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香识女人》:人生的答案所在
0621《闻香识女人》的观后感,纯粹编码思维,原文【6000千字,二次编码与整顿】721
0621周三【备用手机记录】
1345
午休后第一时间带知了出去,回来后把汤定时上,还有米饭,然后下午晚点炒个菜就可以了,这是恩惠未来的行为。【后记:后来16点下去一楼,由于时间充足,于是我可以非常从容带着感知地做事情】。
1401
昨晚状态不好,头脑有些不清晰,身体也有点疲劳,于是我就看了一部老电影《闻香识女人》,豆瓣评分9.5,看到凌晨,看完后我就迫切去看评价,我看不出9.5的味道,希望评价里面有答案,由于已经晚了,我仓促地看了几个,没找到我要的答案,于是我带着琢磨的意识,想着躺在床上想想,没想到上床后很快睡着了。
上午830坐到电脑前时,我继续去看了半小时的评价,想搞明白是什么让它如此高分,它到底在揭示什么?我要得到什么启发?
看完影评后,我决定再看一遍电影,第一遍更多的是“在其中”,第二遍我想“在外面”。
在外面的难点是,在看到有感觉的地方,我必须暂停影片【这是停顿思维的一种延伸】,琢磨人物行为和话语背后的心理【人性天道】,我并不能频繁地实现暂停, 我能感觉到我内心的焦虑感:“我想要赶快看完,好输出点什么”,我已经用了一个晚上和一个早上了。
这种用了很长时间依旧没有结果的现实,让我有些仓促,于是,我暂停的频率是有限的,我并不能很好的停得足够久,以便我让前额叶有足够时间发挥琢磨的能力。
这是想要结果驱动下的焦虑心理。
但我还有另外一个信念:“如果我不把影片琢磨透,那么这部影片就对我没有任何价值,我已经花的时间就会浪费”。
这种教训是深刻的,因为我以往看过无数电影,所有只看一遍只是让大脑过一下新鲜感的电影,随着时间而慢慢被我遗忘。
即使是前后多次重复观看的好电影也不例外,只要没有对它进行深度解剖或琢磨的,一律感觉不曾看过【经历】。
而那些被我花了数天进行深度整顿的,不管时间过去多久,我依旧可以用它里面的智慧来应对人生,这部分电影背后深刻的东西甚至都成为我的潜意识,信念与灵魂。
这跟真实生活经历一模一样,一个经历如果没有被彻底的消化与编码,我就会“不自觉地在里面不断地轮回它”,重复久了甚至都把它当“这才是正常人生”的默认本能意识。
这是人性的一个麻烦点,“慢下来才能得到天道”,但这却是我们本性抗拒的。
我在第二次停顿琢磨电影的时候,时常能够感觉到我心中的焦虑感,因为我有一个念头【或者叫标准】,我的时间得产出点什么,我才会心安,现在都用在电影上了【只是看,就是娱乐,没有得到什么灵感】,所以我心慌,而要产出点什么,我就必须花时间对它进行深度的琢磨。
大脑是通过期待得到结果来获得快感的,这是它行动的原理,花了时间觉得没有任何收获,我会觉得时间浪费了,会心虚,于是我必须再次进行琢磨,我得获得点什么。
这个“得到什么”的心理很微妙,我们最常规的得到点什么就是那些可感知的直观具象结果,比如考了多少分,或者我是否输出了一片文章【这篇文章看得到】,这些结果往往都是多巴胺铃声项目,它背后的根源目标往往就是通过这些项目去获得我们想要的“名利”。
比如通过文章得到阅读量,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成为我的付费用户,这就是得到“利”,它起源于我得输出一篇文章这个前提。
当我在为这些东西而努力时,我就是在其中的,被想要而害怕得不到的焦虑感笼罩着。
另一种让大脑产生快感的结果是“无形”的,比如我现在的这个自我解剖,当我写到这里时,我意识到我被欲望型结果劫持了,产生焦虑情绪想要赶快回归我的创作,以便可以尽快输出一篇“可以看到”的文章。
此刻,这个背后刚刚控制我,让我产生着急情绪的东西被我解开了,因此我现在变得很从容淡定,我甚至出现了与着急焦虑相反的想要慢慢细致琢磨的情感,因为这个解剖再一次提醒了我,越深刻越慢的解剖,对我的作用越大。
这就是我大脑得到的“无形”结果,它不仅仅是一个认知,而是一种可以切身感受到的天道,我的大脑立即从焦虑的情感中安静下来,并且不再恐慌,甚至是产生了愉悦感,因为大脑得到了“结果”。【这是我感知后得到的结果】。
这个结果让我充满力量,这在大脑里面是真实的激素变化,这些激素就是我们的情感情绪,它的本质是能量,此刻被感知为愉悦感的情感在驱动着我用心地写下每一个文字。
既然我的文字可以立竿见影地改变我的大脑,那么这个天道也能够改变用户,这让我的大脑更进一步感知到它的社会价值。
它再一次从另外一个角度验证了我的信念。
我此刻在写这些文字的时候,完全是充满力量的,安静地,决心地想要细致琢磨地,不再有恐慌情绪的。
1517有效的整顿与编码
因此,不知不觉时间过得很快,而我一点也不焦虑。
这就是整顿经历的重要性,这种整顿不是获得知识与认知,而是一种改变,如果整顿后大脑没有发生情绪层面的变化,那么就不叫有效的整顿。
所谓的进步与成长,不是获得更多的知识或认知,而是一个让你产生情绪的情景被你整顿后,你再次经历该情景的时候,不再产生该情绪,不再恐慌或焦虑,不再“在其中而不自知”,而是知道我的情绪是怎么回事,我的欲望【念头】是什么,我在担忧什么,我该如何切换念头来调整大脑的激素水平,让它往一个积极的方向发展。
因此,我把人生的目的设定为:“人生就是为了经历后的觉察”,人生不是用来获得名与利的,人生是用来经历与觉察的。
比如我以前看电影往往就是通过电影的新奇从而让大脑获得快感,这跟刷手机刷朋友圈一个道理。
包括读书看文章。
于是不管我们看过多少电影,读过多少书,有过多少经历,我们会一直原地踏步,很多人会说:“我每天都会抽半小时进行反思”。
这种反思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当我说人生就是为了觉察时,我的重点是时时刻刻的觉察,只要在经历时,就是在觉察,因为我们所要解决的是背后的东西,是我们已经固化的大脑神经元本能网络,我们需要对这个网络进行重新的构建,或者说构建一个新的网络来实现调节本能网络。
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我时常感慨作为一个普通人,如何才能有机会去实现这个目的,而不是“被人生”。
因此我就不断的在“解题”,我期待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点,让普通用户可以更高效的达成目的。
1603
今天喝茶记录环节准备到此为止,准备下去一楼做饭,我想预留多些时间给感知【慢,让我的前额叶在生活里面的时候,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琢磨】,我一直在挑战能够更大比例的在生活的时候实现感知,挑战让自己慢下来,挑战瞬间感知念头与情绪的能力,挑战让自己更多的处于旁观者的状态。
而其中的关键点是慢与停顿,为前额叶争取机会。
1703
饭做得差不多了,切好菜,放在那里了,最后炒一下就行了,想着感知一下刚刚做事的心态:“我有没有活在当下,我有没有着急地去做其他事”。
不过我发现最大的问题是停下来不忙碌的时候,大脑会立即琢磨与欲望相关【大脑时刻都在找快感】,比如我此刻就在牵挂买的酒派送了吗,刚刚查了,显示派送中,准备拿了,晚上刚好可以品尝一下,这个刚刚升起的念头促使我打电话给快递员,问他派送了没,结果他也不清楚,于是我又问了一下驿站。
我现在能够保持觉察,我时不时在做着眼前的事情时问:
- “我此刻的念头是什么,我有没有在着急而失去感知?”。
- “我有没有关注眼前?看到眼前,有没有感知到眼前一切背后的恩惠能量?”
- “有什么是我现在可以做的,会造福未来的?”
写完这句话,我就去接水烧开水了,两壶,一壶晚上提到三楼,工作的时候用;一壶明早;
同时准备把哈密瓜先切好,分成两份,一份晚饭后水果,一份明早可以吃。
这种零散时间最容易被用来“打发”,比如我刚刚就看看微信,看看群,甚至订阅号。
1941
630吃完饭,橙子洗完碗就第一时间出去广场玩了,遛了知了几圈。【天气好时,晚饭后我们都会争取出去遛达一下】。
刚刚回到家,第一时间吃起水果,哈密瓜和黄皮。
2118【电脑前】慢,实际上是一种能力
20点40分坐到电脑前的,花了接近30分钟回过头检查整篇文章。
实际上《闻香识女人》我上午观看第二次的时候,也只看了2/3,我准备把这这篇文章整理完后,对它进行进一步的整理,包括解剖它,这意味着我可能得再花3-5个小时来解剖它。
这就是我现在对待任何一个经历的态度,它呈现为我用在它上面的时间,用的时间越多,停留得越久,我得到的灵感就会越深刻,作用越大。
因此,人生往往是反我们直觉的,我们的本性总想“快”,做什么都想快,但是真正能够让我们得到东西的,是“慢”,慢是有深刻智慧的。
但是它又不仅仅只是时间上的慢,因为慢,实际上是一种能力,只有内心足够宁静的人,没有过多杂念的人,才具备慢的能力,那些从理念上得出要慢的认知,是无效的。
正如我前文指出,大脑要学会去感知那些“无形的结果”,从无形的结果里面获得快感来驱动我们,而不是追求我们世俗定义的名利,只要大脑在追求欲望层面的名利,它一定就无法慢的,因为想要名利就会形成一股害怕得不到的焦虑感,这些恐惧力量会就驱动我们不断地想要快。
最后,关于这部电影,关于男人,关于盲中校,闭嘴的男人,才更有魅力,而不是喋喋不休,我们之所以不断的“讲与说个不停”,正如盲中校反思,他是一个缺乏自我的人,因此他需要通过放言来获得别人的关注与认可。
无形的结果与精神力量
《大脑觉醒》中,在多巴胺章节我分析了“大脑的锚定,升级与反馈”原理,这个原理是我们必须深刻打通与运用的,我们时常说,如何抵制放纵,抵制物欲层面的娱乐,核心不在于强制自己不去做这类事情,不在于违背大脑的快感原理,而在于运用它。
顺大脑的快感而处事。
如果我写这篇文章是没有快感的,那么我一定无法沉浸在里面,一定无法花一天的时间琢磨它,解剖它,并且现在还对它进行了二次整理与整顿。
这篇文章是6月21号写的,当时花了2天的时间看电影,琢磨与整顿,今天是721,刚好在“满月”的时候发布在星球,星友点评:“太深刻了”。
我重读文章后,深感受益,因此,我回复这句话:“回看,我也觉得很受益,感恩那个时候精进的我”。
这就是“因果后”思维,我时刻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感受我的作品的价值与力量,比如此刻,我继续对这篇作品进行深度延伸时,我是有感而发的,是有力量的,想要把它最核心的东西继教清晰化,因为我此刻意识到这个无形的结果所产生的精神力量,是一切的核心,是重中之重。
我们解决所有人性痛苦问题,不是去克制这些痛苦,而是让大脑产生快感,否则就是自我压抑,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的修行是痛苦的,迷茫的,因为他们在违背大脑的快感原理而修行。
这就是编码的前提,用快感来驱动我们去有效编码。
为每一个经历预留足够的时间
比如我做家务的时候,如果状态比较好,我在做的时候,能够感知当前劳动产生的价值,如拖地的价值,它将让我有一个干净舒服的家。拖床底的时候,我也很认真,因为橙子有时候跟我玩捉迷藏会躲到床底,于是我很认真地拖床底。
在星球上打卡反思的星友们,很少能够长期坚持下来的,这是我走过的路,它的大脑过程就跟我现在创作琢磨文章一样,如果我们无法从这些反思里面得到成长的价值感,无法清晰的为大脑锚定某个“无形的得到”,那么我们一定是坚持不下去了。
另一方面,我发现这种无形的得到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慢”,我必须再次重申,慢是前额叶的代名词,当我们无法慢的时候,我们几乎不可能得到这些思维结果。
这就是:“停顿思维”及大停顿的目标,我提出:“为每一个经历预留足够的时间”,这是一个非常必要并且深刻的方法,不管是任何事情,如果我们是仓促的,就首先意味着是本能在自动化控制的,此时就不可能去琢磨“无形的结果”。
实际上,我们的本能也有这个能力,当我们沉迷某个事情的时候,我们会时刻都在琢磨它,当我们真正喜欢某个事情的时候,这个事情可能成为我们的全部,吃饭琢磨,走路琢磨,甚至睡觉做梦也在琢磨。
我们现在利用这个思维去实现“编码”的目的时,就是在模拟本能的自动化过程,我们之所以乐在其中,完全在于大脑在其中的时候,得到某些快感,得到某些精神力量,本能的自动化,完全就是情绪的结果,它用快感在驱动大脑实现自动化。
因此,当我说:“为每一件事情预留足够的时间”时,最大的挑战在于我们能够“乐在其中”。
快与慢
快可以说是本能的代名词,要慢,就意味着必须“不能快”,比如吃饭的时候,本能一定是想要快的,我们可以试着用弱模型的左手拿筷子,此时就能够感知到本能想要快的“抗议与反击”,这就是慢的阻力。
慢是难的,为每一件事情预留足够的时间更是慢的,特别是那些与我们欲望相关的项目,比如我的每一篇文章,比如我创作的这篇文章,我在此刻对它进行重写时,我会时不时停下来。
停下来问:
- “我有没有想要快的情感?”;
- “我有没有仓促感与焦虑感?”;
- “我有没有预留足够的时间,在琢磨背后的那些无形的得到,而不是在为了结果”;
这种停下来意味着:“中断”,中断我此刻正在做的事情,比如停住,什么都不做,只是琢磨我刚刚的情绪与发心,如果这个状态是对的,停下来的时候,我不会有任何负面情绪,因为停下来反而能够让我更清晰,得到更多思维结果【灵感】。
你会发现,停得越久【前提是有效的思维运转】,思维越具备深度,它可以琢磨到更多的例子,以支撑我此时的观点,特别是会更“细致”。
比如我把方式论一开始锁定在:前额叶,到慢,到停顿,到现在更为精准细致的可操作的“为每一件事情预留足够的时间”,这种不断清晰的方向,使得我的大脑得到“及时反馈”,得到快感,这又反过来驱动我想要做得更好。
于是,我现在每天午休后的喝茶,往往持续2个小时以上的纯粹琢磨,不为任何输出,不为创作,只为让思维不断地进行有效的整顿,我完全沉浸在发现里面,没有任何强迫自己的做法。
编码与精致
要细致,极慢地编码,它必须还有一个前提,就是“少”。
比如只看精品电影,我不追求时效性的电影,我只追求高分高评价的电影,特别是剧情层面的高分,因为既然我要花数天琢磨一部电影,我就一定要琢磨精品。
这跟看书也是同样的道理。
经常有不少“名人”说自己一年看了几十上百本书,我只是笑笑,正如我现在对《闻香识女人》这部电影的琢磨,我已经产出了3篇左右的感知文章,这几天,我并不一定完全在电影里面,我同时用我的生活来反观【对比类比】这部电影,它就意味着电影已经进入了我的生活,我把它串起来进行琢磨。
这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在我即将上市的书里面被解剖为“两个世界思维”】,因为不管是书籍还是电影,它都是干巴巴的,它只有进入到生活,与我们的生活进行同步的感知,我们才能够从情感层面更深刻地理解电影背后的东西。
这是一个极慢与极少的过程。
但是一旦编码完一本书,或一部电影,它可以相当数十部甚至更多的效果。
人生要的不是数量,而且质量【深度】,这就是编码思维的灵魂。
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