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认知,停顿,中断,预测【原,重点】7000字原文
1237【午休后喝茶中,手机记录】
打完球全身湿透了,但是还是去了市场买菜,同时给电动车装一个雨伞架,35元,然后去市场买菜。
回到家洗澡,手洗衣服,然后1030吃午餐,两碗八宝粥,两个粽子,一个小番薯,两个小芋头,感觉又吃得饱饱的。
“吃”还是很快地就自动化完成了,我并没有意识到番薯芋头是我“操心”在某团上买的,而且专门买贵的,还用了优惠券。
我很想喝一杯酒,最后没倒,但是还是忍不住喝了两口。
享受着这些东西的快感时,我很少会意识到背后要操心的代价,大脑完全沉浸在快感里面,它把代价屏蔽了。
比如我发现有一瓶酒快没了,于是我想着电商年中大促快到了,是不是要囤货了,于是我最近拿起手机时,都有一股想要逛某宝的冲动,这股冲动时不时在干扰我的纯粹度,我喝酒享受美食的时候,完全不会想到,正是眼前这些快感的东西:
- 使得我必须操心,无法宁静记录,使得我总有一股时不时想要拿起手机的冲动。
- 使得我时不时很想打开某个App,使得我想要省钱,想要赚钱,使得我容易被电商平台的优惠券劫持,干扰我觉察记录的纯粹度。
- 使得我不想记录,只想逛逛,使得我因此失去大脑最强大的能力。
洗完澡时,手洗衣服时有股惰性,但是我很快意识到这是打网球的代价之一,我的注意力都是在打网球的快感上,却从来没有发现还要为它洗衣服。
觉察到这股惰性时,我很快克服了它,并且很坚定地手洗这些衣服,因为我在洗的时候,清晰地意识到这是在为打网球的快感服务。
这种感知与觉察让我现在在做着各种劳动付出时,内心更坚定,更有力量,因为它的核心就是在享受的时候编码快感背后对应的付出,这样,我们在付出的时候,就能清晰的把眼前的苦所对应的快乐立即觉察到,以此来获得克服惰性的力量。
因此,这里的核心步骤是实时感知。
1249
现在在天台,太阳很大,热得我直冒汗,根本无法记录,今天打球也有这种感觉,热得无法专注,刚刚拿一本书当扇子,根本扇不过来,然后下去把三楼的风扇搬上来。
1337【备用手机与日常手机】
此时我是用备用手机在记录的,它的好处是:这是一个“干净的环境”,我的大脑在这台手机只有记录这个事件,因此记录是最纯粹的,最能琢磨的。
日常手机就放在旁边,我能感觉到我时不时有一股想要拿起它的冲动,这是背后那些“环境”在发挥作用,实际上我不用拿起它,我只需要看着它,我大脑里面的那些与之相关的神经元路径也可以自动化运行,比如微信路径,短信路径,知识星球路径。
特别是微信路径,它重复得最多,因此我不需要拿起它,我的大脑也可以清晰地运转这些行为,比如看一下置顶联系人有没有消息,看一下我较关心的群消息,看看订阅号,甚至有时候还会刷刷朋友圈。
这些行为在大脑里面由于长期的重复强化几乎已经形成自动化的本能,因此当我拿着日常手机记录时,这些事先存在我大脑里的自动化网络就会时不时不自觉激活,结果我会时不时地无意识地去做这些事情,完全不用过脑袋,有时候往往行为发生完了,我的主动意识才反应过来刚刚又自动化的做了一些事情【行为】。
这就是我经常强调的“环境的决定性作用”,外在只是一个引子,真正麻烦难以对抗的是与环境匹配的那片自动化神经元网络,只要环境出现,这片网络就具备自动化操控机体的能力,而且当它运行的时候大脑的主意识是不知道的,因为主意识的速度一定慢与这片自动化网络的【跟不上本能或潜意识的速度】,所以它往往是事后才反应过来。
另一点就是主意识往往处于潜意识里面,而不是处在外面“观察”它。
就像我现在,我行为上没有行动,但是我在大脑里面完成了这些行为,主意识在“描述”这些行为。
元认知:主意识跟进潜意识本能
而元认知就是用主意识跟进这片自动化网络的过程【主意识跟进潜意识本能】,正如我现在在记录与觉察,就是一个元认知过程,它的核心点是,主意识没有在潜意识里面,而是在外面旁观,我没有真实的让这个事件发生,而是在大脑里面进行了,我的主意识在跟进它到底想要干嘛。
如果我在让事件发生,处在事件中,那么主意识就在里面,它必须在里面辅助潜意识,此时它就一定无法觉察,因此觉察感知【跟进意识】的关键是“停顿”【暂停或中断】,停下来琢磨刚刚的意识过程:“刚刚到底在干嘛”。
或者也可以像我现在这样,“看着”一个环境进行感知,比如我的日常手机,可以点亮它,但是停往在界面上,感知我们的念头与行为。
我刚刚实际上还感知我的日常记录的其他“场景”,比如在三楼的电脑上记录,我的浏览器经常会默认打开几大后台,几乎都是跟我创作文章发布获得收益有关的,比如我刚刚已经决定一会记录到16点,然后下去三楼,发布视频。
然后1640分左右下去遛知了。
然后做饭,因为有昨晚剩下的卤肉和汤,因此今天做饭会很高效,炒个菜就行了,期间空下来我会给知了疏毛,或者跟它玩下,或者记录一下,这些事情在发生的时候,我往往是在里面的,直到我停下来琢磨刚刚,我才意识到我刚刚又没有觉察了。
我之所以能够如此清晰地描述这些事情【预测我接下来想要干嘛】,是因为我每天都大量重复性地做着这些行为,它们在我大脑里面已经形成一片网络【与环境匹配】。
1750分左右,妻子橙子他们一般就会到家,我就会把饭菜碗都端到桌子上,给大家盛好饭,会催促橙子洗手吃饭,橙子往往也会逗知了一会,我往往吃的情绪已经上来,就会忍不住先吃。
期间,我会敦促橙子吃菜,甚至夹给他,要求他吃,而他又经常不吃,我最近不想再操这些心,它导致我吃饭时无法感知。
我能够意识到吃饭时,他们的注意力都不在饭菜上,特别是橙子,脑袋往往想着他的各种玩乐,我有时候会想要觉察点什么,但是很难,如果我也参与到他们的话题里面,我一定就无法感知。
因此我最近经常吃饭时保持沉默,只有我说话,我立即失去觉察。
我刚刚描述的这些内容,相当一部分是我闭嘴沉默感知的时候编码到的,这样的时刻非常少,它往往意味着我是抽离【分神分心】出来的,不在生活里面的。
这就是环境,我前文的这些预测,它并没有如实发生过,但是却每天类似性的重复发生,我现在坐着喝茶,就能够接近完整的把它们描述出来,并且在后续真实发生的时候也非常接近。
它在我大脑里面完整地存储着这些神经元网络,当我一想起这个“环境”时,它就会立即自动化激活,当我进入这片环境时,我基本也会根据这些“预测”来决定做出更具备化的与实时更匹配的行为。
2110【三楼电脑前】
今天上午打完球买完菜,回到家1030吃了饭就去午休了。
睡醒后,中间完全就是在用手机边记录边喝茶,从13点到16点,三个小时。
16点下到一楼,到刚刚上来三楼的电脑前就已经21点了,这期间5个小时,就是各种家务与陪家人,中间要是足够纯粹,能够拿起手机记录,就会留下点文字【类似于停顿生活状态】。
我基本上是等到家人上楼才会上来三楼进入我的事业,如此一来,一天下来,我在忙碌工作的时间似乎就非常有限,比如今天可能就5个小时左右。
最近差不多这样,但是我的产出却没有少,而其中的原因正是因为我在家里面时的“停顿,用心与觉察”,这些时不时记录到的东西,往往比我只是坐在电脑前得到更多的灵感。
每天晚上坐到电脑前,我第一时间不是去创作或者去操作发布文章这类事情,而是整顿今天得到的最大灵感。
我今天得到的最大的灵感来自于午休后拿着“备用手机”的纯粹记录,我当时像“放电影一样”,对今天的事情进行了“预测”,后续的进展大体类似,而我之所以能够进行这类预测【描述】的原因,在于这些行为每天都被我重复进行着,以至于它们在我的大脑里面是一片片成型的【可以自动化运行】神经元网络,我只要对应到“环境或情景”,大脑就可以进行相应的神经元活动。
因此,元认知的本质是用主意识跟进潜意识的过程,而这个思维的最关键步骤就是“整顿”。
很多相关词都可以描述这个状态,比如中断,回顾,预测,暂停,准确描述就是停顿潜意识的自动化过程。
比如我经常拿起“日常手机”,但是我会停在那里,“不动”,此时密切跟进思维,你就会发现:“你到底想要点击什么,你为什么拿起手机”。
当你在不同屏幕上不断切换时,你都会瞬间看到每个屏幕上最吸引你的App,你看着该app,不点击它,让思维进行,然后跟进这些思维线程,你就会发现与该app对应的行为与念头,此时你的主意识就知道你想干嘛,这就是元认知。
这就是元认知与环境【手机不同境界上的app】,环境出现,它会激活我们大脑相应的神经元路径,但是我们此时不进行点击行为,而是把主意识用来跟进念头与发心。
这个步骤的关键点是“停止了行为”, 大脑信号是依旧在进行中的【因为这些是本能网络】,因为“环境出现了”,环境是引子,它必然会激活那些已经事先存在于我们大脑里面的自动化网络。
比如我现在住的这栋楼四层,每层楼在我大脑里面都有特定的“环境”【特定的作用】,也就是我每天在一,二,三,四这4个楼层都会不断地重复性的做着几种不同的事情,于是这些事情已经形成自动化的网络存在于我的大脑里,当我进入到不同的楼层时,它都会自动激活相应的神经元。
- 我陪家人,做家务,吃饭,吃东西,几乎全部就是在一楼和院子里【知了在院子里】;
- 二楼是我们睡觉的地方,我从来没有在二楼吃过东西或者工作过,它就只是用来睡觉;
- 三楼计划是橙子的玩耍空间,同时也是我创作的地方,我在这里放着一台macbook电脑,只要我进入三楼,我就一定坐在这台电脑前创作,几乎很少做其他事情。除非橙子也上来三楼玩耍。
- 四楼放置一台windows台式电脑和一些拍摄视频的器材,影音工作室。四楼还有一个大天台,工作日只有我自己在家时,我午休后喜欢在这里边喝茶边记录。
四层楼,对我的大脑来说,就是四片不同的成型的自动化网络,特别是一楼,我的所有的“吃”都是在一楼,换句话说,我从来没有在二三四楼吃过东西,特别是三四楼,当我进入它们的时候,大脑自动化地会进入极为纯粹的创作状态,因为一直以来,这两个地方就是我琢磨创作的地方。
只要家人在家,我几乎都待在一楼,它是我玩乐干活陪家人的地方,我在这里面最难实现记录,而且也最容易“吃上瘾”,我的大脑清晰地知道各种不同的零食的具备位置。
这就是环境的决定性作用,它在我们大脑里面就是那些成型的高效的自动化本能网络【潜意识网络】,只要我进入这些不同的楼层,我在情绪情感上就会首先出现不同的状态,大脑会对应性的产生相应的激素。
结果只要我进入到一楼,我很难保持觉察,特别是家人在家的时候,而只要我在非一楼,我的觉察境界就非常高,内心也更宁静与纯粹。
因此,我在一楼最容易“打回原形”,最容易被本性主导着走,最容易发脾气,做错事情,此时元认知度就是最低的。三四楼则是我最能保持元认知状态的地方,特别是四楼,午休后的喝茶,此时的境界是最高的。
本能的确认,巩固与修正
前段时间,一楼因为潮湿的问题,我们对一楼进行了大整顿,把两个木柜移走,改成了一个大货架,放在小房里面,冰箱也移进去,客厅只剩下餐桌和原先的一个柜子,几乎2/3的东西都移置到小房【原先的杂物房,东西越放越多,乱堆】。
我原先坐在一楼吃东西,什么零食,什么食物放置在哪个位置,我都一清二楚,对于能量来说,只要拿过一次,尝到“甜头”的大脑就会对它记忆精准。
于是我的大脑对于一楼的所有我关注过或关心的物品,都有对应的神经元网络。只要处在一楼这个环境里面,坐到某个具体的位置,进入到【情景】环境,比如吃午餐时,大脑相应的快感区域就会活化,它知道我之前几次坐在这里吃东西的时候,如果不够,哪里还有“能量”【我经常吃完了,觉得不过瘾,又继续去拿了一些】。
整顿后的一楼,相当于环境变了,此时大脑就无法进行此前的“预测”,除非它进行重新修整,比如它按照他原来的记忆去寻找某个零食,没找到,在另外一个地方找到,于是对原先这条已经固化的神经元路径进行修正,以匹配新环境,以实现再次在新环境里面进行精准预测。
我们的不自觉本能每天都在进行这样的确认,巩固或修正行为,形成我们的习惯与经验,然后用这些习惯与经验来指导生活,提升效率。
写到这里,我意识到佛陀的远离红尘修行实在是高明,它相当于一下子把我们过往的所有本能【那些习惯经验的神经元网络】给“切断”了,使得我们可以更快速地达到内心空静的那个状态。
但是这种修行有个缺点,它只是把环境给屏蔽了,大脑里面的网络依旧是存在的,只要我们可能重新进入该环境,这片本能网络又会重新激活,只是如果修行时间足够长,内心又足够宁静,那么这些本能网络中相对较弱的那些,就会慢慢地被修剪掉。
这个方式的高明之处在于,它通过打掉“环境这个引子”,以避免环境的存在导致的不断强化本能的刺激,从而为我们争取到弱化或者最终修剪掉这些“恶习”的目的。
元认知目的,解码本能
因此,外在的改变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我们真正的目标是大脑里面那些固化的神经元网络体系,是调整或修正这些自动化的神经元网络,这是真正的难点所在。
要重构本能网络 ,我们首先必须解码它,也就是看懂它,也就是我本文介绍的通过元认知的方式,“站在外面观察它”,看清它的行为模式以及背后的念头与发心。
那么这里的核心步骤就是我全面提倡的“实时觉察”,在经历实时发生的时候,我们实时跳出来观察它,就像是在下棋的时候,我们一会是局中人状态,一会是旁观者状态。
解码本能第一步:暂停
于是,实现实时觉察【实现元认知】的关键点就是:“停顿”,类似于暂停生活的意思,比如我们在看电影时,暂停播放,停下来琢磨主人翁的某句话。
比如我的创作,我会时不时停下来,问:“我刚刚在干嘛,我的目的是什么,发心是什么?”。
这是很“奇怪”的问题,我刚刚一直不是在创作吗?
因此,这种暂停就表达为中断原来思路的过程,比如我暂停后,不是继续琢磨原先的内容或思路,而是停下来看看:
- “我现在的发心到底是什么,我为什么这样写?”;
- “我有仓促感或焦虑感吗,我想要着急发布吗?”;
这种暂停有个特征,如果我们暂停足够久,越久就会发现一股越来越重的想要赶快回去创作的冲动情感,这就是欲望导致下的焦虑感,当我们逆着欲望“走”时,这股焦虑感会越来越重。
此时,我就会意识到,我在为了欲望而创作。
此时,我停下来琢磨的目标已经不是“文字”了,不是这篇文章的内容了,而是我的内心,一股有能量,有情感的东西,这就是我们大脑里面那些神经元网络之间传递信号的激素。
因此,暂停下来琢磨的东西,就是通过行为来感知我们的发心,感知我们的情绪,比如下棋时抽离到旁观者角度,不是为了抽离出来琢磨棋盘,而是为了观察局中人的发心与情感,他有没有:“心跳加快,手抖,手心出冷汗…”。
通过这些行为与特征,我们就能够判断“发心”以及心所对应的能量。
越想要赢的时候,他就会越害怕输。
【重构,反编码】本能
这就是认知本能的过程,本能在外在一定呈现为我们的所有心理特征或行为,而它在大脑里面,就是发心与念头,我们通过行为来感知情绪【能量】从而形成对本能的认知。
这是实现重构本能的第一步。
从日常生活里面,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开始,对我来说,就是我的创作,我对它的编码,几乎贯穿我纯粹创作的这几年,认知与修正是点点滴滴完善的,而不是一次达成的。
正常来说,欲望导致的焦虑感的影响是全面的,因此对它的感知也必须全面进行,细致到所有相关的行为与生活。
我通过反思维来反推。
比如我一定有需要通过创作来获得收入的发心,这就是我必须有欲望的现实,那么所有有助于实现这个欲望的,都有可能是“多巴胺铃声项目”,因为多巴胺具有不断建立“次链接”的能力。
而所有与之相反的,阻碍这个欲望的事情,就会导致大脑产生“去甲肾上腺素”,这就是着急感与焦虑感的源头。
比如我产生了一个“今天要发布一篇文章”的念头,但是今天是六一儿童节,橙子中午就放假了,我必须去接他,而现在是早上8点54分,似乎在接他之前,完成这篇文章问题不大。
但是如果完成不了,我就会着急创作,时间到了,我还没达到目的,我放下创作去接他回来,回来后,我会找个理由让橙子自己玩一会,我则逃回创作。
假如橙子不愿意自己玩,此时我不得不陪着橙子,我就有可能会出现:“心不在孩子身上的游离”状态。
所有这些都是“行为”,对应背后的“焦虑感”,而它的“源念头”却隐藏在深深的背后,它很有可能只是我临时的一个发心,但是实际上,这个所谓的“源念头”也是相对的,它还有更为根本的“根本念头”,也就是我之所以今天之内想要发布一文章,源自于我想要收益的欲望。
那么它还源自于我这样一个“认知或结论”:“我多发布一篇文章,可以获得更多收益。”;
这是一个因果认知。
从我陪着橙子的焦虑感,我一路追索到这个因果认知,于是,我开始对这个认知进行“琢磨”,进行反问,反编码:
- “多一篇文章,就一定能够获得更多收益吗?”;
- “不一定,有时候我的一篇文章的阅读量相当于十篇”;
- “即使有阅读量,用户也不一定会购买”;
- “用户要的是深度学问,而深度学问一定是深度琢磨的结果,而不是仓促创作”;
…..
解构就是“反着走”
我进行这些反问与反编码,就是想把我“今天一定要发布一篇文章”的念头解构掉,这就是我经常提到的“对立面思维”。
反过来想,反着走。
《死亡诗社》的逆向人生观
《死亡诗社》的这张图,每次看到它,我都相当有感觉,今天再次看到,我才意识到它正是我一直在解剖的对立面思维,它跟老子的无为,跟佛陀的苦行对应,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
我们总在追求生活里面的“想要”。
那么这张图就在提醒我们,时不时地要“不想要”一下。【或者全面地】。
比如我曾经是个事业男,但是我现在也是个家庭男,结果我的事业也更好了;
- 当我想要说话时,我就让自己闭嘴;
- “不想拖地时,我就让自己拖地”;
- “不想给橙子读书时,我就偏偏给他读”;
- 想要赶快创作时,我就偏偏停下来琢磨为什么要赶快;
- 想要看手机时,我就偏偏打开手机,但是只是看,不动;
- 想要逃离陪伴去忙我的事业时,我就偏偏让自己陪着家人,直到没有逃离感【直到逃离感下降】
…..
当我全面践行这些对立面时,我发现了一个新世界,新人生;
因此,无为或苦行,不是为了去无为或苦行,而是都是可以。
因为真正影响我们的,是我们的内心恐惧,正如这张图中那些不敢站上桌子的人一样。
人生要时不时停下来,时不时反过来看世界,时不时做做“不想要”的东西。
比如去徒个步,一个人,只是走路;
反过来做,反过来“想”;
- 比如暂停你的工作事业,只是陪陪家人,陪陪孩子;
- 比如放下手机,远离手机一小时;
- 比如放下你欲望的事情,然后只是做做一些纯粹的事情,不为任何名利的事情,比如带上一个垃圾袋,出去捡垃圾,为这个地球出点力。
当然,前面这些是偶尔体验,真正改变人生的,是全面地在生活里面践行这个“对立面思维”,全面地去做所有我们“不想要的”,害怕的东西,直到安静地做着。
如想要快,那就慢【想要快点吃,就吃慢点,想要吃多,就吃少点】;
比如我现在的创作有备用手机记录,日常手机记录,电脑记录【也有一楼,三楼,四楼】,等不同角度的创作,而我以前只有一个角度的创作。
比如我的务虚之路,它几乎是逆着所有传统观点,颠覆所有传统就业或创业的观念,而我的原则不是为了颠覆,而是跟随内心,跟随真理,跟随内心最真实的声音。
因此,“反过来做”,不是为了“叛逆”或挑战社会秩序,或扰乱社会,而是为了打消我们内心的恐惧,消解我们的偏见,重构我们固化的本能。
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