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嘴的智慧【我是错的】
橙子放假后,我可记录,可觉察,可感知的时间或状态就少了,部分原因跟“孩子的暑假”有关,橙子的同学,几乎都跟父母们出去旅游了,下周妻子也准备带橙子回海南看望外公外婆了,还有橙子比妻子早放假一周,于是,橙子在家的这周以及这些“变化”背景,让我感觉相当“不习惯”,以往建立起来的有序节奏以及良好的觉察意识,在这一周似乎失效了。
这就是修行的波动性,而这正是大脑的特征决定的,因为我们后天新建立的一些精进行为,它往往也是与环境匹配的,当环境变了时,这些原本已经可以有效调节本能的新行为也几乎都失效了。
于是,我这几天的总体感觉就是“混乱”,相比此前的有序有节奏的生活,比如我原本一天可以实现很多纯粹的记录,可以有效地拿起手机进行记录,而最近不能。
在陪橙子方面,我的纯粹陪伴意识已经植入灵魂,因此大部分时间能够与他同在,有那么少数时刻,面对孩子的一些行为,还是第一时间不自觉地抱怨,但是能够及时自我反省,及时中止。
我一直对自己有一个编码:“只要我在本能生活里面的时候,我一定会不自觉地犯错,不自觉地作恶”。
其中一个明显的恶业就是因为某些小事,就跟妻子吵上架了。
这种:“我是错误的意识”,是清醒时的理性编码,而当我在生活里面的时候,笼罩在本能里面的时候,我们的意识正好相反:“我是对的”,这就是调节的难度。
比如当我在吃饭的时候,我从来不会怀疑我吃饭时获得的快感是有问题的,我这一周,几乎每天中午晚上都喝上一杯酒,而且量是此前的一倍,我在倒酒的时候,大脑只想要快感,它在那个当下,神经元的信号只在快感里面,而很少能够跳出到我经常编码的“喝酒的代价”上。
当大脑信号在“自我”区域时,它绝对不会跳到“自他”上,因为这意味着中断当下的快感,这正是大脑所抗拒的,谁中断大脑的快感,是会得到大脑的反击的。
“在那个当下”
“在那个当下”,是解决所有问题的重点。
比如
- 当我跟妻子吵架的时候,我的大脑只会想到:“我是没错的,都是你的错”;
- 当我抱怨或者生橙子的气时,我的大脑只会想到:“这孩子太无理取闹了,太自私了,太….”;
- 当我在吃饭时,大脑只想沉浸在吃的快感里面,谁要是中断它,会被它“反击”【抱怨或者生气】;
比如当我跟妻子吵架时,意味着我在那个当下,大脑已经产生愤怒情绪,此时大脑里面充满了愤怒激素:“去甲肾上腺素类激素”,那么,只要有这种激素的存在,一定意味着它是:“我是对的,你是错的”这类念头的结果,这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瞬间就产生,我们瞬间就在其中。
因此,只要我们无法跳出这个“我是对的”的念头,情绪与激素就一定持续存在于大脑中,此时,就会把架越吵越利害,吵架的结果,几乎大部分最终都会升级成“为了吵架而吵架”。
因此,吵架时,“我是错的”的意识是一定出不来的,在那个当下,我们更多的是会这样想:“太气人了,我要惩罚对方,让他知道跟我吵架是后果,我要让他认错”。
基于这个人性【大脑】特征,特别是多次编码与实践后的经验,我提出一个“闭嘴”方式,就是在生气或吵架的时候,不管是谁对谁错,不管我脾气有多大,我就努力地“闭紧嘴巴,不再说任何一句话”。
此时,相当于我们把气压制住了,我们的嘴巴没有说,但是大脑依旧在执行那些神经元路径,所有想法与念头,依旧在大脑里面“回放”着,只是我们嘴巴没有说出来而已。
经过多次训练后,我慢慢地开始能够把注意力的点从生气转移到琢磨那些“没有被说出来的话以及这些话背后的念头”。
这种琢磨点的转移,是慢慢练就的,在最开始的时候,如果我们能够成功做到闭嘴,但是你会发现接下来重点就是与“说话”对抗,你还是会很生气,有一股强烈的想要继续“顶【说】”回去的冲动,我们最开始的注意力,就会卡在:“不管怎样,就是对方的错”这样的意识上,此时,我们就是会很气愤。
此时,生气会成就“理所当然”的事,包括吵架与回击。
此时,闭嘴会成为一件“异常”的事,一件难事。
因此,每每吵架的时候,我首先战斗的对象,就是挑战让自己闭嘴。
我现在达成的状态是,有时候,我可以较快地进入“闭嘴”状态,而更多的时候,会先吵上几句,然后我会告诉自己:“说完这句,不管妻子再说什么,我一定不再回”。
这就是对闭嘴的训练。
从行为到情绪
我研究大脑,人性与情绪有一个发现,那就是我们可以用行为来引导情绪,其中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说话的时候,放慢语速,你就会发现紧张的情绪下降了”。
你说得越快,你就越紧张,心跳就会越快。
说得越慢,就会越从容与淡定;
这就是行为导致情绪,而不是情绪导致行为。
吵架时的闭嘴就是这个原理。
实际上,闭嘴有些深刻的原理。
比如我参加一个读书会的时候,其中A在分享【在说话】,此时我想发言,我就要琢磨一下:“一会我要发言的内容”,在我琢磨的那一个瞬间,我的注意力就在自我的琢磨上,此时,我就没有在听A讲话。
我明明坐在那里,A明明在说话,为什么我没在A说话?更准确地说,我不知道A说了什么,我在琢磨想要发言的内容的那个当下,前额叶的“主意识”就不在A说话的内容上了,主意识跑了。
我们听课时,分神与分心,就是这个原理。
也就是,当我在一个读书会里面频繁地想要发表意见时,我就会忽略很多信息,因此,我最近2次参加家长读书会时,我都很少说话,很少发表自家的东西,结果我接收到了大量的信息。
这就是只提问不说话的奥秘。
实际上,当我们说话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失去了“觉察”的智慧,因为觉察或琢磨,也是一个需要占据主线程的主意识过程,而只要一说话,前额叶的主意识就已经被说话这件事占据了。
此时,它就失去了觉察,此时,它就在其中了。
因此,只要我们一说话,就已经“被遮蔽”了。
因此,我对说话的编码是:“只要我一说话,我就变得无知与愚蠢”。
反过来,只要我们不说话,同时念头【主意识】又没有被其他一些自我话题给劫持,那么此时,大脑就是有智慧的,因为它的主意识可以在琢磨“自他”上,此时,它就是有知的。
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