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家怎么修行?7000原文

修行5年,我终于找到了开悟的大脑方法

如下这篇文章,写了2020年11月,现在是2022年9月,2年后的我,再次看到这篇关于“修行”的解剖文章时,相当感慨,这篇文章6000字,是我当时最高水平的呈现,它几乎已经揭示出了修行的最核心要义,我在当时,已经把修行在逻辑上的研究,推导到如何精致的地步,这篇文章,几乎预测了我在后续的2年中精进的方法。

我今天决定“重写它,增进它”,这是一篇好文,但是我必须交待一下,在后续的这2年中,我到底又提升了什么,又有何新的突破。

其中最核心的一个点在于,那个时候的我,对修行的理解,主要是“读”出来的,我借鉴了大量不同文化的内涵,进行相互串通认证,特别是用所有这些传统修行文化来拷问我研究的大脑方法论。

我发现,2年来,我一直在继续追问与拷问,这个步伐从来没有停止过。

这2年来,我得到了2个突破式的收获,一个就是我从理论开始落地,全面在我自身的生活里面践行与检验。

第二:这2年的精进,特别是我从不满足于现有答案的追求,使得我找到了修行在大脑层面,可以直接落地的非常细致的操作步骤。

因此,当我停下来反观这篇文章,以及2年后的我到底得到了什么时,我看到了能量因果循环的身影,这就是我在《大脑觉醒》最后一章提到了因果眼光,基于自身能量的因果整顿,这是真实能量所得到的力量,这股情感让我看到了我近2年来,所有付出与精进所得到的结果。

我时刻在感知这股力量,用它来驱动我前进,驱动我的创作与事业,驱动我精进,这就是自他眼光,根植于能量因果循环的信念。

而不是自我。

我最近高频率地提到我的创见式公式:自我+自他 = 100%;

这个公式的重要是自我,读我的书,请重点读“自我”,读它的特征,它的底层规定性,以及它的强大遮蔽性力量。

读完后,就用我们的生活,来拷问它的每一个特征。

比如自我占比99.99%的特征

修行就是让自我的99.99%下降

我近2年来的重点,就集中在研究:“如何让自我的占比,有效下降”?

2年前,我无法给出细致的答案,今天我却非常清晰,而答案就是,我们无法阻断自我信号,我们无法让它的比例下降,自我神经元信号一定会激活,这是本能网络在大脑里面的地位决定的。

它一定会激活,而且是”首先“激活。

”首先“是一个重点词,它对应《大脑觉醒》书中的第一章节《心理表征》信息流动的特征,即大脑的信息流动是有”先后顺序“的,它一定是从底层的本能神经元网络,然后不断地往高层皮质流动的。

这个过程类似于我们社会的分工合作体系,比如一部手机是从原材料,到配件,到组装,到手机整体。

每一个前面的环节,都是后续环节的组成部分。

当我把大脑信号特征简单地分成自我与自他时,请注意这是为了方便大家理解,因为本质上,中间是有很多环节的。

  • 因此,自我更多的是指底层的动物脑的本能网络;
  • 自他则指高层的大脑皮质层面的逻辑理念与知识;

所有信号,一定是先到自我,自我神经元网络激活完毕,然后才上升到知识与理念层面的

这个特征,让我意识到,修行方案,必须跟它严格匹配。

在《心理表征的3个特征》中我提到:

  1. 心理表征之底层:大脑理解世界的基本方式;
  2. 心理表征之信息流动的方向;
  3. 心理表征之高层:第一性原理等原理原则

“修行”应该是每个人的必修课

我从来没想过自己要修行,但是在不断的寻找人生答案的这条路上,我发现只有“修行”这两个字可以给人生找到答案,而我所探索到的修行,并不需要跑到寺庙里出家才能修行。

但是有一点我却是越来越清晰的觉知到,那就是佛陀的出家修行,实际上有极其深刻的含义的,要理解他所主张的出家修行,以及我们常人在家修行的区别,那么我们首先必须搞明白一个基本问题,那就是,修行到底“修”什么?

  • 修行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到底要达成什么样的目的?
  • 为什么要“修”?
  • 如何修行才能开悟?

如果我们能搞明白这些问题,那么在修行这条路上,就可以少走些弯路。

实际上,世俗对修行的认知往往也存在误差,更多的人把修行当作一种逃避,认为修行可以用来解决自己的某些痛苦,这导致很多人认为:“修行是给那些苦难的人的,跟自己没关系,自己没必要修行”。

我倒是认为,“修行”应该是每个人的必修课,我们在上学的时候,都有很多必修课,而我认为其中最该修的一门课程,就是“修行”。

为什么?

如果我们搞明白修行的目的,就会清楚,为何修行如何重要,为何我主张每个人都应该学会“修行”。

修行的目的

修行的目的,稻盛和夫有一个说法:他认为人分为肉体与灵魂两部分,人死亡时,是肉体死亡了,灵魂没有死亡,人到了65岁时,就要为自己离开人世作准备了,让自己在生命结束的时候,自我的贪欲与杂念可以更少些,甚至达到没有任何私心,同时让自己的灵魂更为纯洁些,本性更善些,达到完全没有私心,只有利他之心,这样离开人世的时候,人生就会充满幸福。

他说,人生在世,就是用来修炼灵魂,提升心性的,让自己的人格更为纯粹,没有任何贪欲,纯粹的为世人,为社会活着,为每一件当下活着

稻盛的这个说法,可以归结为两点:克己利他。也就是生命最终就是为了做到纯粹的没有任何私欲,只有纯粹的利他之心,这就是稻盛的终身目标。

稻盛所指的灵魂,我更倾向于把它理解为理念模型,因为这个世界的演化已经超越实体,完全已经上升到理念模型的迭代时代,比如有些人已经死了,但是他的精神与灵魂却一直停留在我们的心中,与我们同在,激励我们后人前进。

比如乔布斯的人文科技精神,爱恩斯坦神一样的开创精神,稻盛和夫的圣人情怀等,他们一生的所作所为所呈现出来的精神及理念,将成为我们每一位后人的精神共鸣者,在苦难的人生道路上,与我们同行前进,这就是老子的“死而不亡者寿”的境界。

《次第花开》希阿荣博说:“让心与外界链接,不刻意追求达到任何特定的状态或者结果,只是安住在当下,这实在是最为重要的修行”。

大成者所说的修行,往往如果你用心去感受,都蕴含着强大的能量,希阿荣博的这句话,你得用生命本身去体会才能觉察到他这句话的力量,而这句话之所以强大,在于他几乎就是我们修行终身所要达到的目的。

一个人,是不可能不去追求任何结果的。

当我们在追求要达到某种状态时,我们才是一个正常人,但是随即即违背了修行的最终目的。

我用专栏《第一性原理的思维模型》中的相关知识点来解释一下他们的这些说法:

人性或者说我们人类对接外部世界有2种用智方式:系统一与系统二,即动物脑与前额叶。

  • 动物脑是我们的本能自动化用智方式,它是内置到基因层面的,不由得我们选择的,它是跟人类的生存环境一一匹配的,外界环境出一张牌,动物脑都会有对应的牌出,也就是动物脑所有的对外界的招数都是已经固定的,它是前百万年前基因突变与自然选择共同打磨完善的功能模块。
  • 但是环境是变的,而我们的大脑即跟不上变化,或者说动物脑这种把功能压缩打包到基因里面的方式除了能因此实现高效省能的对外快速反应外,它因此也给自己设置了应对变化的阻碍以及由此带来的模糊匹配
  • 前额叶就是为了弥补这个不足的,因此,前额叶就是应对变化的,同时也为了弥补动物脑的精确度不足这个缺陷的

正常情况下,不修行的人,都是被动物脑控制着的,而动物脑必定有一个特征,那就是它一定是看着目标而活着的,它一定是有欲望的,这正是动物脑造成一切问题的根本,正因为它是为了结果而活,因此要控制动物脑就变得很简单,就好像钓鱼,只要设置好鱼饵即可!

动物脑的念头

我发现我们最需要面对的,就是我们的动物脑的自动化本能反应,它的最大的特征就在于,它根据环境自动化反应的模块,由于已经内置到基因里面,因此,只要触发环境一匹配上,它就会自动根据自己趋利避害的本性做出对应的行为,而它的所有行为,几乎都是只为自我的,它的一切苦难都源自于“想要”的念头。

比如:

  • 当我辛辛苦苦写的文章发布后没有流量,此时我会痛苦,因为我的动物脑是想通过文章来获得收益,动物脑产生期待,而结果不如意时,人就会痛苦与焦虑,担心以后也这样怎么办,此时会烦躁不安,大脑会痛苦,接着最容易转向其他途径寻找快感安慰。比如吃食物或者抽烟喝酒等
  • 任何时候,产生一个“想要”念头,随即产生一个“不想要”的担忧,害怕得不到,当我对月收入产生某个固定的期待值时,比如说8000,我就会按照这个收入来规划我们的生活,此时就会担心,要是收入没有8000,还怎么维持这样的生活?

所有的根源均产生的念头,很多传统文化都描述为贪欲与欲望,或者叫执念,

当我进入环境时,我很难再保持那个独特的我,即使关于食物我已经运用前额叶进行大量的编码,但是我发现,动物脑一定会跟从环境的,而且是自动化与主导性的。

动物脑的这个从众心理是特别严重的,几乎全面的存在我们的生活里面,我们总是在不自觉的跟从,但是我们从来却觉得是我们自己在做选择,正如鱼吃鱼饵一样,鱼从来不会觉得不是他自己选择的,但是当鱼看到鱼饵的那一瞬间,只要当时那条鱼有“想要吃”的念头,也就是只要它有欲望,而且欲望越强烈,它必须不顾一切的冲上去吃食物。

而钓鱼的人即在背后偷笑。

动物脑的欲望就是这么容易被外界所影响,这层影响几乎是自动的,因为它是内置到我们的本能里面的,我在之前的多篇文章中,多次不断的强调这个问题的严重些,以及为什么我们一直要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视动物脑的贪欲,警惕动物脑的欲望,特别是警惕快感。

警惕对“月收入”产生一个目标念头

妻子问我这个月有多少收入,我迟疑了一下,说了个8成数字给她!

我一直在提醒自己警惕对“月收入”产生一个目标念头,只要产生一个目标念头,并且念头越强烈,我就会被它严重的吸引着。

这会导致我在创作的时候,会被与收入有关的所有事项给遮蔽住,还会让我产生焦虑感,比如害怕发文章少了,担心要是平台不推荐怎么办等等恐惧心理。

任何一个“想要”必定产生“不想要”的恐惧,这是我非常清晰的。因此,我不断的修炼自己放下对收入的关注,放下对他的绝对化,我甚至还随时准备接纳任何波动。

我也运用乔布斯那句生命追问:“假如是我人生最后一天,收入一点意义都没有”。

相反,只有不断地追求卓越,追求对社会有用,我的生命才有价值。以此来引导自己不断专注在产品本身,而不是以物质为主,被物质劫持与绑架。

快感的背后是代价

因为产生任何新的欲望,都是代价的开始!

我们的焦虑感之所以会不断增加,关键在于我们想要的东西越来越多,欲望越来越大,不管这些东西是什么!

大脑只要接触到快感的东西,它就会继续想要,并且想要更多。动物脑在瞬间只关注到快感,从来不考虑后果!一旦动物脑执着一个念头,就像鱼一看到那个鱼饵想都不想就狂扑上去一样,它一定迟早出大麻烦。

所有这些组成我们的欲望,最终就会形成对我们的遮蔽与控制,并且人会一步一步地沉迷其中,稍微不注意,最终有可能堕落,因为动物脑会自动化的推动我们去寻找更多的快感,但是我们会发现,我们永远都得不到满足

而另一方面,在物质上与欲望上的放纵,带来了大量的代价,不管是经济上的,还是精神上的,我们越想要,我们就会越害怕得不到,越担心

关于动物脑的快感原理,请参考之前的文章及专栏基础篇中的多巴胺与去甲肾上腺素的多个章节。

出家人的远离红尘

佛陀要求出家人远离红尘修行,是一个极为高明的做法,是对动物脑遮蔽性的深刻理解,没有对动物脑强大主导力量的深刻认知,是不可能做到如此彻底的地步的。

比如远离红尘,意味着几个重要的点:

  • 放弃红尘里面正常人的生活方式,在很多人看来,这些东西再正常不过了,比如一日三餐有鱼有肉的饮食,比饭后的娱乐,如刷手机,看电视或者电影,逛街网购等。
  • 放下正常人争贤好胜的心态,这就是老子的争,老子说圣人都是不争的,不争是大智慧,而人的动物脑在多巴胺的驱动下,则是一定会去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正是它使得我们不断进步,同时也正是对它的错误追求,导致人生充满痛苦【越想要,越害怕得不到
  • 老子与佛陀,几乎都选择跟正常人相反的生活方式,比如他们主张清静简朴的生活方式,这被我们常人说成是“苦行”,而实际上,所有达到这个境界的人,才是真正的幸福!

如何在家修行?

因此,修行并不需要出家,但是我们要清楚,出家人选择远离红尘是为了什么,这背后的深刻洞见就是动物脑的强大遮蔽性,我们永远都想象不到动物脑到底有多强大,任何时候,只要我们产生任何一个“想要”念头,这个念头立即会成为主导我们的背后力量,而我们完全觉察不到。

因此,很多时候,当我们吃着美味的食物,享受着动物脑的快感时,实际上,这背后意味着代价,意味着苦之将至,而当我们过着清贫的生活时,则意味则没多少代价,意味着会有福报

因此,如何在家修行?

不断的精简你的生活,精简你的欲望,特别是背后那股想要强大的念头,对所有动物脑层面的欲望做减法,那么大脑减掉了动物脑层面的快感,如何获得快感?

老子说,简后才能广,也就是当你自己没有过多的欲望,生活简朴时,你反而会变得慷慨,宽广,能包容一切,能给予别人,因为你自己并不需要那么多外在的物质来获得快感,简朴的生活及给予,反而能让你获得快感,这就是动物脑与前额叶结合的结合

前额叶层面的精神快感

修行绝不是压制自己,让自己抑郁,让自己苦闷,相反,当我们的快感不依赖外在的物质,而是可以通过内心世界去生发出来时,我们的内心时刻就是丰满与快乐的,这就是修行的终极目标。

真正高明的人,从不在物质层面寻求安慰,而是在精神层面获得人生价值与意义的快感,这两种状态都能让大脑获得快感:

  • 只是动物脑层面的快感,需要不断的物质快感刺激,并且需要不断地升级,否则就会痛苦【这是想要就会害怕得不到的大脑原理决定的】;
  • 而基于前额叶的精神层面的追求,只要运用得当,则可一直保持内心的丰满与人生的幸福感。

因此,人生的意义就得从这两方面入手,缺一不可:

  1. 一个简朴的生活方式与不争,只有这个前提,才可能存在不为结果与欲望而活着;
  2. 没有了动物脑欲望的期待与劫持时,反而转过来追求专注在每一件事情的当下,成就自己的同时,成就他人。

因此,人要不自私,要能利他,他自己首先得放下奢侈的生活方式,如果一个人生活奢华,然后还一方面要利他,那么这种利他就是虚假的,往往意味着“利他”是要最终去实现更大的“利己”

比如:

我原来写文章,是为了物质与生活,为了结果与收入,为了养家糊口,甚至背后还有想要追求动物脑层面的强大,所有这些都是贪欲与执念,都是为了结果的创作。

我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就被这个层面的欲望不断扰乱着,因此,只要平台出一些跟利益相关的活动,我就会被吸引过去,为了物质与收益而创作。

这个模式相当熟悉,因为我在几年前创业的时候,几乎是被某平台控制着去经营的,结果我不断做加法,只要有利益的东西,我们都会去做,比如频繁的参加平台的促销活动,而不顾消费者体验,盲目的去跟从其他商家,看到别人在热销什么,就跟着做。

当我们做事为了一个目的的时候,就注定逃不出这个固定模式。

最近,我开始不断地引导自己不要去关注任何自我念头,放下对结果的执着。

那么没有了这些底层的快感,大脑如何获得快感?

正如前文希阿荣博所说的,不刻意追求某种状态或者结果,只是安住当下,用心去感受工作与眼前事所带来的个人价值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社会价值。

这就是从自我到自他。

修行的关键,不追求结果,只是专注在工作上,用心感受工作所带来的个人成长的价值及社会价值。

比如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如果我是为了结果,我就会很焦虑,担心花了这么多时间写了后,平台不推荐没有多少阅读量。

但是我又有另外一个精神层面的窍门,那就是我在写的时候,追求精神层面的成长,如果说这篇文章能让我自己得到成长,那么读者也能因此获得成长,我用心感受到我的劳动与付出所带来的成长,以及它因此产生的社会价值,我感恩所有相信我的用户,有一股想要强烈的回馈用户的动力。

因此,即使没有发布这篇文章,我的内心也是踏实与喜悦的。

我并不需要结果来获得这份快感,这就是感知给我所带来的丰满与愉悦。

修行:让小我少些,大我多些【自我少些,自他多些】

稻盛和夫说他不工作,在家吃饭时,经常就是吃一个简便式的快餐式的鸡肉面,他说就像中国家里常备的方便面,加一鸡蛋,然后就吃完一餐了。

一点想吃好东西,贵好东西的想法都没有

这个时候的稻盛和夫已经80岁左右,想过任何生活都不是问题,但他依旧选择清贫的生活方式,这就是一种大成者的高明之处,它是“出家”这种概念的诠释,意味着在物质上与精神上过一种极致的简朴生活,大脑不需要依旧外在的物质,或者通过比别人强大来获得快感。

相反,这样的大脑,完全超越了动物脑层面的快感追求,运用前额叶整顿了更大层面的信息量,从而得出就是去为世人为社会做贡献才是人生真正价值的结论。

因此,在践行这样的使命的时候,大成者的大脑是愉悦与快乐的,为世人为社会感恩回馈获得的快感,跟常人在食物及比较中获得的快感是一样的。

因此,这里的核心就是在于精神追求这条路径,也是有快感的,也是快乐与幸福的,它不是唯心的,而是跟动物脑一样的快感。

这就是动物脑的小我与前额叶整顿出来的大我,稻盛和夫说人这一辈子就是要追求尽量让“小我”更少些,让“大我”更多些。

小我少些,就是老子的简,大我多些,就是老子的慈,两大天道。

让这个真我【大我】占比更大,达到最终的纯粹的真我,这就是老子与佛陀这类大成的成就永恒的状态,达到这个境界,就是开悟的境界。

因此,真正开悟的人的内心,永远都是快乐的与丰满的,圣人的胸怀。

这就是稻盛和夫所说的,人生的终极意义所在,让自己离开人世的时候,是一个纯粹的大我,没有任何一点“小我”,这是最高的人生境界

生命最终都会死去,那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人生不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欲望,而是为了修持自己的这个贪欲,让自己的灵魂与人格变得更为纯粹与发自内心的感恩回馈社会,这种发自内心的感恩回馈会促使我们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里面,去为世人,为社会做贡献,最终向“大我”靠拢,完成这辈子的使命

本文的所有现象层面的讨论,基于《大脑觉醒》中的基本原理,特别动物脑与前额叶,多巴胺与去甲肾上腺素,及更底层的能量熵增定律,看不懂的读者,请自行查阅。

关于老子,佛陀,正念与知行合一等传统修行文化的详细解剖,详见《第一性原理的思维模型》



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