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曾经说:“直觉是科学的前提

爱因斯坦曾经说:“直觉是科学的前提,没有直觉人类的发展就不敢想象”。

但是有点奇怪的是,为什么我们今天全部的精力都在理性逻辑上,直觉又跑哪去了?又该如何训练直觉?

《为何哲学家能够看到常人看不到的世界》这篇文章,某种程度就是直觉的解剖,简单地说,就是把“直觉就是潜意识的信息,显性化的过程”。

这个过程,经常被很多人表述为:

“直觉可以让我们看到一个更为宽广的世界”;

“直觉可以让我们看到原来看不到的东西”;

其次,我们经常也会听到这样一种表述:“女性拥有一个更准确的直觉”,为什么?这是真相吗?

乔布斯曾经在他的自传中描述过这样的意思,他说他在印度求佛的时候,发现印度乡村的人更多的是依靠直觉,而西方人却是活在理性逻辑的世界,他说直觉比理性逻辑更强大,可以感知到我们原来不知道的一些东西

乔布斯是一个长期的冥想者,他对直觉的描述也是相当有深度的,他是知道如何感知那些所谓“我们原来不知道的东西的”。

所有这些东西,并不神秘,因为它就是在解开“潜意识信息”的过程,而且解开这些东西,恰恰就得借助大脑的一些特征。

我们的动物脑的潜意识有很多特征,但有几个比较显著与关键:

  1. 自动化;
  2. 与自动化匹配的环境;
  3. 多线程,并行;
  4. 非精准;

这几个特征是解开潜意识信息的关键。

关于“自动化”,它可以跟这些词对应:“潜意识,自我,被动意识,无意识,非正念,非知行合一,在其中,被遮蔽,局中人,欲望状态,不自知,无脑,恶,焦虑,恐惧,不安”;

同时,我们还需要借助另一个重要工具:总裁脑的前额叶,它几乎处处都是跟动物脑对立的“精准,单线程,慢,耗能”,因此,如果我们能够成功进入这个状态,它几乎可以用跟动物脑对立的词来表述:“显意识,自他,主动意识,有意识,正念,知行合一,旁观者,善,宁静,定”。

这些大脑特征,都跟我们能否有效运用前额叶的主动意识来编码动物脑的自动化潜意识信息密切相关,我的《第一性原理的思维模型》以及相关视频,几乎都是在解剖这些东西的,它是千年话题,因此,每一个特征几乎都值得我们慢慢琢磨与思索,因为解开人性这个话题,它几乎可能要用一生的精力去证悟,而且方法还必须正确,才有可能最终到达目的地。

因此,直觉力,就是在解开人性的过程,它跟我经常提到的“觉察力”对应。

因此:

  • “为什么说女性的直觉力更强?”;
  • “为什么有些人即使不懂这些道理,他的直觉力也更强”;
  • “如何才能有效提升直觉力?”;

结合我上面提出的大脑的相关特征,如果某一个人他的生活习惯与环境,恰恰符合调动前额叶的觉察能力,那么久而久之,他所呈现出来的不自觉的直觉力就会偏强,因此,所谓的“天赋”我认为更多的是后天环境与他自身综合作用的结果,因为大脑极具可塑性特征,将使得一个人如果恰好有一个“相对更正确”的用脑习惯时,他所呈现出来的能力,将指数倍的高于他人。

那么,为什么女人天然或天生,就会有相对更强的直觉?

其中一个最关键的原因,就是环境,特别是她要养育小孩,不仅要操心小孩,而且还要操持家务,甚至还要兼顾部分家用,而事业型的男人专注在谋生上时,某种程度上来说,他就是在限度自己的大脑。

主动意识与潜意识【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

有一个很著名的实验是关于伦敦出租车司机的大脑研究的,伦敦拥有一个纵横交错的极具复杂性的街道网络,因此,对于在这个城市开出租车的司机,都是极大的挑战,这就是大脑的环境,司机每一次在得到一个目的地时,他都首先必须在大脑里面,搜索最佳路线,甚至还必须在行进的过程中,根据实际路况不断调动路线。

这就是主动意识下的主动思考与主动学习,它是一个调动前额叶进行主动编码与识别的过程,这与公交车司机形成对比,因为公交车司机的路线完全是固定的,因此,他的大脑几乎都可以“自动驾驶”,此时最典型的特征是,他几乎可以“走神”。

对于出租车司机,在每一次事件发生时,他都必须调动主动意识在潜意识的记忆库里面搜索最佳线路,而公交车司机的主动意识,几乎完全可以走神去琢磨一会下班吃什么,而对工作完全没有影响。

以前我曾经每天开车上下班时,我就经常走神,但是我发现,一旦我周末带家人出去玩,我的大脑就必须时刻关注路标与导航播报,相比熟悉的固定上下班路线,这样开车下来,时间一久,整个人会很疲劳,因为大脑时刻都处于紧绷与高能量运转状态。

比如我现在写文章,我除了交待原理,我还必须在大脑里面搜索例子来辅助大家理解,在写这一部分时,我停留了很长时间,我搜索到了好几个例子,但是我必须筛选出最能说明问题最容易理解的例子。

我还必须琢磨,到底如何才能把潜意识与直觉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述给大家,甚至对我自己来说,直觉的清晰表述也是一个极具挑战的事情,因为我不仅需要表述给大家,我还必须真实地在生活里面可以主动的有意识的全方位地调动它,否则我就是一知半解。

反过来,如果我只是读文章,正如现在读者的你,你一定就是只读到我讲出来的例子,然后继续读下去,甚至读完本文后,你会立即去看其他文章,或者去做其他事。

几乎大部分的人,都不太可能停下来琢磨我所表述的东西,琢磨相应的例子,琢磨是否做到。

这两个状态对比下是明显的区别,就是大脑是否停顿,停下来主动搜索

大脑是否停顿,停下来主动搜索

这就是环境,我并不比读者聪明,但是当我从读者或读书的角度切换到创作并且为了探索清晰问题时,我就在启动大脑的智慧。

实际上,当我懂得这个道理后,我即使在读书,我也会极慢,否则我就一定不读,因为我深刻地知道,非精读式地读完一本书,那么它一定是无效的。

比如我每看完一部电影,我几乎都会去看影评,想看看热门的影评在分析什么,是否真正地把电影的精髓给解剖出来,在这个基础上,我会开始琢磨,到底这部电影在讲什么,它有没有一个核心的天道,是什么?

甚至有些电影,我还会为此创作文章解剖,比如《心灵奇旅》,电影揭露出人生的意义,我认为还不是特别到位,因为我把人生的意义定义为“人生就是为了经历与觉察”,那么它的核心就是,最终所有的事情都是在为同一个天道而存在,所有事情不是对立的,而是有着共同的方向的

这就是我现在看任何文章或影视的方式,我一定看精华的,一定在事后还会花大量的时间去琢磨,要么我就不看,比如如果只是把一部电影看一遍,那么在我的定义里面是一种“虚度时光”的做法,没有得到灵感,会让我觉得对不起能量;只有把琢磨与觉察也结合上了,它才能呈现出价值。

否则,就都是被动式用脑。

比如一个流水线的包装工人,他几乎不用思考,脑袋甚至根本不用转,就可以自动化地完成他一天的所有工作,这是一种极端的现代化的用脑方式。

现代化的很多重复性工作,几乎都在呈现这个特征,只是大部分工作没有如此极端,但是只要我们每天都的工作都提不起精神,觉得毫无意义,那么就意味着我们的大脑是关闭的,是没有在思索的。

比如被动学习,就跟被动读书或读文章一样,当学生机械式的用脑背诵时,他就在使得自己“变傻”。

强模型与弱模型【左手刷牙与左手拿筷子】

在《第一性原理的思维模型》的思维训练中,我曾经讲过一个“刷牙例子”。

当我用右手强模型刷牙时,我完全可以“走神”,不自觉地,并且不知道在走神,局中人状态,不知道自己的“神”已经跑了,此时的主动意识被遮蔽到自动化的“潜意识欲望里面”,因为自动化的走神,它一定就是去关注动物脑的自我名利。

当我切换到左手弱模型刷牙时,我的主动显意识必须“拉回来”,被迫性的用脑,因为它是弱模型,刷牙动作无法自动化,它需要主动显意识的指导,否则,就会刷到牙银或者戳到嘴唇,特别是一些比较“高难度”的动作时,此时的主动意识就需要非常专注,此时大脑分泌的注意力激素就是较高的。

当我们在强模型里面时,也就是我们日常正常生活,它就类似于公交司机开固定化的路线,几乎不用启动大脑的主动意识,此时,它接近于我本文列举的正常情况下的读书读文章与我们平时的那些重复性工作,包括刷手机,看电视,此时都是无觉察的,大脑是关闭的。

而这个状态,就是我们的最常态,几乎我们的所有生活都是这个状态,包括我们平时认为的在用脑时的读书读文章,这个状态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它几乎不用思考,最省能最高效。

切换到弱模型时,我们立即会变得“不舒服”,情绪上会有一股抵触心理,极不情愿,这就是“走出舒适区”,此时就必须“启动大脑”,它意味着“消耗能量”与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否则就会出错,比如吃饭时夹不起菜。

此时就是一种觉察状态,只是它是被迫启动,带着情绪的不得不,因此,他在情绪上,想要赶快结束这个状态,结果就表达为,我很快就会用回我的右手刷牙,右手拿筷子。

特别是拿筷子,吃的本能是想赶快吃的,但是左手弱模型又夹不起来,此时它就会表态成气馁情绪,想要赶快用回强模型。

这个例子每个人都可以去执行,去尝试,它是我以前文章中布置的一个作业,我提出这个案例到现在已经2年了,我前前后后,断断续续,训练左手,为了提供大量的感知素材。

截止目前,左手跟右手【刷牙吃饭】的差距依旧不是一个量级的,特别是吃饭,这个例子可以让我们深刻地感知,到底我们的固化的那些神经元习惯与人生经验,或信念,会是何等的强大,同时为何修行会如此之难,为何即使是一个刷牙【拿筷子】的动作,要去逆它的强模型,实现反本能,会如此之难。

左手拿筷子吃饭的案例更是可以让我们深刻地感知,自动化强模型是何等地独裁,特别是当它的对象是“吃本能”时,更是“一枝独透”般的垄断,因为这是我们的一个更为根本的规定性。

因此,我说这类修行是一辈子的事,而且是没有终点的,是一个可以不断提升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也展现为轮回,徘徊与混乱的现象,这跟我们的神经元网络特别是以动物脑为代表的强大本能网络密切相关,而这个本能网络的底层规定性,又涉及到宇宙层面的能量在熵增定律的作用下万物一系演化的力量。

我经常提“对立面思维”,它实际上就类似于这里的弱模型,那么,我主动进入弱模型,主动进入“对立面”,就好比老子强调的主动进入“无为”,佛陀强调的主动进入“苦行”,那么,它立即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这两个案例中,我们的大脑必须立即走出“舒适区”,它是不得不的,因为“外在是一个新环境”。

当我们切换到弱模型【对立面时】,我们立即让自己处于“一个新的变化环境”,这就是大脑很奇妙的东西,当你选择“当出租车司机还是公交司机”时,某种程度上已经注定了不同的命运。

当一个人选择当作家时,某种程度上他就走上了一条调动智慧之路,当我不断地提要追求创作的“纯粹度”时,如果大家看得懂我的东西,你就会明白,这是最大限度调动大脑潜能的状态,因此,如果你也看得懂老子与佛陀的体系,原来他们的东西最大的价值恰恰就是在调动大脑的最高智慧。

用主动意识编码,提升直觉力

反过来,当一个母亲面对一个孩子并且全心思地想把孩子养育好时,她的大脑时刻都在转动,时刻都在琢磨,因为对方是一个孩子,她会一直探索:

  • “我刚才说的话,情绪是不是太激动了,表情是不是也不对?”;
  • “我要如何说话,孩子才会更愿意听?”;
  • “为什么孩子会叛逆,我到底做错了什么?”;
  • “为什么孩子不吃饭,如何让他吃得好,睡得好?”;
  • “为什么孩子生病,如何让他更健康?”;
  • “如何兼顾家务,孩子与丈夫,甚至还有家用?”;

任何一个母亲,她天然的本性都会琢磨大量的这类事情,特别是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面对一个变化与挑战的孩子所产生的各种各样的情感与情绪,包括家务与丈夫,她经常会觉得自己几乎要“心力交瘁”了,这是她大量用脑所呈现出来的身心疲惫的结果。

这就是一个母亲的大脑面对的环境,环境成就了她,她的不得已,使得她的大脑在情感等各方面,更加细腻与细致。

这就是女性直觉天然优于男性的原因,这也是为什么作家的情感与直觉也会天然地优于常人。

而这里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他天生聪明,天生大脑更厉害,而是他的环境,当然,女性确实有先天的优势,而这依旧源自于男女分工的不同这个先天的环境。

但是并不是每个女性直觉都很厉害,母亲们天生有这样的大脑,但是并不是每个人在后天中,能够非常主动地,自问我前文的这类“问题”,这种探索性的主动用脑过程,是提升直觉力的关键,特别是,这样的过程,是否可以被长期地有效的挖掘下去。

正如,同样是作家,同样跟我一样在创作文章,但是100个人一定会呈现出100种不同的层次,因为,即使是对同一个问题的琢磨,有些人只是仓促的思索几分钟,有些人可以久一点,只有极少数人,可以长时间的大量的琢磨一个问题,罗列无数例子,进行各大学科的横向论证,以及纵深打磨,达到这个境界的,就是万一挑一,甚至百万挑一。

因为它除了必须反本能外,还必须有一个刚刚好的环境。

环境的重要性与决定性【习惯】

爱因斯坦曾经说:“我并不聪明,我只是与问题待得久一点而已”,这几乎就是一句天机般的话,它的奥秘从来没有人真正明白过,但是它却是真正天才的秘诀。

  • 很多人也会说:“我每天晚上也会坐着冥想几个小时,为什么我就没有变聪明?”;
  • 这跟很多作者一样,他也会说:“我创作了无数的文章,为什么我也没有变成大师?”;

我在我的文章里,无数次提到我的一个追求,就是“不断地提升创作时的纯粹度”,这种纯粹度就是老子圣人般的境界,他只为那个问题而生,只为一个产品而生,不为任何目的与结果,只是打磨产品,达到这种内心境界与精神状态时,就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大脑的智慧。

表面上看是停留下来琢磨的时间,但是我们必须非常清晰地区分:“什么时候我们是在主动思索,什么时候是在被动思索”。

就好比,同样2个人在看同一本书,甚至是在思索同一个问题,做同一道题目,但是他们调动的智慧也是完全不一样的,甚至一万个人,也会有一万种不同调动大脑智慧的结果,这就是大脑的奥秘,几百亿神经元网络构建出来的信号传递的复杂性,导致人与人可以产生无数指数级别的差距。

即使是同一个人,他在不同时刻,大脑呈现出来的能力也是不同的,正如我此刻,如果我的内心不够宁静,有一定的焦虑感,那么我创作的纯粹度就会低些,此时大脑琢磨问题的能力也变得低下。

这往往体现在我创作一篇文章的时间上,它往往历时2-3天,甚至更久,如果我创作的纯粹度足够,那么我创作完后,仅仅只是在修正时,即我在重新阅读我创作出来的这篇文章时,有时候我会扩展将近1/4,而它就表明我在重新阅读我的文章时,不是停留在找错别字上,而是在边阅读边琢磨上,这种阅读法,几乎是常人所不具体的。

因此我现在要么不看书,要么我就会把书读到骨子里,比如我手头的《道德经》,我琢磨它已经几年了,直到现在还在琢磨。

更进一步,只要是我在创作文章,想着要把它发布,那么就一定会不够纯粹,我最纯粹的内容,是每天不为发布的纯粹记录,没有任何目的,只是琢磨与反思本性。

所有这些,跟直觉有什么关系?

到底什么是直觉?

当大量的信息被我如此细致编码与整顿后,此时如果某个人提到一个话题,如“匠心”,那么与匠心与情怀对应的精神内涵,我瞬间就知道是怎么回事,因为所有的一切,我大量编码过,也经历过,同时还在不断的追求,于是,我非常清晰的知道,一个事业到底要怎么做,才能达成真正的匠心,可以说,如果我细细拆解,那么我可以罗列出非常多的与匠心相关的要求或状态。

但是当它呈现为一个感觉时,那么它就表达为我追求创作纯粹度时的情感,这就是我的直觉,我更倾向于把它表述为我的人生信念,即一切都是能量因果循环的结果。

比如,当我遛狗,知了【我家狗名】在路上便便时,我会拿纸把便便捡起来,不捡会给别人添麻烦,或者给环卫工增加工作量,会让我很难受,这种难受感就是我的直觉,它表达为:“如果我不这么做,我会得到相应的报应的信念”。

因为一切都是统一的,一切都是关联的,每一个自他的利益,跟我都是密切相关的,而不是对立的,我们是利益共同体。

当我表述这些概念时,实际上我大脑里面有大量的感知例子在推动我这样的情感,由于它们经过我事先的编码,于是我瞬间就可以调动出这些感觉【信息】。

这就是真正直觉的威力,它跟《刻意练习》里面表述的“心理表征”几乎是同一回事,大师级别的大脑,他在看任何问题时,瞬间就可以调动出庞大的信息,这不是因为这位大师聪明,而是因为他经历了我前文描述的用主动意识“大量有效”编码潜意识信息的过程。

而直觉力或心理表征到底有多强大,就跟我们是否可以有效地构建起来一个全新的后天神经元网络密切相关。

更多相关信息请参考《第一性原理的思维模型》与《深度思考》。

“焦虑 +宁静 =100%”;

本文的很多解剖聚焦在“被动启动显意识”,只需要巧妙地利用外在环境,我们就可以被迫启动大脑,但是如果大家有执行过弱模型刷牙与拿筷子时,你会发现,被迫不成立,因为很快,我们又会【逃】回到舒适区。

这种主动,有意识,有觉察,有知的做事状态,我曾经在每个简短的视频中分析举例拆解过,它几乎跟我们传统修行文化是对应的,大家实际上追求的是同一回事,比如正念,知行合一,开悟,自知,感知,觉醒,当能够纯粹地处于这个状态时,即意味着它匹配到了大脑的主动调动原理,因为大脑在主动调动是,用激素驱动下的快感。

因此,真正达成这些状态的人,都会描述自己时刻处于快感喜悦状态,没有任何担忧与焦虑。

请注意“担忧焦虑”这类负面情绪,我曾经表述:

  • “自我+自他=100%”,
  • “主动意识+被动意识 = 100%”;
  • “焦虑 +宁静 =100%”;
  • “动物脑+动物脑=100%”;

这个原理我是99.99%坚信,只是我还无法证明它,它找不到反例,它与量子力学【速度与位置】对应,有一位用户在星球里面提出如下疑问:

我回复:“宁静永远是最深刻的”,我的这句话,可以对应到我的整个体系,它是最深刻的东西,是我这辈子的追求,我把它表述为做事的纯粹度,一个没有终点的目标。

我经常在视频解剖中指出,就是在追求让动物脑的比例不断下降,让总裁脑的比例不断提升。



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