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生的答案是活在当下,如何才能真正活在当下?

为什么要活在当下?

这是一个很奇怪的话题,我们人不是每时每刻都活在当下吗?为何现在又要教我们如何才能活在当下?

很明显,这个话题的言外之意是,我们几乎都没有怎么活在当下

正如前言指出,我们的大脑是通过预测未来来行动的,于是我们的默认本性就一定不是活在当下的,我们一定是活在“未来”的

这里的核心依旧是大脑的多巴胺与去甲肾上腺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为一旦它们展现为一个“想要念头”时,我们的大脑立即会启动警惕机制,以防止那个“不想要”的结果的出来

这种警惕机制就是通过让我们害怕【恐惧,担忧,焦虑】来达成的,这些负面情绪与能量会促使我们去想方设法达成“想要的念头”。

特别是,想要的程度决定着担忧害怕这股情绪能量的大小,当我们强烈的想要某个结果时,就立即产生一股强烈的担忧害怕得不到该结果的情绪,这股情绪把我们的大脑笼罩在它里面以便去实现它想要的结果,它会调动所有大脑资源以确保那个“不想要”不会发生。

于是,大脑的所有资源,我们的所有精力,都会被这个未来的不确定性笼罩着,我们会尽一切努力,做一些相关的事情,以确保实现我们的“想要”的结果,以确保对立面不会发生。

我们对这些未来不确定性的关注度,或者说被控制度,担忧度,恐惧度,压力度直接就跟我们的想要念头的强烈度几乎成正比。

活在当下的目标是为了打掉恐惧驱动力

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意外,我们都不想要有意外发生,当我们意识到一个情景有可能存在意外时,我们立即不自觉地紧张害怕起来,完全控制不住。

比如当你强烈的想要考一个好成绩,一个好名次时,你就会特别害怕得不到,当父母还以打骂威胁的方式来强制你时,你一意识到考不好就有可能遭受冷眼,嘲笑与打骂时,你甚至紧张得完全无法思考,你坐在考场紧张得手发抖!

这就是恐惧这股情绪对人性的强大扰乱力量,我们今天大量的精神问题,压力问题,均是这个东西的结果。

佛陀把这一切叫“无常”,因此,他说人生的解决方案就是接纳无常。

于是,当一个人越执着结果时,越结果导向时,我们就越活在未来,强大的担忧害怕情绪把我们劫持在这些不确定性的未来事情里面,这才是为什么要活在当下的原因。

我们平时所说的知行合一,也是这个目的,它就是为了打掉恐惧驱动力对我们的遮蔽与扰乱。

《心灵奇旅》里面的主人翁Joe,就是从各个维度体现这种被未来【被恐惧情绪】控制的人生。

当我们一说“梦想”这个词时,我们立即会想到未来,如此一来,它就跟活在当下相违背,这又是怎么回事?

活在当下,又如何拥有梦想?

小务虚在强调人生解决方案的时候,不断重复地说,一定要从大脑神经科学层面来解剖一切,特别是人性,因为它是宇宙演化到终末阶段的一个最复杂的东西。

我们是一定可以拥有梦想的,而且还不会跟活在当下冲突!

这里的核心就在于我前文所分析的,强烈的想要念头会立即产生强烈的恐惧,它会遮蔽我们,使得我们做出很多愚蠢的事,因此,一切的关键点,就是这个想要念头,特别是由此而产生的恐惧。

因此,不管是梦想还是活在当下,它针对的对象,正是想要念头,想要某个结果,因此,我的梦想不是想要某个实在的自我的结果,比如赚到多少钱,或者出一本书,或者出人头地,我的梦想是帮助所有跟我一样不断折腾,不断探索,内心充满对这个宇宙无限好奇的人,因此,这个梦想作用点,不在未来,不在结果,而在当下的每一件事情上!

这就是人性的第一悖谬,以及处理这个悖谬的关键点,在星球的打卡反思里面,它对应的就是我所设置的“怕什么”,正是这个东西在不断地扰乱我们,遮蔽我们。

人性第二悖谬核心:知识无效

我们今天的这个社会的一切现代化,是知识展开的结果,因此,我们今天的人,从幼儿园开始,就在大力地追求知识,但是这里却存在一个极为严重的问题。

因为真正的创造性结果与真正的新知识,都不是为了追求知识的结果,或者这样说,我们今天追求知识的现状,回到了我前文指出的结果导向的现象,即,我们追求知识,是为了某个实用的目的,是为了结果。

如此一来,立即进入我前文所说的恐惧遮蔽,因此,最终演化成,我们表面是在追求知识,而实际上却正在走“不追求知识之路”。

比如,我们今天的家长给孩子报的各种课外班,实习班,几乎全部都是为了考试升学的,没有一个是为了知识本身的。

我们的社会一直在强调知识就是力量,但是我们的做法却是最没有力量的,目标性的学习所导致的重复性背诵式学习是最低效的,大脑的效率是最低的。

这是知识无效的第一个层面。

知识无效的第二个层面,就是人性的底层面临着一股强大的控制力量,这股力量在人性里面展现为我们的本能,在大脑里面展现为我们的动物脑自动化神经元网络体系,它的高效率与模块化的行动方式,使得不管我们学习多少道理与知识,我们也很难做到根据道理的行动

想要用知识来改变人生,改变行动,必须首先突破这股力量的束缚。

比如如下这个例子:

前些天我们一家人外出休闲活动时,在一棵树下打羽毛球,期间,羽毛球不小心卡在树上了,于是搬了这辆共享单车垫高把球弄下来。【我穿着鞋子踩在单车座位上,于是座位上都是鞋印】

当时我急于打球,随口说了句:“一会再拿纸来擦”。

但是我闲下来后,并没有拿纸去擦。

等到准备走的时候,橙子说:“爸爸,座位还没擦呢”。

我才意识到我忘记了【或者说这就是人性,我的潜意识想偷懒或想要不负责任!】。

孔子说,人的境界最难的是“慎独”,就是这个意思,当只有自己的时候,你是否可以严格要求自己,这对人生是决定性的。

我在那个当下,被自我的自私本性控制了,不自觉地做起了只顾自己的事情,当橙子提醒我时,我内心有些愧疚。

本能本性的速度实在是太快了,特别是在一个变化中的环境时,此时动物脑的自我网络根据省能原理来自动化处理一切事务,它只会看到自己的利益,自己的付出,它会能偷懒就偷懒,能自私就自私。

在那个当下,大脑的前额叶的道理与知识部分是处于非激活状态的,它如果要能跟随本能活化,那么它至少必须从本能神经元长出一条突触链接到对应的知识部分,此时同步活化才存在可能。

这就是我们平时打卡反思编码的作用,比如我此时把这个情景进行了编码,清晰地把这个行为定义为是自我自私的,那么我在下次再次经历同类行为时,就有可能自私自我的警告的相关神经元就有可能同步活化。

这就是修行与精进的难度,因为我们在编码时,正是在修正那个强大的复杂的自动化的几乎是先天的本能神经元网络

这就是为什么修行几乎是一辈子的事,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会觉得修行了几年,还是会不断地在原地踏步地感。

正如我说的,我们面对的是一股源自底层的强大控制力量,我们终身修持的,就是对这股力量的感知,修正与编码。

因此,传统文化把人生的解决方案追索到“活在当下”或“知行合一”,而我的解决方案是进一步细化,那把它叫作:“经历与整顿”,或者叫“经历+觉察”。

表达成一句话,就叫:“带着觉察去经历每一个经历”。

这是一个不太可能的状态,它相当于边经历边编码反思,这是违背大脑原理的,因为我们在经历的时候,几乎就不可能在觉察,只要我们在生活里面时,我们一定就是用着本能对接生活的。

因此,用本能对接生活没问题,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及时觉察,或者至少有觉察,

 



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