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大脑的快感原理来育儿【锚定原理】7000
哥哥(简称G)一家【嫂子简称S,大女儿简称t,小儿子简称y】来玩了2天,3号晚上就回去了,今天4号,忙碌了3天后,终于可以找到一个空闲的上午来记录一下了。
在他们来之前,我写了一篇文章,这相当于学生时代做作业时的预习,我要事先思索下,在养育孩子方面,我到底要给他们提些什么建议,才是最能切中要点的。
我现在反过来再看这篇文章以及在这2天的相处中我所发现到的一些事实,我觉得文章中提出的观点依旧是最核心的。
大家单单从表面上看,可能看不出“尊重”这两个字的份量,但是我实际上,在谈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人生的问题,那就是我们到底是被什么驱动着前进的问题,与这类问题类似的有:
- “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
-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 “我为什么要做着眼前这件事?”;
很多人可能会对于追问人生意义的问题表示质疑,他们认为,这个东西太虚幻,太遥远了,而实际上,这个问题跟我们每分每秒的每一个行为都息息相关。
当我们无法回答为什么做着眼前的事时,我们就会找不到做事的动力,大脑就会感觉痛苦,就会想要逃离,如果此时又不得不做时,就会表现为我们做事心不在焉,马虎,忘这忘那。
比如,当父母用命令或者强权要求孩子做某些事情时,此时驱动孩子的,就是恐惧与害怕,他不是因为自己想要而去做眼前的事,而是因为害怕父母的指责而压抑着自己去做眼前的事。
此时,他强制自己在学习看书,在记忆知识,但是由于大脑无法从眼前的知识里面发现新奇与快感,于是,大脑的注意力资源就会关闭,任凭我们怎么记忆都记不住知识。
这就是为什么S发感慨说,女儿就想要出去玩,不想要在家,更别说在家看书,减少出去玩的次数或者压缩玩的时间,她都会非常不高兴。
我对S说:“一方面是与同伴们出去外面疯狂玩乐的快感,另一方面面对的是毫无乐趣的知识,她能不高兴吗”。
我们在公园里野餐的时候,我问t:“你们平时放假会一家像这样到公园野餐吗?”。
t:“不会”。
我:“你喜欢这种家庭聚餐还是喜欢自己出去玩?”。
t:“我喜欢自己出去玩”。
这让回答我有点意外,我当时说不清,但是我现在回顾更多的这两天相处时的情景时,或隐约能感觉得到为什么。
问题的重点依旧是:“大脑到底是被什么驱动着做着眼前的事的”;
第一天上午,吃完早餐后,我就带着他们去村里的广场玩了(G在睡觉,没去),y喜欢钓鱼,就拿着钓鱼竿去钓鱼,我们看了一会y钓鱼,就去打羽毛球了,大家随兴打了一会,然后我们就开始计分“打比赛”了。
期间S去陪他儿子y钓鱼,一个多小时后,他们也过来一起了,y似乎对羽毛球不感兴趣,他开始踢毽子,他是新学的,但是似乎蛮喜欢的。
11点左右多的时候,我们就回去了,G刚起床没多久。
下午我们继续去广场活动,这时,G也一起了,出发的时候,他把篮球也带上了,我提醒他广场没有球场,但是他还是带上了,一路运球过去,到了广场,G练了一下控球,然后叫y练习传球,但是y不感兴趣【要知道,t跟y打篮球都是很好的】,他沉浸在各种自由玩耍和踢毽子里面。
S则一直陪着t打羽毛球,2人打了有一个小时。
第二天,我们到大学城的中心湖野餐,刚好那里有一个羽毛球体育馆,打了时候,我跟G说,你也上去打?他表示不想打,就坐在边上看,到快结束的时候,我说:“走吧,我去跟他们双打?”。
这次他同意了。
当我把所有这些活动串起来时,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重要的现象,这个现象发生在G身上,也发生在我身上,甚至会发生在所有的家长的身上。
即G喜欢打篮球,对他的大脑来说,打篮球才是快乐的,比如第一天下午去广场玩时,即使知道没有篮球框,G也带上了篮球,到了广场后,他叫y来练习传球,但是y没回应,继续他自己的自由玩耍或踢毽子。
对G的大脑来说,即使他自己练习运球,他也是沉浸在快感里面的,因为他可以模拟在比赛时如何控得更好,如何过人,这是大脑的新奇法则决定的,当它有沉浸在如何变得更高更快更强的追求里面时,它就是有快感的。
因此,我们出去活动的主线运动是羽毛球,但是G几乎没怎么参与进来,他的大脑几乎无法在羽毛球里面找到快感。
对于我们不擅长的运动,大脑往往会觉得无趣想要逃避,G想把女儿与儿子都培养成打篮球的人,正是这个原理的体现,但是如果孩子无法从篮球里面得到乐趣,那么他自然也不想打,而父母往往此时,就会利用自己的权威来要求孩子。
我很能理解这个状态,因为我自己真正能找到快感乐趣的是网球,因此,我在此前也希望橙子能热爱上网球,但是他打了几次后,他就不想打了。
有些父母会说:“当初是你自己想要买轮滑的,现在买了,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每天至少要玩10分钟”。
橙子最开始的时候,看到别人玩也特别好奇,后来也给他买了鞋子,但是直到现在一年过去了,他都没玩几次,而且每次也就十来分钟。
我经常会问他:“要带轮滑鞋去广场吗?”,他说不要。
我尽量压制住自己,不去左右他的选择,因此,如果一个大脑无法在一项运动里面找到乐趣,那么我通过命令来强制他学习的话,那么,此时驱动他的大脑的,就是恐惧,此时,大脑在学习一种被迫性的东西时,就会如关闭似的,想要逃离。
网球,轮滑,羽毛球,乒乓球等所有项目,我在最开始,都会问橙子想不想玩,对于新项目,橙子均会表现极大的兴趣,但是你会发现,玩不了几次,他就不想继续了。
这个道理很简单,一开始是新奇的东西,没有接触过,自然很感兴趣,有好奇心,但是接触后,发现并不如想象中的好玩,特别是玩着玩着,因为是新手,找不到乐趣,于是就想要逃离。
这几乎是橙子玩所有项目的常态。
作为父母,我们自己如果无法从一项运动里面找到乐趣时,我们也会逃离,不想陪孩子玩,比如G几乎就只认同他自己的篮球,而对于女儿的羽毛球,儿子新学的毽子,他在这2天的活动中,很少参与进去。
或许是实在坐在那里太无聊的时候,参与一下。
这就是父母的自私,我们不但不愿意接纳孩子自身的爱好,反而还要利用父母的权力来要求孩子将就我们自己的爱好。
因此,在早期的那几个运动项目中,我几乎也存在不自觉地通过命令要求橙子继续学的情况,但是我很快觉察到了他应付式的表现,他不敢说不,他怕我发脾气。
他毫无乐趣安静地打着,直到了我看出了他的无趣,问他:“是不是不想打了”,他才点点头。
在孩子的大脑中制造恐惧,这是我们父母经常不自觉做的事,也是对影响孩子最严重的问题。
他会因为害怕得不到父母的支持而压抑自己做着不喜欢的事情,如果父母经常通过权威来命令甚至打骂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内心中会有非常多的恐惧,这些恐惧,都会在未来的人生中,被他投射到非常多的类似情景中。
一个一生都怕这怕那,畏首畏尾,没有独立能力的人,就是这样被塑造起来的。
因此,当我带运动器材去广场活动时,我会带羽毛球拍,网球拍,乒乓球拍,毽子,飞盘,跳绳,然后让橙子选择,最近橙子经常都不要,他宁愿踩单车在广场上转,或者跟小伙伴们玩作迷藏或追逐或游戏,或者伙伴们的滑板或新玩具。
我以前会要求他至少也打一会网球,现在我会随着他,有时候,看着他玩耍的空档,我会挑战一下他:“要不要打一会羽毛球?看看你能不能顶得住爸爸的速度?”【橙子迷恋迷你特攻队里面福特的速度】。于是,他会很兴奋地跟我来一场“速度战”【追求让羽毛球的速度更快,同时也会稳定】。
这就是养育里面的重点,一切必须根据大脑的快感原理。
比如我自己非常喜欢打网球,但是我没法经常去网球场,而村里刚好有一堵可以打网球的墙【或者我家的院子,只是小了一点】,于是,即使我在不断重复的打墙,我也是时刻沉浸在更好的控球的挑战里面的,我每一拍都在研究如何打得更好。
这就是大脑的快感原理。
而其中的核心要点就是发现新奇点。
这种发现新奇点,可以表达为:“锚定,升级与反馈”。
锚定,升级与反馈
这句话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悟,它可以表达为:“确定一个可升级的追求指标”。
比如我昨天去打篮球时,发现由于太久没打,连篮下的命中率也非常低,于是,我昨天就一直在练习篮下的撞板反弹进球。
这里就包括了这三个指标:
- 锚定追求的指标:篮下的撞板反弹进球;
- 升级:提升命中率;
- 及时反馈:是否进篮,当下即得知;
第一点必须是一个具体的目标,而且这个目标还必须具备可升级特征,体育或者类似于小提琴类的项目就具有这些特征,但是在一些更为复杂的认知学习中,这些特征就需要我们去细心地发现了。
清晰的目标之所以如此重要,核心就在于大脑在执行任务时,它是针对目标的升级来分配资源的,当升级成功并且得到一个反馈结果时,它就会获得快感,从而进一步分配激素资源以实现继续升级的目的。
羽毛球不是我喜欢的项目,但是我利用这个原理,也能从里面获得快感。
当我在陪橙子打羽毛球时,我沉浸在一方面如何激发与挑战橙子上,而另一方面则沉浸在觉察上。
比如,我经常陪新手孩子打羽毛球,那么,此时就考验我把球回到对方刚刚好的正手击球位置,而且速度还不能太快,这就变成了我的追求之一,其次当一个新手打到一个球时,我就会抓住机会鼓励他,此时,他瞬间就会充满信心。
一方面,我利用这个法则实现自我驱动,另一方面,我时刻都在用它来激励孩子,给孩子们信心。
而这里的核心在于,你无法事先把一个目标教给孩子,他会因为做不到而气馁,他原本就是新手,就不会,当他带着你的要求去努力时,反而会因为害怕做不到而恐惧,此时,他的内心是害怕,而不是纯粹的沉浸在事件本身。
于是,当我陪y踢毽子时【他是新学的】,我不是在想着如何教他上,而是沉浸在如何激发他上。
实际上,我并不需要教他如何做。
我如何踢时,他是可以观察到的,当他用某个动作踢出一个好球时,我会立刻肯定他的这个“创见式的动作”,然后他会乐此不疲地研究“升级”这个动作。
我在肯定y的动作时,一方面就是在给他及时的反馈,一方面就是在锚定想要y追求的目标。
但是我并不是通过说教而是通过肯定与赞赏的方式来实现的。
因此,最有智慧的教练不是教孩子如何做,而是发现孩子身上的亮点,然后激发他的这些亮点。
当他妈妈开始明确地教他左一脚右一脚地踢时,y拿了毽子默默地坐到了一边,不想踢了,他感觉到了被限制,而不是自由发挥与玩乐,我走过去 ,说:“y,你能不能连续踢3下?”。
于是他开始挑战,一开始失败,然后他又试了几次,到了能够连续踢3下时,我们就开始欢呼,然后他又很有信心地开始挑战4次,果然被他做到,此时更是值得祝贺和肯定。
这就是大脑的锚定,升级与及时反馈的原理。
运用这个原理,当我在陪任何一个孩子时,我的大脑也是兴奋与新奇的,因为我沉浸在如何发现孩子的亮点上,然后锚定一些指标让他去追求与升级。
这种锚定一定不能由我们自己提出,而是应该由孩子做出来后,我们进行目的性的肯定【筛选】,因此,肯定的最大学问不是表扬孩子做得很棒,不是表现聪明,而是表扬某个可追求的目标,此时就是在为孩子锚定方向与指标。
而当我们或者外界发出赞赏声时,就是在及时反馈,大脑得到意外的快感奖赏,于是它会分配更多的资源去继续围绕这个锚定的目标升级。
比如,橙子现在的羽毛球能力,就是锚定出来的,他喜欢速度,我用速度来挑战他,我经常在打的时候会说:“爸爸要加速了,看你能不能顶得住”。
每当我说完这句话后,橙子第一时间加速,一加速,击球的准确率就会下降,球也会乱飞,于是,我会继续挑战他:
- “看你能不能在高速的情况下,还能不出界”;
- “爸爸的移动速度很快哦,不管你怎么打,我都能回过去,你能吗?”;
- “高速的情况下,看你还能不能稳定控球哦?”
早期的时候,橙子还打不了速度,于是我们就追求回合数,比如一开始追求是否能够打到3个回合,达到后追求4,再达到后追求5…..
锚定的方式有非常多,需要我们在深刻地悟透原理的前提下,在实际的操作中灵活变通,但是有一个通病是我们父母经常做的,那就是用我们自己的经验来教孩子,要求孩子,而孩子做不好的时候,也无法正确的处理。
当然,并不是说“教孩子”有错,而是一切都要根据大脑的原理来,错误的教法,只会扼杀孩子的兴趣。
橙子现在还有一个他独创的绝招,就是双手打羽毛球,当时第一次他出现这个行为的时候,我愣了一下,但是已经养成的本能很快反应过来,肯定他的“创造式招式”。
看了他打了几次都不错,我说:“我也来试下”。
从此以后,这一招成了他的招牌,他会在跟小伙伴打的时候,使出他的得意招式,我打羽毛球这么多年,从来没有想过可以用双手羽毛球。
因为从来就没见过有人这样打过,我们往往会把孩子的这类行为定义为意想天开,天马行空,从而进行限制与否定,因为根据我们大人的经验,这类行为明显是有问题的,是“错误的”。
双手打球的弊端很明显,我从理论上是知道它的弊端,但是我从来没有在行为上去体会它,直到学习橙子的招式后,我才知道双手拿拍会如何束缚自己,当然,橙子在打了几次后,他也能清晰地感知到双手拿拍打球的方式的束缚。
这就是养育里面的一个核心原则,即使知道是错的,也要让他自己去把它经历出来,让大脑从情绪上感知这个错误到底是如何错的,有了这些情绪教训,他自然就会铭记于心。
自主性
我一直对其他家长表示:“我要尽最大的努力保有橙子学习知识的乐趣,以及探索的乐趣”,而我首先能想到的就是强制橙子去为了功利性的升学考试的学习会扼杀这种学习的乐趣。
那么不逼迫孩子学习,任由他自由发展,就能够保有学习的乐趣吗?
有些家长听到这个说法,就过度地强调孩子的自由性,任由孩子随心所欲。
大脑的自发本性一定是趋利避害的,它在没有任何外在压力的情况下,一定就是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去发展的,但是外在有太多诱惑,因此,我们父母往往担忧孩子沉迷这些诱惑。
加之,当今几乎每一个父母都认为,要学习才有出路,因此,我们都在要求孩子要学习同时不要沉迷玩乐与游戏。
理论上来说,父母的这个做法是对的,但是它却违背大脑的天性,当我们通过“要求”来命令孩子时,大脑立即从主动变成了被动。
一个没有限制的大脑,它一定是自发地去做眼前的事情的,正如一个沉浸在自由发挥地打羽毛球的孩子,他是自己在想方设法进步的,一旦被要求“如何打时”,大脑首先会产生担心做不到的恐惧感,其次,大脑失去了自主性。
不能说教或命令要求,又要确保不被外界劫持,同时又要任由大脑发挥,保有它的自主性,自发性【自我想要去实现目标的特性】,那么核心的原则就是我前文提出的:“锚定,升级与及时反馈”。
不说教,不否定,而是通过目标性的赞扬与肯定来引导,当然,引导的方式可以非常多,它可以是挑战某个“可实现”的目标,也可以是我们以身作则的榜样,我们自身怎么做,孩子自然就会从我们身上取他所需要的东西。
核心是不能命令或要求,而是当孩子做到时,我们要及时反馈,当我们在反馈时,实际上就是在强化该行为,实际上就是在教孩子这个行为,而这跟直接的教是有本质的区别的。
养育背后的道
本文既有交待一些养育表层的术与背后的道,其中最关键的点是背后的道,对道是否能够深刻的把控,是面对千变万化的表层的核心,因为在现实的操作里面,影响的因素实在是太多了,任何一点点的偏差,就有可能导致截然相反的结果。
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强大的动物脑,因此,在我的文章中,我往往聚焦在那个决定点上,如果我们看得懂,你会发现,所有表象的背后,都有着同一个天道在规范着,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从所有这些不同的表象中,去把天道给经历出来。
正如我在本文中所揭示出来的一个核心一样,作为父母本身,我们自己也是不断地想要沉浸在快感里面的,我们的大脑一旦痛苦,就会升起情绪,发脾气,就会逃离到快感的世界里面。
我们自身如此,但是我们往往却用自己不想要的东西来要求孩子,比如要求孩子去学习那些痛苦的东西,甚至当孩子想要逃离的时候,强制性的压制孩子。
但是有些家长,听了我这么说后,又进入另一个极端,完全放纵或纵容孩子,让孩子随心所欲。
这就是对动物脑及道没有全面系统打通所造成的非黑即白的操作,
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