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的核心在于“编码”,对接能量

面对未来,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知识?

  • 思考与反思有什么区别?
  • 知识与认知又有什么区别?
  • 前额叶与动物脑呢?
  • 理性与感悟呢?
  • 系统二与系统一呢?

本质上,这些讲的都是同一回事,是人类大脑的两种用智方式,在小务虚的文章中,我大量提到“动物脑与前额叶”,并且强调这两者是解决我们的一切人生问题的关键点,对它们的理解,贯穿在我的所有文章中。

今天我在思考“反思”这个话题时,我问自己:

  • “反思到底是反思什么?”
  • “反思跟思考有何区别?”

反思这个词,几乎成了我的口头禅了,但是当我问自己时,我不得不承认,我也得仔细地思索思索,到底反思的真正作用是什么?

我在知乎上搜索了一下反思与思考,发现“思考”有大量的话题,而“反思”恰恰相反,这让我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但是细想又觉得很正常,反思的言外之意是:“你做错事了,要好好反思一下”。这是“反思”在我们现实生活里面被狭隘运用的结果,但是反思远不止这点。

在小务虚的文章中,与动物脑相对应的,我一直强调另外一个东西,那就是作为能量在人性层面化身的情绪,我说:“人的每一个行为,是情绪作用的结果”,特别是,我不断地指出,我们是被底层的能量严格控制着的

于是,产生一个问题:“我凭什么知道是能量在控制着我们”,2020年以前,我是通过逻辑推导得出能量在控制着我们,2020年之后,我只做一件事情,那就是不断在感知能量是如何控制着我们的。

这就是反思区别于思考的真正作用。

在传统文化中,很多人把这个东西叫作“心灵”,因此很多人会说:“要听从你的内心,不要相信你的头脑”。

  • 乔布斯说:“要用心感受,你的心知道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 爱因斯坦说:“没有直觉,科学就不可能发展”;
  • 稻盛和夫说:“只有心,才能驱动心”;

很多人把它叫作“心”,实际上它也属于大脑的一部分,而且是主要的一部分,这就是动物脑,但是动物脑又不能地准确表达这个概念,因为它是一个模式,一股能量,它体现为我们的自动化神经元网络上的情绪与行为模式,当我们一进入生活里面时,就是它在自动化驾驶着我们,我曾经在之前的文章中把这个体系叫“生活系统”,我觉得这样称呼更方便我们理解,只要我们进入生活,就是它在自动化控制着我们

与之对应的就是“知识系统”,当我们坐在课堂上进行各种逻辑推导时,就是在运用知识系统。

那么,这两个系统有何区别,为何我又必须再次提及它们?

本质上,人类的知识【获得认知】可以有2个途径:

  1. 一个就是从别人那里获得的知识模型;
  2. 另一个就是通过自己日常生活与经历总结出来的知识模型;

这两个途径获得的认知是有本质区别的,而其中的核心在于第2种途径是带着“情绪”的知识模型,而第二种途径的缺点在于,你凭借个人之力总结出的知识模型是有限的,而“拿来主义”的知识模型又是缺乏情绪的。

反思”正好整合了这两个过程。

当我们不反思的时候,我们坐在课堂上,直接从书本里面背诵了大量的知识模型,但是这些知识模型跟我们的生活系统是隔离的,无法形成对生活的有效指导;

而反思的核心在于“编码”,反思我们的生活经历,并且运用对应的知识模型来整顿这些生活经历,然后通过不断的精进与强化,提升编码后的知识模型与生活经历的神经元链接的速度,从来使得我们在再次经历该类似生活时,知识模型可以形成有效的调节。

这就是反思,在小务虚的课程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学习无效?

我们今天的人,越来越有这样的感觉:“那就是不管怎么学习,不管学习了多少个理念,更不管学习时觉得这些“道理”对自己多么有用,只要进入到生活里面时,所有这些理念与道理全部失效,我们该怎样行为还是会照旧”。

这个现象在今天越来越严重,为什么?

一方面今天科技太发达了,信息也太多太乱了,我们今天获得知识的速度与知识量,远比古人快与多,而信息量的快与多,正是跟前额叶所需要的环境是相反的,它使得我们相当焦虑,导致无法静下心来反思与整顿。

而信息量的多,分散了我们的注意力,又使得无法聚焦,容易迷失在“表层”无穷无尽的术。

结果,越学习越恐慌,越焦虑,而越焦虑反而越解决不了问题,进入一个恶性的循环。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今天的信息量大了,科技更发达,知识也更多,也更容易获得了,但是现代人的智慧却远不比古人的原因。

而其中的核心并不是古人比我们现在的人聪明,而是古人当时所处的环境【如慢的节奏】及少量的知识反而使得他们可以更容易地运用有限的知识去整顿生活经历,从而产生对人性的更为深刻的理解与智慧。

小务虚曾经在作用中提到:“动物脑是严格匹配环境的,它具有环境决定性的特征,而前额叶更是需要极为单一的环境和极为安静的动物脑的配合,才能发挥它的真正作用”。

动物脑及前额叶的这些特征,使得我们今天的人表面上拥有了更多知识,而实际上却更“笨”了的原因。

因此,反思要有深度,要有效果,就必须从动物脑与前额叶的这些特征来切入,详细的理论分析见《慢思维》与《深度思考》

  • 那么,什么是深度反思?
  • 为什么要深度反思?

反思的“目的”

反思还有另一层核心意思:“不相信自己的本性”,正如我前文指出的,“我们是被能量控制着的,动物脑是严格匹配环境的,它具有环境决定性的特征”。

因此,反思的另一大目标,就直指动物脑的自动化行为模式对我们的控制,我们的很多人生痛苦与麻烦,都是这个本性自动化模式行为的结果,因此,反思的目的就是要识破动物脑的这些控制模式,以便能够摆脱它的控制,甚至反过来运用它去成就事业。

这就是为什么要反思的原因。

送完橙子去学校8点,就去跑步,跑完回到家,洗了个澡,坐到电脑前已经10:30了。

2个半小时,跑了10公里,这在以前完全不可能,以前总是会规定要在多久内跑完多少公里,比如要在1小时跑完10公里,起码不能超太多。

只要有了这些目标,跑步时就会仓促,不舍得慢,一旦意识到用时太久时,就会焦虑。

而这几乎是我过去所有本性事情的同一现象,比如要在多久内读完一本书,人生的目的变成结果与获得,总觉得要赶快完成,获得想要结果,心才会安【否则就会…】

又比如要在多久内发一篇文章,一周要写多少篇文章,而一旦进度慢了,就会焦虑.如果此时妻子说他要出差,或者要加班,需要我带橙子,此时就影响了我的进度,我的想要念头受到了阻断,于是恐惧产生,此时要么就会抱怨妻子的要求,要么陪着橙子时就会焦虑不安,心不在焉;

我曾经持续多年焦虑恐慌地读书,甚至某些好书读了无数遍,一读再读,很多书过了一段时间再拿起来读时,仿佛以前的时间都浪费了似的,完全忘记,这就是我以“读完书”为目的的一个报应。

我现在跑步,几乎不再看时间,跑到某个目的地,然后就往回跑,可以边走边跑,完全不在乎时间,甚至还可以停下来思索与打卡,这个状态跟我现在的读书与创作状态一致,

现在读任何书,不再以读完为目的,而在于灵感,解剖与求索,实际上,我现在读得很少,更多的是偶尔查阅为主。

现在没有写作数量要求,虽然我潜意识到还是会不自觉地确保一周有1-2篇,但是我也不强求,有灵感就写,完全不着急,我只追求一个目标,那就是有新发现,新领悟,对用户有用,这股精神贯穿在我现在的创作里面,当我越是为了追求而创作时,我就越沉浸在这个可以让大脑产生“新奇与发现”的乐趣里面,这反而让我更具深度,反而可以获得更多用户的支持。

这就是我现在的跑步,读书与创作,实际上是同一个本质,还包括我做家务与陪橙子的变化,都是同一个天道控制着。

所有找人要答案的人,我第一个告诉他们的答案就是:“你的焦虑,正是你要解决的问题的根源所在”,就是这个道理。

因为焦虑感,正是天道的产物,要解决它,也必须用天道。

 



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