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奇旅》:一部让我看懂人生意义的电影

欲望实现那一刻,正是幻想破灭之时

在《心灵奇旅》中Joe实现他的梦想后,站在门口期待一下个辉煌时,他说:“我这一辈子,都在期待这一刻”。

很显然,他这辈子如此拼命期待的这一刻,当实现的时候,并没有带给他想要的东西,他期待的人生解脱,或者从此以后的幸福,并没有如期而至。

可想而知,此时的他是何等的失落。

他的偶像讲了一个小鱼的故事:

一条小鱼游向一条老鱼,问:“海洋在哪里,我想寻找海洋”;

老鱼:“我们已经在海洋里面”;

可小鱼说:“这儿是水,我要的是海洋”。

joe顿时傻了,若有所失,因为他倾注毕生精力,都在期待这一刻,但是他实现梦想后,却发现他想要的那种“永恒的幸福与快乐”并没有找到,他原本以为“只要实现这个梦想,一切就可以解脱了”。

请重点理解“解脱”,这里的潜台词是:“只有梦想才是值得的,现实生活中的所有东西都是痛苦的,都是梦想的垫脚石”;

整个现实生活都变成他想要逃离的。

结果,joe的整个日常生活,都是“痛苦”的,他一心只想着他的“梦想”,他兼职当音乐老师也只是为了梦想,他完全看不到当老师的价值,完全感受不到教学生时的快乐,于是他在上课时,就会觉得很无趣,想着要逃离,逃离到他那个梦想上,因为他的大脑只有在做着与梦想相关的事情时,才会有快感。

这就是他所要“解脱”的东西,除了梦想,他的整个日常生活于是都成了想要解脱的,都是平凡到枯燥乏味的,没有任何意义的。

因此,他在演出后之所以傻了,是因为他所期待的解脱并没有如期而至,他终身为了这个梦想付出太多太多,他在回家的路上,陷入沉思。

此时他才开始思索,到底真正的人生价值在哪里?

  • 我们到底要的是什么?
  • 我们该如何追求?
  • 该追求什么?
  • 到底真正的梦想是什么?

想要的欲望对真正梦想的遮蔽

要谈梦想,我们就必须谈【现实】,小务虚在《第一性原理的思维模型》中说,对人类的大脑来说,永远只有2件事情:

  • 想要的,表达为“梦想”,这是我们想要追求的【所谓的幸福与快乐状态】;
  • 不想要的,这就是我们的现实“不想要的无奈”,表达为“恐惧”,这是我们想要逃离与解脱的;

结果,所有不想要的东西,都是我们“怕”的,只要我们处在“无奈的现实”里面,我们就会不自觉的焦虑,不自觉的表现出“着急之心”。

比如Joe,他把音乐的梦想过度地投射到“想要的结果”上,投射到实现他的自我欲望上。

即实现与偶像同台演出,他认为这才是人生的价值所在,是他做梦也要的事情,此时,他全心全意地认为,他这辈子就是为音乐而生的,而音乐就是要在舞台上出色的演出,才能寻找到他想要的那种激动人心的东西。

梦想本身没错,但是他把这个梦想投射到获得一个自我想要的“辉煌结果”时,这个想要的结果,就成了他的“梦魇”,他的所有注意力与精力,都在这上面。

这就是“想要的欲望对真正梦想的遮蔽”。

结果,当他在给学生上音乐课这个“无奈的现实”里面时,他觉得这毫无意义,毫无价值,他一心想着想像中的“舞台梦想”,而忽略了他的音乐才能对学生的意义。

这就是很多人的正常状态,觉得做着眼前这份平凡的工作,实在是太浪费自己的才能了。

我们最大的问题不是别的,是着急之心【怕与焦虑】

当我自己慢下来后,我发现所有人都在“快”,想要快,他们总感觉,只要自己稍微慢一点,就有一股强烈地被消灭的感觉,这就是怕!

而它源于自我欲望的“想要必然会产生恐惧的怕”,而且正如我所说的,是“被消灭感”,它激发了我们在丛林时代的人生危险感,这是基因对我们现代每一个人的规定性,而这样的感觉最大的问题是,当下的每一件事情,都成了我们着急的,想要赶快做完的事情,

这就是着急之心,我们的恐惧中心,我们怕的东西。

  • 我们的所有负面情绪,特别是强烈的焦虑感就来自于我们过高的欲望;
  • 所有麻烦事,均源自于这个“着急之心”;

我在最近把它称为内外环境作用下的“大现实”,是人生第一大关,克己利他中的克己与老子的无为,目标正是它。

我们每天打卡反思,第一大要解决的问题,正是这个“大现实”,而它的目标,正是解决一直以来在潜意识层面不自觉驱动我们的恐惧之心,表达为我们日常的不自觉焦虑感,不自觉地紧张,着急与烦躁。

正是这个东西在扰乱着我们,阻碍着我们的智慧。

“想要”触发的是大现实的“怕”

人只有2个驱动力:

  • 一个是后面的“怕”;
  • 一个是基于感恩的回馈。

小务虚5月2号约了一位前同事C一家野餐+聚餐,我之所以约他,在于还人情【以前不懂的时候欠下的人情】;

邀请他到家里来吃饭,在于确定这是一个可以长久交往的朋友;

没错,这位C以及他的妻子,都有着一颗善良之心,交流的时候,我明显感到他“卡住了”,卡在“现实”里面,卡在现实的焦虑感里面。

他必须为了当下的面包而奔波,他一直都在做生意,亲力亲为地做,包括打包发货等所有杂事,一直漂浮在务实的表层,完全无法抽身出来去准备“第二曲线”,去规划一些长远的路。

当下的面包【当下的想要与欲望】把C完全控制住了,使得他无法抽离出来。

我建议他确保面包之余,要立足打造一些长远的核心竞争力,做一些能产生真正价值的东西,而不是一直漂浮在获得“面包”层面,因为这些表层的东西是最容易被迭代掉的。

这是我过去最深刻的一个教训,比如我所研究的这个认知与大脑领域,不管网络如何变化,渠道如何迭代,这些深层次的东西永远不会过时。

我还讲了品牌,梦想与终身使命这类话题,但是我明显感觉到,他对这些完全没有清晰的概念,而罪魁祸首在于,这么多年来,他都一直在为“面包而奔波”。

这就是他的现实,以及这个现实对他造成的影响。

我再回顾我积极入世,积极为了面包不断做加法的那8年,有一个词可以准确描述我当时的状态,叫:“愚蠢”,这就是现实对智慧的束缚。

越着急之人,就越不断地在“出击”,不断地在“行动”,但是却从来没有耐心静下来整顿内心,整顿经历与知识,因为当他坐下来的时候,发现这股焦虑感强烈的笼罩自己,然后我们就会继续的赶快的读书,赶快的做项目,赶快的….

我们的所有问题不是别的,正是“怕”:

  • 想要就一定会怕;
  • 欲望越大,你越怕;
  • 结果,就越“愚蠢”;

欲望所形成的现实对人最大的束缚就是焦虑感,它使得我们因此不得不疯狂地奔波,而这正是调动前额叶资源最大的障碍。

 

 



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