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反思的一个核心技巧:“人生的终极追问” |实时反思与终极反思
每一个行为背后都是天道
尽管我不断地强调死亡思维的重要性,并且提出:“每天至少要自问一次”,但是我可以肯定地说,我们还是会很少真正重要它,更不可能做到每天在生活里面发自内心的自问一次。
为什么?
这个为什么本身的现象,也正是天道所在,在我们眼前,在我们的天性中,“眼前”永远比什么都重要,包括我不断地强调一定要每天打卡反思一样,一定也会有大量的人,找不到动力,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更不可能把反思长期坚持下去,更不可能进入真正的“深度反思”。
所有这些现象,不是你“要不要”或者“愿意不愿意”的问题,而是你没得选择,你一定是这样行为的,因为这就是人的最核心本性之一,它正是天道控制下的必然人性,而这个人性会在你的生活里面全面展现,它展现为焦虑与恐慌,比如焦虑看书,焦虑读文章,焦虑反思,焦虑生活。
特别是读我的长文章,而我在《深度反思》的文章里面说,当你读我的长文章不再焦虑时,你就开始入门了。
同样的现象有:
- 当你可以极为“安静的,长时间”的反思时,你开始入门了;
- 当你做到“每天精进”地反思时,你的境界又进一步了;
- 当你的内心越来越“干净”,没有过多的念头干扰时,你才真正进入更高境界的反思,你开始拥有一些深度反思的能力了。
此时,反思可能成为你人生第一重要的事。
只有反思才能“看清”天道
但是达到“深度反思”这个境界的人,少之又少,在达到“反思”高于一切生活前,我们会在生活与反思之间不断摇摆与混乱,时而感觉良好,时而在生活里面完全不自知,甚至怀疑修行的效果。
任何一个事情,任何一个你现在的起心动念,背后都是同一个本质表达的结果,但是我们不是知道这个结论就可以了,我们要在生活里面的每一个瞬间都把这个”天道“觉察出来,在情感层面全面感知它,感知它是如何左右我们的,感知我们在它的主宰下不断轮回的人生模式,然后才能破解这些轮回。
否则我们就会不断地卡在这些模式里面。
这是解决方案的核心,也是我们每天打卡反思的目的。
我不断从各个维度引导大家的,不是给你答案,而是引导大家去感知它,一个一个的突破,不断地从情绪层面去感知天道的控制模式,以及这些控制模式给你的人生造成的影响,直到你能跳出这些控制模式,甚至反过来运用这些控制模式来成就你的人生。
这就是人生的解决方案:看清它,感知它,然后顺道而行。
这是一个不断扩大感知范围的过程:
- 感知自我的自私能量的“想要”以及由它而产生的强烈害怕与焦虑感对我们的扰乱与控制。
- 感知能量的因果循环,感知自我在这些循环中得到的滋养,直到升华出强烈的内心情绪与力量。
同时,你必须清晰地知道,整个过程不是唯心的而是科学的,而一切的指导方案就是大脑的神经元的相关方法论。
时刻带着觉察与觉知去经历
当你知道了所有的道理之后,请告诉自己,这只是第一步,我们需要用情绪来检验这些道理与知识,在情感上形成切身的认知,然后反过来用这些带着情绪的认知来重新塑造我们的行为。
因此,这条后续的路不是逻辑可以解决的,因为我们的行动体系,是经历与感知的结果,是神经元上的信号,而是信号对应我们的行为,在我们的感觉上表达为“苦乐”,用劳动的话来说叫“汗水”。
我们要改变的是行为体系而不是认知,这是有本质区别的,而要达成这样的结果,就必须带着觉察与觉知去经历。
这是重点:“带着觉察与觉知去经历”,这才是真正的反思,然后在觉察后,及时整顿与汇总,这就是实时觉察与实时反思,这是开悟的必经之路,全面觉察与感知生活,人生不是为了结果,人生就是为了在生活的过程中去感知其中的苦乐,成就一个丰满的人生。
反思的高级状态:实时反思
带着觉察与觉知去生活,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或者说这是一个高级状态。
它意味着我们在生活的时候,处于旁观者的状态,它就好比,我们在下棋的时候,我们不在下棋者【局中人】的状态,而是在旁观者的状态,就像真正的旁观者看着局中人一样,旁观者是知道局中人已经产生情绪的了,但是局中人自己不知道。
因此,人要知道自己已经产生情绪,他必须跳出局中人的角色,切换到旁观者角色,观察与感知此时的局中人的情绪以及导发情绪的相关念头。
因为只有这种实时反思才能最为及时地觉察到情绪,特别是发现引发这个情绪的念头,然后从念头切入,试图消解情绪。
你会发现:
- 让你生起情绪的,往往是自我念头的想要,它因为被阻断而产生情绪;
- 而让你消解情绪的,是自他的恩惠行为,看到他人的存在对我们的恩惠,我们的愤怒情绪会立即消失;
自我念头的独裁性
但是要知道,人不可能同时处于这两个状态【旁观者与局中人】,这是前额叶的能力决定的,我们要么在局中人的角色里面,要么在旁观者的角色里面,因为前额叶在同一个瞬间只能处理一个任务,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具备瞬间在这两者之间来回快速切换的能力。
但是这种切换能力,是反本能的非默认状态。
我们在正常情况下,处在生活里面时,我们是不可能进行这种切换的,因为就动物脑与前额叶的地位来说,动物脑是一个更底层的起着基础性与奠基性作用的,它的优先级别是最高的。
它的潜台词是,自我与自他不是对等的,在万物一系的演化轴上,自我是自他的前体存在,是基础,我们的所有默认瞬间,几乎一定就是首先自我的,想都不用想。
当前额叶关注在“自我”身上时,它一定就看不到自他的东西,因为它同一瞬间只能处理同一件事,如果你一直在“自我”里面没有出来,那么我们就会完全忽略自他。
我们的默认状态是“局中人”,并且一旦在局中人时,我们就不想出来,因为这意味着要阻断当下局中人的情绪。
比如当你沉浸在刷手机的世界里面时,孩子走过来说:“爸爸,陪我玩”,然后一直缠着你,你很有可能会不高兴,特别是在做着一件你认为很重要的事时,你甚至会对孩子发脾气。
因为孩子在试图打断你“局中人”的情绪,因为此时的局中人正沉浸在“快感”里面,因为你认为是你要的东西。
念头与“大环境”
这里的其中一个核心原因在于,能量总是不足的,而动物脑在数百万年的进化中已经迭代成一个完美的高效的自动化行为体系,因此,我们的瞬间本能与瞬间的自动化行为,都是不可选择的,都是默认就自动选择这些几乎与环境严格匹配的行为体系的,而我们日常生活里面的高效率,也正是本能的这些能力成就的。
没有本能的如此高效省能与环境严格匹配的行为模式,我们几乎就不可能正常的生活,不可能一天处理如此多的事项。
这正是本能的强大遮蔽力度所在,它意味着我们在调动本能行为模式时是不可选择的,是默认与理所当然的,是被环境严格决定着的,是一定如此行为的。
而这里的“环境”在我们的大脑里面,就表现为神经元网络的一条神经元,它就是我们的“念头”,一个念头对应一条神经元。
而外在的环境之所以重要,在于它触发我们的念头,随之立即激活神经元上对应的情绪,这就是念头与环境的关系。
只要你的大脑里面存在相应的念头【神经元通路】,环境一出现,对应的神经元激活,情绪立即产生。
因此,环境类似于引子,而你大脑里面的各种各样的已经成型的神经元网络【各种念头】,就像一个定时炸弹,随时会被环境触发。
请注意,这些的环境指大环境,包括任何人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态度,一个外界的环境与氛围。
这就是自我的地位,以及为什么我们几乎就一定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面的。
这就是自我的独裁性特征。
决定“自我”的底层力量
同时,要理解本能的地位与强大的遮蔽力度,就必须更进一步地考察能量主宰下万物一系反熵增定律演化,最终迭代出人性的这个自动化行为模式的背后底层主导力量。
这股背后的控制力量,正是本能的不可选择与本能的严格环境匹配性的强大证明。
因为万物在演化的过程中,任何一个效率低下的能力与基因,是必定会被淘汰的,生存下来的,就是在某个特定细分领域分化的王者,也就是某个能力的最强者,而人性的本能模块是万物演化的结晶之一,它的自动化与高效率是被天道严格规范着的。
这种某个细分领域的最强者就是环境决定性的强大证明,因为任何一个细分能力都不是单独分化出来的,而是匹配某个环境下的最佳分化。
这就是自我的环境决定性特征。
这就是反本能的难度,这就是带着觉察与觉知去生活经历的难度,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反思几乎都是事后找个时间安静下来才可能发生的。
只要我们在生活里面的时候,我们几乎是不可能进行觉察与反思的,但是在生活的时候进行实时地觉察与反思,才是最有效的,只有此时,我们才能最为及时地发现当下局中人的心理状态及导致该情绪的相关念头。
自我的独裁性以及自我的环境决定性这两个特征,就是为什么我会不断地告诫大家一定要每天反思的原因,因为你首先一定是已经处在遮蔽中的,但是你完全不知道,你不认为这是“自我的劫持”,更不认为现在是被环境决定着的。
反思:不相信自我,警惕念头
不反思的人,几乎一定是被自我劫持着的,这是我们的本性决定的,也是底层能量规定着的,没有人例外。
而反思首先就意味着“不相信自我”,当你在生起情绪的时候,能够触发反思的按钮,即意味着你能够阻断当下的动物脑的那些神经元通路,从而切断情绪。
当我们”不在自我里面”时,我们就有机会切换到旁观者的角度进行审视,审视当下的自我到底是被什么东西控制着。
比如我以前沉浸在自我的创作里面时,想要的念头非常强烈时,橙子过来找我玩,我往往会不耐烦,之前疫情期间,他经常会来打断我的创作,我不自觉的发脾气。
当我突破自我的这些想要时,现在橙子经常过来找我,我会停下来跟他互动一会,没有任何情绪的,心甘情愿的,他会坐到我的大腿上,好奇地看着我眼前的电脑,或者也会想要我陪他玩,我会耐心陪他玩会,然后再回到我的创作里面。
当我的事业与家人变得无区别时,我发现我可以自如地在这两者之间切换,当然,达到这一步,我至少经历了1年左右的不断觉察与反思,觉察想要念头对我的控制以及它经常给我造成的情绪等等。
我不要求大家能做到实时反思,因为它是事后反思进行到一定阶段后升华出来的能力与结果。
终极反思
每天反思里面的一个最核心的技巧:“触发人生的终极追问”。
就是乔布斯每天必定自我追问的这句话:“假如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我还会做今天即将要做的事吗?”
正如我在前文中指出的,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已经成型的高效的动物脑神经元网络体系,我们在日常生活里面,用着这个网络行为处事的时候,几乎是完全信任它的。
因此,我们往往被遮蔽而完全不知。
而终极反思的核心作用就是把我们从强大的“自我”的遮蔽里面拉出来,把自我从眼前的“环境里面”拉出来,此时前额叶没有笼罩在自我的情绪里面,同时,自我跳出了眼前的环境。
于是前额叶可以开始冷静地以一个大眼光大尺度的角度去权衡利弊过往人生中:“哪些是让自己觉得最有意义最有价值感的事,而哪些是让自己羞愧与悔恨的。”
这种终极追问的核心是死亡感的冲击本身具有强大的力量,这股强大的力量才有可能使得我们真正停下来,屏蔽眼前的所有利益与得失,真正长时间地大信息量的去整顿过往人生中的所有事情。
没有这种震撼感,我们是不可能如此大信息量地去整顿的,这就是为什么那些经历死亡或者在死亡线里面走出来的人,往往可以重生,因为死亡的强大力量使得他们全面的深度地反思。
这也是为什么最后7年的乔布斯如此高产的原因,因为他时刻都确保要把时间用在对人生来说最重要最有意义的事上,而不是那些名利与成败。
这就是用死亡的分量来拷问“自我”,因为只要我们能够上升到引发切身的死亡情绪感受,我们就能够跳出眼前的在动物脑看来就是一切的环境世界。
然后我们会反问:“这辈子活这么大了,哪些事情才是让我深度有感觉的,才是让我觉得这辈子值得的,是让我最自豪的”。
此时我们就可以找到生命中那些最重要的事。
于是眼前的事与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一对比,你就知道你接下来的人生方向是什么了,你知道你今天接下来该去做的“正确”的事是什么了,这就是乔布斯的厉害之处,他并不懂大脑及很多底层的东西,但是他在禅修的世界里面,找到了可以引导自己去不断实现突破的法则。
这也正是乔布斯为什么可以不断实现第二曲线式创新的根本原因,因为创新的第一大阻力,就是自我的这股力量。
因此,在小务虚看来,成就乔布斯的一切的,正是这句人生终极价值的追问。
这就是乔布斯连续33年的深度反思,每天必问自己这句话:“假如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我还会做今天即将要做的事吗?”
相关文章:乔布斯的人生极致追问
自我执念的程度
阻碍我们进行实时觉察与深度反思,除了本能的地位及底层能量的规定性这个基础外,还有第2个核心点,那就是自我欲望的强烈度。
它就表达为我们在某个具体的情景中情绪强烈度,比如吃饭这个事情,我以前在文章中讲过一个例子,说如果你要体会本能情绪控制的强大力度,那么就在吃饭的时候试试切换到另外一只手,比如切换到你不熟悉的左手,此时,你吃饭就会非常慢,甚至慢到连菜都夹不起来,此时你就可以感觉到一股情绪在不断的催促你切换到你熟悉的右手。
它就好比我们从地铁里面走出电梯时,会毫不犹豫地走上自动扶梯一样,此时,如果我们想要去走步梯,我们必须用前额叶来克服这股情绪:“说服自己”,如果此时我们是提着行李箱或者抱着孩子,此时情绪阻力就变大,说服自己的难度就变大。
自我的执念的程度也是这个道理,在大脑里面是同一股情绪,当我们沉浸在自我的念头里面的欲望非常强烈时,我们要跳出“自我”的难度就等比例变大,只要跳不出自我,我们就不可能切换到“旁观者”的角度,就不可能进行实时反思。
当你带着觉察特意去做这件事情时,此时你的重点不是“吃饭”而是觉察,你会觉察到烦躁情绪,以及另外一只手想要赶快夺回控制权的情绪冲动。
如果你此时非常饿,这股催促的情绪会更为强烈,它的强烈度几乎就跟你的饥饿程度成正比,这就是欲望与执念的强烈度,越强烈,我们就越不可能进行实时的反思。
这就是悖谬,因为我们的敌人正是这个执念的欲望,而反思的目的正是攻克这个欲望,反过来这股欲望也正在强烈的阻碍我们反思的境界【反思度】,阻碍我们进入实时反思的能力。
欲望与执念越大,我们就越不可能进行实时反思。
比如当吃饭这股情绪非常强烈时,本能控制前额叶的能力就越强,它意味着此时机体必须集中一切资源去解决”吃“这个事情,于是前额叶就几乎会完全被它控制与笼罩着。
比如当我们在过马路时,此时安全因素是第一位,所有资源都必须集中到如何渡过眼前的威胁上,特别是前额叶这个资源,它会完全的被当前的情绪最为强烈的事情给调动着,以协助它实现当前的”第一重要事情“。
这就是作用于本能的执念对我们的阻碍作用,它是我们反思的最大敌人,正是它在强烈的阻碍着我们反思的纯粹度,阻碍我们去解剖它。
而且最为麻烦的是,执念一旦形成,它就全面的存在我们的生活里面,时刻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
比如我在前段的作业中提到,我送完橙子去学校后,故意反本能的推着单车走回家,此时慢思维使得我可以控制进入大脑的信息量,当我在踩单车时,我眼前的信息大量流入大脑的,我的大脑是紧张的,必须时刻保持高度注意力的前额叶去关注那些有可能对我造成伤害的车辆,一旦我停下来,推着单车走在人行道上时,此时相比踩单车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我的安全感立即提升,因为人行道几乎不会有什么意外产生,特别是我还选择了一条比较安静的路。
这个前提条件,使得我的前额叶资源可以被调动出来去觉察,觉察此刻我的内心,觉察此刻外在的他人他物,特别是表象背后的控制力量,这就是慢思维的优势,只要我们慢下来,我们天然的就为自己争取到这个优势。
但是减少信息量的流入,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自由的觉察,前额叶一旦空闲下来,我们的大脑又立即进入另外一个状态,我们的那些”执念“以恐惧的形式立即占据我们的大脑,此时你又开始咀嚼最近最担忧的那些事情:
比如孩子最近一直咳嗽,你很担忧烦躁,想着如何让孩子尽快好起来;
或者是孩子最近不喜欢作作业,成绩下降了,老师约你谈话,你也很焦虑;
或者是最近的工作项目进展很不顺,公司员工不配合,效率低让你很头痛;
焦虑时刻占据着我们的内心,这使得我们的前额叶即使空下来,也会立即被它占用,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即使坐在家里冥想,他的内心也是烦躁不安的,因为他一直在咀嚼着这些执念,担忧害怕,他完全被动物脑的”想要欲望“所产生的恐惧的感被占据了,这也是为什么,任何时候,只要我们一”空闲“下来,就会有一股强烈的恐慌感的原因,此时我们最可能做的事情,就是立刻拿起手机,沉浸在手机的新奇世界里面,因为大脑一旦沉浸在快乐里面,它就可以抵消掉当下的痛苦【恐慌与担忧】。
这就是我经常强调的”手机遮蔽智慧“的原因,从我开始对手机编码,到摆脱它的控制,我至少也经历了半年以上,才全面看清晰手机的遮蔽,可见这种遮蔽的强大之处。
其次,我说”手机只是一个表征“,任何可以让我们当下产生快感的东西,都可以达到遮蔽智慧的目的,都可以成为当下占用我们原本珍贵的前额叶资源罪魁祸首,比如看电视,上网闲逛,吃东西,打游戏,甚至是找朋友聊天,总之,任何分散前额叶注意力的,都是在剥夺我们觉察能量的能力。
这就是为什么进入纯粹的觉察会如此之难的原因,因为即使我们在家里一个人静坐,我们的大脑也可能会被大脑的想要”念头“以恐惧的形式给占据着
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