“快”,想要快,他们总感觉,只要自己稍微慢一点,就有一股强烈地被消灭的感觉,这就是怕!
而它源于自我欲望的“想要必然会产生恐惧的怕”,而且正如我所说的,是“被消灭感”,它激发了我们在丛林时代的人生危险感,这是基因对我们现代每一个人的规定性,而这样的感觉最大的问题是,当下的每一件事情,都成了我们着急的,想要赶快做完的事情,
这就是着急之心,我们的恐惧中心,我们怕的东西。
- 我们的所有负面情绪,特别是强烈的焦虑感就来自于我们过高的欲望;
- 所有麻烦事,均源自于这个“着急之心”;
我在最近把它称为内外环境作用下的“大现实”,是人生第一大关,克己利他中的克己与老子的无为,目标正是它。
我们每天打卡反思,第一大要解决的问题,正是这个“大现实”,而它的目标,正是解决一直以来在潜意识层面不自觉驱动我们的恐惧之心,表达为我们日常的不自觉焦虑感,不自觉地紧张,着急与烦躁。
正是这个东西在扰乱着我们,阻碍着我们的智慧。
“想要”触发的是大现实的“怕”
人只有2个驱动力:
- 一个是后面的“怕”;
- 一个是基于感恩的回馈。
小务虚5月2号约了一位前同事C一家野餐+聚餐,我之所以约他,在于还人情【以前不懂的时候欠下的人情】;
邀请他到家里来吃饭,在于确定这是一个可以长久交往的朋友;
没错,这位C以及他的妻子,都有着一颗善良之心,交流的时候,我明显感到他“卡住了”,卡在“现实”里面,卡在现实的焦虑感里面。
他必须为了当下的面包而奔波,他一直都在做生意,亲力亲为地做,包括打包发货等所有杂事,一直漂浮在务实的表层,完全无法抽身出来去准备“第二曲线”,去规划一些长远的路。
当下的面包【当下的想要与欲望】把C完全控制住了,使得他无法抽离出来。
我建议他确保面包之余,要立足打造一些长远的核心竞争力,做一些能产生真正价值的东西,而不是一直漂浮在获得“面包”层面,因为这些表层的东西是最容易被迭代掉的。
这是我过去最深刻的一个教训,比如我所研究的这个认知与大脑领域,不管网络如何变化,渠道如何迭代,这些深层次的东西永远不会过时。
我还讲了品牌,梦想与终身使命这类话题,但是我明显感觉到,他对这些完全没有清晰的概念,而罪魁祸首在于,这么多年来,他都一直在为“面包而奔波”。
这就是他的现实,以及这个现实对他造成的影响。
我再回顾我积极入世,积极为了面包不断做加法的那8年,有一个词可以准确描述我当时的状态,叫:“愚蠢”,这就是现实对智慧的束缚。
越着急之人,就越不断地在“出击”,不断地在“行动”,但是却从来没有耐心静下来整顿内心,整顿经历与知识,因为当他坐下来的时候,发现这股焦虑感强烈的笼罩自己,然后我们就会继续的赶快的读书,赶快的做项目,赶快的....
我们的所有问题不是别的,正是“怕”:
- 想要就一定会怕;
- 欲望越大,你越怕;
- 结果,就越“愚蠢”;
欲望所形成的现实对人最大的束缚就是焦虑感,它使得我们因此不得不疯狂地奔波,而这正是调动前额叶资源最大的障碍。
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博弈
我把这两者定义为一对“共轭量”,就像量子力学的速度与位置,就如“自我与自他”,小我与大我;
我曾在以前的文章中说到,这两者相加是100%:
- 小我少了,大我就多些;
- 自私少了,利他就多些;
这些不是胡乱编的,而是由底层的量子力学的这个特征决定着的,这个世界就是这么神奇。
小务虚从小就是一个极为拼命努力的人,从初中开始,我就极为拼命与自律,但是我在一个大现实里面,因此我从小就被灌输了一个功名利禄,出人头地的野心,同时,我在自由探索的时候,读了无数的名人名著,于是,功利与理想交织在一起,我大学毕业后的8年,就是在这两者之间的混沌地带不断挣扎的。
由于我的本性,加上整体周边环境,为了功利的私欲几乎主宰着我在这8年中各种折腾,【经济上】走到了一个高峰,然后快速滑到谷底。
在这段被完全遮蔽的8年中,我的内心一直有一颗自由的种子在引领着我,它源自于我童年的独立生活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自由性格,这点自由的梦想,使得我在某些人生关键转折点,选择人生路的时候,均体现了这个特征。
我才发现,我过去这么多年,虽然大部分时间都很现实,但是我却无意中在选择“不被现实束缚”的自由之路。
比如10年前,在考虑买房时候,我的一个基本意识就是,我要把钱留着创业【当时区分不了到底是为了欲望还是追求】,我不想把自己绑死,不想当房奴,当时我实际上不想买,但是迫于家庭,买了一个小的,同时选择也最小的贷款,每月2000。
我选择了放弃大房大车,给自己预留了“自由”,我在此前并不是有意识这么做的,我只是不想因此把自己绑定在一项工作上,因为一旦你背负高额的房贷,你就会“怕这怕那”,更不可能去“折腾”,而这却是跟我的“潜意识”是相违背的。
那时的我,隐约有点梦想,但是分不清欲望与真正梦想的区别,只是我骨子里自由惯了,不想被束缚。
这个本性却让我走上了最正确的路,正是因为我的阻力【负担或负重】如此之小,我的创业到2017年持续4年亏本后,我没有离开,也没有选择去打工赚钱,即使那时我已经入不敷出,经济触底,但我内心抵触没有自由的打工,因为我一想到必须按步就班地做一份工作时,我就极为恐慌,我喜欢自由自在的探索。
我开始为“纯粹探索”争取时间。
我开始把所有运营事项交给团队,纯粹专注在知识的深耕上,我要搞明白为什么我如此拼命创业,依旧会失败的根本原因,从那时起,我开始构建“第一性原理”【这个理念从混沌大学及王东岳习得的】。
它使得我意识到,我过去这么多年的折腾之所以无效,在于我一直漂浮在表层,我必须全面打通底层。
随后几年,我的“现实”都很残酷,但是我始终没有选择去“打工”,我不自觉的选择了“自由”,选择了追随我的内心,我甚至还准备把房子卖了,以支撑我继续专注在纯粹的知识海洋里面探索,因为当我越深入探索的时候,我才发现这是一条我这辈子真正想要走的路。
我开始找到我的人生梦想,开始感觉到“真正梦想”的力量对我的引领。
当下的感恩回馈之情:打掉欲望的人生追求
请重点注意本文所推导出的人生追求不同以往的关键点是“它打掉了我们的欲望”,这是理解一切的核心,因为如果梦想是为了实现自我的欲望,那么它就变成一股强大的现实扰乱着我们,遮蔽着我们的智慧,特别是这个现实作用的点是我们的动物脑,结果它就触发我们的底层规定性,特别是丛林时代的“怕”。
因此,你会发现,当你欲望越大时,你就越担心这担心那,压力就越大,你就会时刻焦虑不安,而人一旦在这个情绪的不断干扰下时,是几乎没有理性可言的,当我们用着这样一种智慧来对接人生时,是几乎注定会失败,并且最终会因为无知的折腾而给人生造成大量的苦难。
这就是不以自我欲望,自我目的为追求的梦想的强大力量,它重点打掉了我们的恐惧,其次使得我们可以纯粹的专注在当下,用心地做好每一个当下去回馈他人他物,去完成这辈子的使命,这就是一个正确的人生解决方案。
最后,知道这些道理没用,因为动物脑作用于我们的“大现实”,我们必须在生活里面不断的去觉察它,编码它,使得它可以在我们的控制之下。
其次就是不断的编码感恩回馈之情,去看到他人他物对我们的恩惠与滋养,从而生发起这股情绪,然后不断的提升这股情绪的力量,如此,才能最终形成一个有效的全新的行为体系。
真正的人生意义:克己利他
写完这篇文章,小务虚对“克己利他”这四个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突然间才意识到,这才是人生意义的全部,我们在过去,总把这两者分开来讨论,这是不成立的。
这两者就像一个时间漏斗,上面的沙子少了,下面的就多了:
利他要多,就得从克己开始!
否则做不到利他,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学习很多理念说要“感恩”,要有爱心,要善良但是就是做不到的根本原因,因为一旦跟自我利益发生冲突时,动物脑的欲望第一时间引导前额叶,使得它自我欺骗,做着真正自私的事情还完全坚信自己在“利他”。
最可怕的事:在焦虑中而不自知
焦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焦虑中而不知,被焦虑控制着做着愚蠢肤浅的事。
这是我今天跑步时的一个感叹,因为我写过好几期这类作业,但是我依旧不断的发现它从不断的维度冲击与挑战着我们,以至于我不得不说,它就是我们这辈子最大的目标。
如下这几期,本质都是同一回事,但是反思的要点是,我们必须把这些不同的情景都觉察到,并且编码后,才能形成对它的有效反遮蔽。
“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
我们最大的问题不是别的,是着急之心【怕与焦虑】
在不断的“挫败”与轮回中成长
等等......
在写【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博弈】系列作业的时候,我对比了大量的信息量,进一步研究了《心灵奇旅》上的梦想,《孤味》中的束缚【几个女儿的不同命运】,丛林时代的黑猩猩,
然后是B与C【一位亲哥哥,一位前同事】,都是家庭式的聚会,
再综合我自己过去接近20年的拼命努力,
我才意识到所有这些,都有一个共同的重点,那就是“在遮蔽里面而不自知”,当欲望产生之时,最可怕的事情立即发生,我们立即变成“局中人”,时刻焦虑不安,这股力量在生活里面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变换着,影响并且控制着我们,更麻烦之处还在于,它作用于我们丛林时代的本性,而且这个社会到处都在试图“劫持并且控制这些在本性里面的人”!
我曾比喻过:“要让鱼儿上钩很容易,给它想要的鱼饵”,欲望一旦产生,你的自动化控制模式立即开启,你随时“被上勾”,没有例外,你的所有麻烦事,所有痛苦,都是因为这股情绪【力量】而造成的,但是我们从来不觉得我们是"被控制着的",我们从来以为是我们自己在选择!
因此,我给C的建议是:“在确保面包之余,要立足打造一些有情怀有梦想的长远的东西”,一句话“酒香不怕巷子深”,
在给B建议时,我只说一个点,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不要再继续贷款买车【他已经有房贷,想买好车】,留些空间给自己去“折腾”。
在给B的家庭教育建议时,我突然间意识到,所有的术都是其次,重点是他要觉察出他这么多年来的“本性”。
我没有继续再说什么关于本性的东西,因为这些东西的力量,不是三言两语的事,它需要缘分,需要决心,需要悟....
我每天的作业表面上不同,但是不管它怎么绕,最终还是回到那个关键点,即自我与自他的关系问题,除此之外,别无其他。
“海纳百川”提到马斯洛的5个需求层面,几年前我也停留在对号入座的分析状态,但是我发现,这些术层面的分析只要混淆人,因为所有的问题只有一个点,自我与自他,而且这两者还是同一个问题,一个硬币的2个面,而且这两者相加的比例等于100%。
因此,处理反思所有人性问题时,只需要从这个决定点不断去思索即可,因为它的第一性原理是,越底层的东西越具有奠基性,决定性与稳定性,这就是为什么“自我”成为我最近所有作业的重点。
现代很多身心灵课程,重点放在“感恩”上,结果你会发现,修行无效,因为他们看不懂“自我”的地位,包括李善友这样的长期探索第一性原理的大咖,他也不敢触探“自我”这个底层,就是因为他“积极入世”背后的这个欲望在遮蔽他,只有老子,佛陀及稻盛和夫的方向是对的,结果你去看稻盛和夫的人生,现代积极宣传的人,只有他大力推广“克己”,但是他不同于老子与佛陀的出世在于,他用纯粹的利他来积极入世,完全不为任何自己的一点名利。
但是稻盛在处理“克己利他”这两个层面时,持有“对等”态度,同时由于他不懂大脑原理,导致他的哲学方向大致没错,但是学习的人,却很难收到实际的效果,其根本原来在于他对“克己”的理解不够深刻,对“自我”所代表底层第一性原理的力量认知不足,他没有对它进行全面的解剖与展开,结果所有学习他哲学的人,都是“在遮蔽”中来学习,也就是带着欲望想要去实现“利他”,这就是当下最普遍的现象,这个社会到处都是在强调“善”与“爱”,但是却从来没有意识到,起决定性与奠基性作用的,是底层的自我,并且要有效拿下这个“自我”,必须根据大脑的原理,对它进行一步一步的有效编码与训练,难度远高于10年专业训练小提琴【对比《刻意练习》这本书】。
从来没有一个人会如此精细的针对“自我本性”提出解决方案,因为我们从来都不知道我们的敌人在哪里,更不知道我们的敌人长什么样,有何强大的力量,如果我们无法对这个底层树立起足够的清晰的认知,我们平时的打卡与反思,就有些找不到重点,有些混乱与迷失。
我最近提出“每天打卡反思怕”这个主题,就是在认识我们的敌人,这是非常难的一步,因为一旦你坐到电脑前来写的时候,一切就变了味道,这就是实时反思的必须性,但是实时反思又面临一个最大的难题,即本性主导之下的我们,又不可能进入实时反思,这就是修行的最大悖谬,以焦虑之感为表征的力量,正是我们修行与精进的最大难题。
而我们的目标是,经过长期的精进,最终做到在焦虑中能够及时“自知”,实现真正的实时反思,即使就可以跳出情绪,不被它控制,
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