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知观”的危害

修“无知”观

某读者私信如下文字:

你现在的理性逻辑很强大,分分钟战胜本能的意识大脑。是不是看大部分人和事,物的状态,一看一个准,很清晰因果循环。已拥有了这些能量护体,是不是感知到这些强大的能量就是自己的梦想?出名也好,有利也罢,这些实在的结果就是梦想中的一小部分内容而已。

感叹你爱自我探索的经历,真是刻骨铭心的痛才会有勇气去突破自我。

看了你的文章每次的感受都会自然的反馈给你。

人不经历刻骨铭心的反叛,不经历深度的反思觉察,是难以提升理性大脑更加发达的,也难已实现突破自我的束缚。也就感知不到无知世界中的宽广无限。创新,创造从何而来?应该就在这无知的世界里!

小务虚徐老师回复:

我提出的答案本身就是我的疑问本身,宇宙本身就呈现为一个疑问,这或许就是每一位终极探究的人不会无聊的意义,我近一年来很少探究大方向,而是聚焦细小,搞明白小,就是大,比如现在,当我说到宇宙两个字时,不懂的人就以为我在夸夸其谈。

我们得到宇宙的答案来自书本,我希望自己探明这个答案,检验它,人生的答案隐藏在探明过程里面,宇宙呈现为一个谜团,或许正是魅力所在!

因此,我也没有你说的那种良好有答案的感觉,我依旧挣扎在红尘里,时刻不敢放松。

事后进一步分析:

上面是我当时在手机上直接的回复,对我来说,这种回复往往会隐含一种可能,即我是被遮蔽着的,相对我在创作时的纯粹输出,这种回复本身就带来“争比说教”的自我本性,这个本性会遮蔽深度。

因此,我往往事后还会重新找一个时间,纯粹的琢磨这次对话,包括我在回复时的心态,琢磨:“我当时炫耀自我之心是否严重”。

很明显,私信的内容是对我的肯定,这最容易激发人的一种漂漂然的自我感觉,我的本性就有追求出人头地的倾向,因此,我对这类话语格外敏感。

很显然,仔细琢磨后,我发现这个本性很普遍,同时也很深刻,因为它激活了我最近解剖的《哲学家》系列文字的内容,我在写文章的时候,有一个我比较少交待的背影,也就是我一定要追求在解剖的时候,能够提到灵感与震撼感,这是能量与情绪。

比如《哲学家》的这几篇文章,我在创作的时候,往往就笼罩在一种强烈的无知情绪里面,这是难的,特别是对于我这样的人,因为我最正常的情感与认知,就是会认为自己比别人更有“知”,因为我就是研究大脑,知识与意识的,但这恰恰是一个危险的认知。

以前,我在现实里面,跟其他人聊天时,如果我的默认潜意识是这个“有知”意识,即认为我比聊天对象厉害,那么这个意识会导致我被动物脑的自我遮蔽,并且因此不自觉地开始炫耀,不自觉地伤害对方,不自觉地给自己找麻烦。

最麻烦的点在于,这个“有知”意识,会导致我失去觉察,失去大脑最强大的能力。

因此,我现在日常编码最多的一个人生观,就是从各个维度去编码“无知观”。

“有知观”的危害

请深刻地意识到,我们最容易做的,就是在道理层面告诫自己,然后你会发现,我们还是不自觉地在生活里面“炫耀”,不自觉地看不起对方,不自觉地比。

前2天接触一位新朋友,聊天中我得知他在职业之余,还折腾了很多事情,所有的事情就是为了赚钱,我瞬间不自觉地产生一股“厌恶”感,我当时说不清,但是我在事后反思时发现,我当时的产生的情绪是偏见的结果,我曾经写文解剖过我上一份事业,我当时做的所有事情,就是为了“赚钱”以及背后的出人头地。

因此,我常常觉得那段经历是肤浅的,让我羞愧的,丢人的,我的这股有偏见的厌恶情感投射到了这位朋友的身上,导致我在当时不自觉地产生远离情绪,甚至是“看不起”对方的情感。

这是被“有知”遮蔽状态下的不自觉能量,它之所以如此清晰在于,我现在走的路恰恰是在避免之前的那些“让我悔恨的事情”,因此,我一下子就看得出这位朋友到底是怎么回事,到底在干嘛。

很显然,我的“有知观”认为我现在的追求比较好,是“对的”,而对方是“错的”,这个内置的认知让我在那个当下,不自觉卡在里面,而且完全不知道,这就是“有知观”的危害,它让我瞬间产生情绪,干扰与劫持了我的觉察力。

有知观是“排斥失败”

有知观的一个最大的麻烦点在于,我们把事情定出了“成功与失败之分”,这与我们追求出人头地的这个信念对应,正常来说,追求把事情做好是没错的,但是当我们的野心是出人头地是,事情成了我们实现野心的其中一个手段而已,因为不管事情是什么,我们要的就是“成功”,我们把人生的目的或追求定义为“找到那个成功”,我们认为只要我们找到了,就幸福快乐了。

因此,有知观背后的一个最强烈笼罩我们人性的,就是我们把人生定义成“成功”,这个念头以一股强大的情绪深植在我们的神经元网络中。

这股强大的追求成功的情绪,也恰恰说明我们是如此的害怕失败,我们拒绝排斥挫败与痛苦,我们怕被看不起,被看不起的感觉极度痛苦,我们奋斗一辈子就是为了不被那个他看不起,就是为了“出息”。

在这股强烈的追求成功的情感的主导下,我在过去10年,拼命地通过各种事项来证明自己,用事情来证明自己优于他人的感觉,我在单一的项目上,几乎都能够做到极致,但是当它整合到一个事业,公司与团队里面时,整合到一个人生的10年跨度时,我发现这股极度为已的自我情感,竟然把我的创业拉到了谷底。

我当时是如此的痛苦,我拒绝接受失败,因为我的字典里似乎从来就没有“低头或服输”这些字眼。

这就是有知观,几十年间,我完全笼罩在追求出人头地这个人生观里面,而当它完全卡住时,我又是如此的痛苦,我不“承认它”。

内心越弱小的人,他追求强大的动力就越大,而当这个强大被投射到“出人头地”时,它的背后就是极度的恐惧失败。

有知观最大的问题不是别的,正是“恐惧”,担忧,害怕与焦虑,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我。

无知观是:“失败是可接受了”

与有知观对应,无知观就是不把人生的成败定义为“成功与出人头地”,无知观的第一核心要点,就是质疑所有世俗的观点,这是最难的一步,因为这些文化,早就深深地植入我们的灵魂。

出人头地的一个背景情感是“争与比”,这是农业文化甚至是动物社会的一个最基本情感,我们都有这股情感,而且是最底层的,但是工商业文化要的不是“打架的比”,要的是合作,一个是对立的“敌人”,而另一个是“合作的朋友”,这就是自我与自他观【自我+自他=100%】。

因此,我经常说修行就是让自我变小,让自他变大,也就是不断降低自我的比例,提升自他的比例,

“无知观”

当我在逻辑上分析或者不断重申苏格拉底的:“我知道我一无所知”这句话时,实际上是不成立的,我们要把这句话转化成一股情感,践行到生活里面的每一个瞬间。

比如,我发现我对“工人”类人,也有一股不自觉地“看不起”情绪,或者认为他们“底端”,或者认为“无知愚昧”,包括那些摆地摊卖菜的人,我逻辑上一直告诫自己,要尊重这些人,但是本性里面就是有一股不自觉的“看低”的情绪。

跟前文的这个例子一样,我们看不起对方,实际上就是看不起自己,我们害怕自己也是那样的人,比如我小从就被母亲不断教育:“要好好读书,考上大学,才不用做他们如此劳动低等的卖猪肉生意,而是可以坐在办公室”,因此,我小从就觉得父母的这个行当是“丢人”的。

整个初中高中,我都不好意思向人说起我的父母是卖肉的,我甚至放假不去帮忙,也觉得那是丢人的,因此,我一直努力的东西,就是不想让自己未来做这类下等的丢人的职业,我一直在追求“出人头地”,这股情绪无比地强烈,主宰我折腾了30年以上。

这个“有知”的认知甚至现在还有主导我,即使我不断地编码它,但是在一些我没有编码或者编码的神经元信号不够强的例子,我的这股情绪依旧时不时不自觉地就出现了。

因此,当我提及“无知”观时,它的关键不在于我们告诫自己要“谦虚”而不是自以为是,重点在于类似于我前面这2个例子一样,在每一个例子真实发生的时候,我们一定会不自觉地产生深植在我们骨子里的“文化”与偏见,这类有知的偏见往往已经主宰我们几十年以上,对它的觉察与编码,

 



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