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年是无意义的社交?
拜年是不是无意义的社交?
这是知乎上的一个热门话题:“拜年是不是无意义的社交”。
详见: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79242642
一谈到意义,就必须谈人生意义,知乎的回复有相当精彩的,但是更多的人是站在自我的立场来看这个问题的,比如我作为一个80后,那么我这一代人小时候是生活在农村的血缘环境里面的,
但是我们家不务农,我父母小时候就外出深圳做生意,因此,我的人生就与那些父母纯粹在农村务农的人呈现出不同的状态
因此,如果是一个小时代成长于务农环境的80后或70后来回答,他的答案会不一样。
如果是我儿子的这一代人,也就是00后,橙子从小就生活在广州,他的成长环境中就没什么七大姑八大姨的概念了,他一年见不到几个亲戚。
因此,拜年必将成为一个时代产物,它一定会跟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演化。
于是,考虑这个问题的重点,就涉及到不同人的成长环境,环境是我们重点考察的对象,因为环境对人性与价格是决定性的。
因此,网上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甚至截然相反的答案,实在太正常了。
未来,它必然会变得“面目全非”,因为我们这一代在城市里打拼的人,以及成长于城市环境的后代【我们的儿女】,必然会出现很多“奇怪的现象”。
因此,当我们这一代父母用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孩子时,请一定要保持自知,因为我们的孩子,他们的未来生活方式与圈子,必然跟我们完全不一样。
因此,当新一代人,表现出种种不同时,就没必要再大惊小怪了。
因为,时代必然变迁。
本文的目的,是对未来社会现象的一些思考,提前做好心理准备,以应对未来的变化。
这种变化必然来临,因为我们这一代人,恰恰就处在转型中的社会环境。
我们小时候,经历的是“农业社会”,农业文化的生活方式,大部分人是典型的,我由于父母外出做生意,不务农,于是形成了“非典型”的农业文化生活方式,意思就是,它有部分工商业文化的特征。
比如我的父母,结婚后就外出做生意,他们从事的是贸易型的工商业,但是信仰依旧是农业文化【潮洲主流的祭祀文化】:
逢年过节各种拜,多子多福,重男轻女,大男人主义,家长式管控【农业社会典型的由上而下的等级文化】。
结果,我从小就被这些文化熏陶着,被教育要出人头地,要为他们争光,要在村里有面子,要尊上听话,要各种祭祀。
我算是幸运的,勉强考上大学,在广州读完大学,娶了个海南的妻子【他们家也不务农,特别是有着跟潮洲文化不一样的文化】,然后就一直生活在城市。
这些“后天不同的环境”到现在近20年了,加上我自身这几年的探索,我算是跳出了“潮洲文化的井口”了。
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70后,80后甚至90后】身上不同的东西,我们处在一个社会变迁的过渡阶段,因此,我们的性格中,也出现了种种人格分裂的矛盾现象,如果你看不懂这些东西,你就会被它困扰,被它所累,甚至被它折磨。
比如长期以来,我们认为对的信念,特别是在农业社会传承下来的文化,我们一定不会怀疑它的正确性。
但是现在生存环境变了,于是,我们大多数人,用着旧文化的东西,来应对当今的现代化,并且深信不疑,任何与我们信念违背的,我们第一时间会认为对方错了,而不是怀疑自己。
正如我们现在看很多00后,觉得他们的行为不可思议,不可理解一样,我们会把新一代人看成异类【叛逆】,而新一代人会把我们看成“老顽固”,并且所有人都不会认为自己有问题。
因此,希望这篇文章,能给大家指明一些方向。
第一个未来的必然现象就是中国社会必然全面工商业化,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很多人会看不懂,到底自己身上的哪些观念,哪些信仰在未来是“有问题的”,我们甚至会捍卫这些信念,并且要求我们的后代也遵守。
比如农业家庭中典型的“听话文化”,子女要听父母的命令。
工商业文化要求的是平等关系,而农业文化是不平等的等级关系,这一点对一个人的人格影响是深刻与决定性的。
在我现在的家庭教育中,我对待橙子的第一原则,就是颠覆自己家长式命令的情感倾向,确保在更多层面,平等地对待橙子,我要让橙子知道,不管对方是谁,是孩子,老人,权威还是当官的,大家都是可以平等对话的,没有说谁比谁高一等,没有说富人比穷人高一等。
在农业社会,大家崇拜权力,崇拜财富,觉得人生的意义就是为了名利,有了名利就觉得人生赢了,觉得高人一等。
在工商业社会,名利并不代表什么,这样的社会并不会说有了名利,就值得尊重。
在这样的社会,你发挥一技之长,为社会创造独特的效率,促进共同体更好的发展,就有可能赢得他人的尊重。
拜年背后的农业社会与工商业社会
农业社会的资源在土地与劳动力,一个家族的人丁数量【劳动力数量】直接决定着资源与权力的数量,决定着生存。
因此,拜年是一个家族对外宣示其人气与权力的形式。
这个层面的分享较精彩的,见: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79242642/answer/2852711066
在工商业社会,人口多与少,跟生存没有关系了,人口的质量【一个人的智慧,智力,创新与创造力】决定着他能够获得多少资源。
比如,我上一份创业做女装电商的时候,某面料供应商想成为我们的合作伙伴,于是,经常找我们的负责人“公关”,后来用了他的产品后,发现他的产品在同行价位的竞争对手里面,没有优势,于是,我们选择了其他更具备性价比的供应商,而这些靠实力的供应商,并没有进行公关。。
这就是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
此时,经济效益【生产效率】高于关系。
此时,关系再好,我也无法选择你的产品,否则我也会被淘汰,市场说了算,而不是关系。
工商业社会的这个特质,决定着拜年将如何变迁,或者说,未来如何拜年,才会有意义?
如何拜年,才会有意义?
在农业社会,血缘决定着资源,决定着生存,而今天,人的能力与效率决定着资源。
这也解决了为什么今天的很多年轻人,抗拒过年回家各种无意义的人际折腾的原因,因为对他们来说,这些耗费心神的对生存没有太大作用的人际交往,实在没意义没动力。
比如,你回家应酬各大亲戚朋友【七大姑八大姨以及家乡的那些关系】,在农业社会,这些行为意义重大,但是今天,所有这些人,跟你的生存几乎没关系,拜访与不拜访,不影响你在城市里面的职业或生意。
甚至更精确地说,它可能会拖累你的生意,比如我原来的创业团队,原则上,每个岗位我都要求是精英,但是合伙人的一些亲戚,就凭借关系进来了,最终,这些靠关系进来的人,基本就是“蛀虫”。
农业文化讲关系,工商业文化讲实力与效率,关系反而是拖后退的。
在知乎的回复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当我们这一代人的父母都走了后,你还会回去过年吗?”。
这句话对我来说,是适用的,我的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我现在回老家,纯粹就只是为了看望父母。
看望那些曾经有恩于我的人。
没错,我现在回家,除了看望父母,就是那些曾经的恩人。
因此,我现在从来不会对橙子强调说:“你的家乡在普宁,你是潮汕人”,这对他没意义,因为他就不曾生活在那里,甚至每年也回不了一次,更不会说潮洲话。
我每次回家,都会听到亲戚的告诫:“要多带儿子回来,他才不会忘记这是他的家乡”。
初听有道理,但是橙子从来没有在我的家乡生活过,这能是他的家乡吗?
在农业社会,家乡决定着【呵护着】一个人的生存,因此,我们都有强烈的家乡感,一想到家乡,就是满满的情感与温馨感。
到橙子这一代【10-20年这一代】,家乡这个词瓦解,家乡对他的生存已经没有意义了,个人的能力在社会分工合作里面产生的效率,决定着生存。
初三记录
我发现每年过年回家,有一个现象会让人很心累,那就是农村里面的亲戚们不自觉的明争暗斗,炫耀与攀比。
过年回家,要风风光光,显得有钱,显得成功,在外面混得好的情感是如此的强烈。
反过来,当我们混得很一般,回到家,什么都比不过人家时,我们会被各种势利眼看偏,看低,看不起,冷落。
农村里面的这种“争”,比强大,是典型的农业社会的产物,这种外在的物质财富显耀,决定着这个家庭的力量,并且由此决定着他们将享受什么样的资源。
因此,我从小就有强烈的出人头地与强大的梦想。
只要在农村里面生活,就一定会被灌输这种出人头地的观念,因此,即使我们现在已经处在工商业社会,我这一代人,身上依旧有着这种强烈的情感。
于是,过年回家,就变成了“比武大赛”,炫耀强大与各种外在财富的“战场”。
赢的人,会觉得洋洋得意,输的人觉得丢脸。
这种价值观,把人的价值等同于外在财富。
结果,就出现了普遍的“打肿脸充胖子”以及抗拒害怕过年回家的现象。
在工商业社会,财富并不意味着强大,不意味着你未来就一定生存得越好,不意味着就能够获得资源。
因为此时,是人的智力与智慧的效率之争,人的创造力与效率将决定着他未来是否能够获得优势资源。
但是现在在农村里面的亲戚【我们的父母辈这一代,那些七大姑八大姨】,却不这么认为,他们会第一时间八卦你的收入,房子,车子,结婚与孩子等等。
因此,每次我回家,我是相当抗拒去走亲戚的,如果不是为了看望已经上了年纪的父母,我是不会回去的,即使我实际上混得也还算可以,但是攀比,习俗,礼仪与规则却是全方位渗透的,稍微不注意,你就成为被攻击的对象。
比如你回家走在村里,你得留意一下对面走过来的那个人,是不是亲戚,如果是,要如何称呼,否则,等一下就会有“现在了不起了,看不起人了”这种言论。
这种农村文化,处处是压力。
你活在村子里,你得注意自己的形象,注意这注意那,担心这担心那。
未来的拜年
20年后,橙子接近30岁,我们这一代人的父母,大多都不在时,此时,拜年还会存在吗?
拜年会变成什么样?
很显然,我几乎不会再回“家乡”,因为已经没理由回去,即使我想重温一点小时候的记忆,回去的时候,一切已经变得“面目全非”,甚至连个落脚点都没有。
对橙子来说,他的圈子都在他“土生土长”的城市,于是放假,要么约约三五个好友,聚聚餐,要么旅行,要么充电提升自己。
因为农业文化,关系决定资源,而工商业能力说了算,于是终身学习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只要一有时间,我们就会进行各种“进修”。
此时,春节可能会变成一个旅游长假。
此时,大家不再散发式地“各回各家”了,而是到处去,去值得去,环境悠美,可休闲放松的地方,而不是回“荒凉脏乱”的农村。
对未来的新一代人,他们的圈子不再是“亲戚”,而是“志同道合”的朋友,比如跟自己有着相同的兴趣,爱好或信仰的朋友,因为这样的朋友,更容易相互“切磋”,相互交流与探讨,甚至相互理解,相互支持。
这样的朋友,促进我们进步,增进我们的认知,因此,它也是进修的一部分。
环境的力量是强大的,中国的工商业进展要摆脱农业文化的影响,除了部分靠教育,最核心的却是“那些农业文化人员的离场”。
我这一句话在提醒所有我这一代的人,我们身上必然会有来自农业社会的滞后文化,如果我们不保持一定的自我审视与反思,我们一定会用这些东西阻碍我们的后代。
正如我们现在回家乡,看不惯家里老人的种种做法一样。
因此,再过20年,中国社会一定会变得跟现在完全不同,这种变化是:“温水煮青蛙”,它意味着不断的冲突与矛盾,意味着我们这一代人逐渐地成为拖后脚的人。
就像我们现在批评我们的父母辈一样 ,我们也会成为孩子们嫌弃的对象。
归属感,使命感与关系疏离
知乎上有一位读者说,这种趋势发展下去,人与人的关系会越来越疏离,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
特别是我们这一代人,我们都会强烈的拥护“家乡的归属感”,大部分人会觉得,不管我们在外如何漂泊,落叶还是要归根,我们终究还是要回归到自己的家乡,才会觉得安心。
这个感觉是植入我们这一代人的灵魂的,我们常常用这样的情感,来告诉我们的孩子:“那里才是你的家乡,要记得”。
这是我们的“一厢情愿”。
新一代的人归属感,一定不来自农村,因为他就不曾生活在农村,农村也不曾庇护过他的生存,不曾给他美好的童年回忆。
新一代年轻人的归属感,一定根植于他的成长环境与圈子,那么,城市如何为年轻人,提供归属感?
城市是工商业文化的典型特征,未来年轻人的信仰与信念,必须产生于城市,特别是体现为市场经济的种种文化,这些文化,维护着新一代人的生存。
因此,新一代人的归属感与使命感,根植于市场经济上的种种原则,比如平等,自由与创造的原则,此时,关系将超血缘化,关系稳固与否,建立在共同的信仰与信念的基础上。
此时,他们的归属感不属于某个特定的城市,而是某种信仰的群体。
此时,我们随信仰而动,为了跟随信仰,我们可以从城市A到城市B,甚至满世界到处跑。
正如乔布斯的信仰:“自由与完美理想主义”,指引着他的每一个行为,并且把一帮人聚集到一起,为这个共同的信念而终身全力以赴。
此时,这帮人的归属感,就是苹果。
所有的美好记忆,就源自于我们全力以赴地为共同的信念而奋斗。
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