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思考,记忆力,专注力,反着做,编码潜意识

大脑记忆知识的方式:收编知识

大脑记忆知识在传统认知的误解。

大脑不是记忆知识,存储知识,而是叫“收编知识”,

大脑不会为任何一个新知识赋予一条神经元,也不会立即存储一个新知识,而是用现有的知识来收编新知识,此时就是原有神经元长出突触收编新知识。

收编的原则是:“类比”,类化,归类。

类比同类知识【信息】,特别是类比同类经历,比如当我拿到书后,并且部分用户也开始在共读群里分享时,我出现一股难受的情感,那就是我想起了我此前很多年间的无效或低效学习,我意识到大多数人也必将是这个现象,因为它背后是一股大天道,几乎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实现突破。

这就是大脑理解世界,理解他人的方式,我的痛点,也正是他人的痛点,于是,我开始进一步琢磨这篇记忆力的文章,即使我的书中已经有一个《大脑记忆力》的章节,但是它远远不够,我必须针对如何有效读书这个话题进行纵深。

我首先是从天道切入的,因为我们默认的读书方式,一定是违背天道的,我们一定是结果导向型的,而不是把发心锚定在挑战与成长上,锚定在非常细致地感知那个网络上,这是一个大难点。

大脑每天会收编大量的新信息与新知识,产生大量的新经历。

如果一个新信息重要,表达为它被多条神经元收编着,反之则是一个冷知识,临时知识,只有一条【或少数几条】神经元收编它,随着时间,如果没有其它神经元收编,而且最后一条链接也断掉,这个知识就被修剪掉。

大脑每天都要修剪掉大量这样的临时知识,与无效经历。

反之,如果一个新知识是重要的,表达为大量不同方向的神经元链接到【收编】它,关于这个新知识的细节越来越多,它开始成长为一个神经元并且也具备收编其它知识的能力。
这就是大脑理解世界的方式,它呈现为不断收编与修剪的过程。

细节:超级知识

在书中,我用城市公路线与国际航空公司的航线来比如神经元网络的一些记忆力特征。

那么大师级别的心理表征就呈现为一个超级城市密集的公路线路,以及每条线路的多车道特征,也就是,它不仅有非常多中间节点【知识中转站,高密度】,节点之间的车流量能力也非常强大【神经元传递信号的速率】。

这两个特征,是我们构建长时记忆,打造超越知识点的重点。

那么,它表达为,关于这个知识点的细节越来越多,并且由于多次重复琢磨,信号的速率越来越高。

比如书中《大脑记忆力》章节更多的是介绍一个大方向的记忆力特征,而我此时在琢磨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是针对读书这个情景创作的,我想让这本书的用户,实现真正有效的读书,而不是读了书后就忘记。

那么,此时是一个细化的具体方向,于是我针对这个方向结合记忆力的特征,提出了几个要点:

  1. 追求非自我的读书发心,目的是实现琢磨的能力,实现编码本能生活的目标;
  2. 在群里进行文字式分享,促进大家读后的琢磨;
  3. 像我这篇文章一样,输出读书笔记;
  4. 挑战焦虑感;

这里是四个行为,本质上来说,大脑在做每一个行为的时候,都必须决定为这个行为赋予能量,是这个能量,驱动我们去编码执行这些行为。

因此,我明确地提出,我们必须为每一个行为清晰的锚定一个目标【非自我的自他目标】。这种锚定必须是符合大脑原理的,可以在我们的内心产生强烈的情感与情绪的,因为我们需要能量来驱动这件事。

比如我此时写这篇文章的行为,背后可以是两种能量:

  1. 自我的,为我宣传我的书,获得更好利益或名气的;
  2. 自他的,站在用户的角度来琢磨整个方案的;

这两股能量贯穿我的整本书,特别是自我的动物脑层面的本能网络,是我解剖的重点,它是我们所有行为的默认驱动能量。

能量人生:用能量来驱动我们的每一个行为

当我想到大家一定也会为了读完书而读我的书时,我就深刻地意识到,这个状态下的读书,一定无法真正理解那些背后的深刻的东西,一定会像读大量其他书籍一样,合上书本后,就不了了之,觉得没有收获,也不会有任何改变。

这个现象实在是普遍得不能再普遍了,因为我过去20多年的人生,正是这样一个过程。

因此,我创作这篇文章的出发点与重心,我首先是自我挑战,把读书的记忆力的细致化的步骤进一步明确,对我自己来说,是一种成长与发现,是充满价值感的,我没有在为了实现自我的利益,而满足于原地踏步。

锚定原理的升级,此时就表达为我们得到的进步感,新发现,它让我感觉到成就感与满足感【所有的感背后都是能量】。

特别是,当我把它清晰地拆解出来时,不仅我自己更清晰如何做,还能帮助到用户,实现它的社会价值,回馈我从用户处得到的能量,这个成果,更让我感知到这篇文章的价值与结果。

这就是我为我的大脑锚定的“结果”,这是基于前额叶层面的回馈,而不是为了动物脑的自我名利。

这就是大脑的锚定,升级与反馈原理,我不仅锚定非常清晰的目标,还实现了升级【自我挑战,更清晰的解剖记忆力,连我自己也深感收益】,当它能够帮助我时,也必须能够帮助用户,这是反馈。

因此,你会发现,我经常在用这个方式来驱动自己安静的细致的琢磨,当我内心有点浮躁时,内心被更多的自我欲望笼罩而在为了输出而输出时,我就时常运用大脑的这些原理,来让自己获得真实的内心力量,实现自我驱动。

比如,当我拿到书后,它时刻在身边,时不时翻阅它,当我看到里面有深度的文字时,我感觉以前的我的努力对现在的恩惠,当我看到一些非纯粹的输出时,我就会悔恨,我用这种悔恨感,告诫自己:“现在开始,不能再输出这样的文字”。

3年的思维整顿下来,我现在具备实时对接能量的能力,任何一件小事,在我眼里,都是循环的,我都能够瞬间看到前后的因果循环,这形成了我现在强烈的能量循环信念,这个信念使得我现在更坚信纯粹输出的力量,我不能再做任何肤浅的输出,我要时刻保持对动物脑的警惕,以避免做出让未来的我悔恨的事情。

这就是能量与力量,我时刻在用它驱动我,任何事情与行为,包括记忆力,它是有效读书的最高法则。

我们必须为每一个行为,找到内心能量,必须不断地感知动物脑以外的那些能量,用它来驱动我们,而不是欲望。

因此,你会发现,所有读书的的方法论,都是术,比如我提的几个方案:

  • 为一个知识点构建更多细节【深度琢磨】;
  • 进行文字分享;
  • 输出读书笔记;
  • 挑战焦虑感,挑战成长,挑战构建心理表征。

如果你无法为这几个行为,找到力量感,那么你在道理上告诉自己要这么去做,你也去做的,但是却是无效的。

正如我在书中强调,能量是理解一切的核心点,动物脑是一切核心,我们的大脑,就是一个能量器官。

用心感受:获得能量

用心感受,本质上不是让你用“心”去感受,因为我们依旧是在用脑,一切都是大脑活动。

所谓用心,是指,大脑默认的自动化信号,是走自我的。

要走自他,要感受到自他,必须调动主意识的前额叶,在走完自我信号后,我们主动的是去走自他网络的信号,这才是用心的根本含义

自我对应短路径,自他对应长路径;

自我对应短路径,自他对应长路径;

它表明,我们必须突破大脑的惰性,“主动”地去做这么一个事情,主动用脑的去感知自他,这就是主动思考,与“非用心”的被动思考对应。

比如,任何人开始读书,他不用任何努力,他的大脑就会默认地为了自己的欲望而读。

而要实现我前文所指的这些状态,则首先必须像旁观者一样,感知自己的动物脑发心后【观察自己】,开始像我前文如此这般去感知:“我为什么要去写读书笔记”。

  • 我写读书笔记,是为了炫耀吗?
  • 是为了去发布,获得结果吗?【如名利】;
  • 还是真真正正为了成长?
  • 我能够感知到输出时获得的成长吗?我能够感受到那个神经元的存在吗?
  • 我能够感受到我输出的文字,对他人也产生价值了吗?
  • 我能够感受到我的这次行为,产生社会价值成果了吗?

如果你无法感受到这些能量,那么你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就一定是想要快,仓促与逃离的,大脑没有快感就是痛苦。

如果你能够感受到,那么你做的时候,则是滋养的,沉浸式的,充满价值感与意义感的。

告诉自己【用前额叶进行编码,引导从自我到自他】:

  • 我此刻越纯粹的读书与打磨,特别是打通这些底层人性,它将成就我大脑里面那片高密度的网络,成就我的认识体系,使得我能够更从容淡定地面对一切,这是未来的我,是最大的恩惠;
  • 我沉浸下来琢磨透彻的东西越多,我就越看透自我本能的模式,我就越具备面对它的智慧,我必须非常细致地琢磨,特别是细致的以文字的形式描述自己,我一定会感受到动物脑想要快,想要偷懒的本性,而我知道,这恰恰是我需要面对的,恰恰是我首先要解剖与感知的对象;
  • 我不想再像过去一样,肤浅仓促读书,读完没有任何改变;
  • 我不想再像过去一样,输出肤浅的内容或产品,让我相当悔恨过去动物脑主导下与动物无区别的那些行为。

你会发现,你很难进行纯粹的文字记录,很难宁静地读书,与琢磨,总有一股焦虑感萦绕心头,此时,请重点感知它,因为它就是天道,我教给大家唯一最重要的东西,就是要从生活的各个层面感知这个东西

这就是我的“对立面思维”,任何时候,当我们逆着动物脑的时候,就是看透动物脑的最佳时机。

天道无处不在,这篇文章,就是在跟天道对话,我教大家如此做时,就是在教大家如何与天道对话,如何培养起对天道敏感的能力。

因此,当我要求大家在群里进行文字分享与输出3篇读书笔记时【我们平时是不可能这样做的】,请重点感知你受到的阻力,感知它的念头与发心,感知它的强大力量,感知无处不在的焦虑感。

当我们逆动物脑而做时,就会得到动物脑强烈的反击,此时正是用旁观者视角观察它的最好时机。

我写书时,一直在跟这股力量斗争。

现在,我引导大家读书,也是在教大家如何与这股力量斗争。

我时刻都在与这股力量对话,正如我此时创作这篇文章一样,这股力量就在我的“观察”之下。

关于深度思考与思维的深度

我曾经写过一个《深度思考》的专栏,此前的文字与现在最大的区别在于,此前更多的是概念逻辑上的推导,现在更多的是情感上的感知与感受,以前是干巴巴没有能量的,现在是情感丰满的,因此,我最近的文章,你要读的重点,以及我要教授你的,全部是能量的东西,我说我精进3年后的能力,就是这个与天道对话的能力,运用天道来驱动自己的能力。

我现在内心的任何一点起伏,我都能够敏锐地扑捉到。

因此,此前的文字,包括此前写的深度思考,有相当一部分的操作是术层面的,当我跟你说,不管是读书还是平时生活,都要慢下来,停下来整顿琢磨时,这句建议对你是不成立的。

正如我本文建议你读《大脑觉醒》要好好琢磨,慢慢输出一样,而它的不成立,我们之所以做不到,恰恰是我们要面对的东西,恰恰是我们要搞明白的问题:“为什么我们做不到”。

有大量的书,教你如何进行深度思维,比如《思考的快与慢》,你学习了所有的方法,但是这些方法无效,比如,我说慢下来思索,于是,你也慢下来思索,停留可能10分钟,你认为就做到了,继续去忙其他的。

而我所指的停下来,慢下来,静静地输出文字,匠心般的打磨产品,正如安静地阅读一本书一样,我们一定做不到这些操作,而做不到的背后,恰恰是我们的目标。

因此,真正的深度思考,它不是一个方法,包括我书中的匠心思维这类思维,甚至包括我书中的大部分思维模型,它们都不是一个方法,我全书都在与一个东西对话,那就是能量

这就是为什么我全书交待了大量了底层能量的东西。

不管是深度思考还是匠心思维,情怀,梦想,我们都必须为所有这些行为找到内心的力量,而这股力量,竟然是如何地简单,它就隐藏在我本文中。

可以说《大脑觉醒》就是为这股力量而存在的,正如我在前言部分呈现的,不管是这本书的写书过程,还是它现在的上线过程,亦或是我现在的解剖过程,我呈现给大家的,都是我在如何与天道打交待的过程。

这才是我期待大家学习到的东西。

专注力:如何集中注意力,专注地学习,读书

大脑的专注力原理:如何集中注意力,专注地干一件事?

专注力跟深度思考一样,它也是一个天道的问题,而不是术,我看到了知乎上大量在介绍专注力“术”层面的文章,相当感慨,因为这些都是无效的,大部分作者根本不懂背后的天道。

想要专注地读一本书,包括我此时专注地创作这篇文章,我们必须回答这个问题:

  • “我们为什么要读《大脑觉醒》?目的是什么?,发心是什么?”;
  • “我为什么要创作这篇文章,目的是什么?”;

专注力的本质,更准确地说,跟我的经常描述的“纯粹度”是统一的。

  1. 当我创作的纯粹度极高时,我是完全沉浸在里面的,大脑是喜悦与充实的,陶醉的,完全没有任何一点点枯燥与逃离感的,此时,我可以连续几个小时创作,没有任何分心。
  2. 我还有另外一个状态,纯粹度较低时,我的内心是更多的为了动物脑的结果而创作,此时我最容易出现的一些行为就是可能创作了半小时,就会觉得没意思,会停下来,不自觉地拿起手机,或者不自觉地看一下我的创作后台,看看数据或者粉丝互动等。

第一个状态,我把大脑锚定在自他上,自他比例占比较高,自我很少。

第二个状态,自我占比较高,此时,创作是为了收益,那么我停下来去看创作后台的数据,这个行为也是为了收益,也就是,当我们是为了结果而做事时,我们的分心实际上是统一的。

当我们读书是为了名利等动物脑结果时,那么我们分心停下来去刷手机,实际上也是为名利,此时的分心就是正常的,一定会分心,一定内心无法宁静,无法专注。

其次,学习为了考试,读书为了结果,实际上都把大脑的快感锚定在“获得”结果上,而当我们在读的时候,读太久了,反而是阻碍大脑赶快获得结果的诉求,此时就表达为我们的逃离感。

大脑得不到多巴胺,就会产生对立面的去甲肾上腺素,使得我们痛苦,驱动我们逃离。

因此,所有的注意力不集中,不专注,本质上,都是发心锚定方向造成的,这才是本质。

因此,我不断地唠叨大家要把发心锚定在追求编码的目标而不是结果上时,就是一个最核心的操作步骤,也是最难的。

锚定的方向对时,大脑就会产生对应的激素,驱动我们沉浸在里面,方向错时,就变成了痛苦与逃离感,驱动我们痛苦仓促读书。

至于如何锚定,原理层面参考《多巴与去甲肾上腺素》章节,我本文已经在意识层面,把我创作发心的锚定例子呈现给大家。

它最终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这种情感是真实的,充满力量的,而不是强制自己去读书,强制自己去做事情。

为何要如此警惕动物脑,为何内心无法宁静

我创作的时候,如果自我占比较高,大脑心心念念想着自我的欲望等结果,那么就是大脑在找快感,当大脑锚定在自我上时,而眼前的创作无法赶快获得结果,它就会痛苦。

那么大脑就会逃离去找其他快感。

于是,大脑会激活其他潜意识行为,因为这些潜意识有快感【大脑认为】,潜意识能够成为潜意识,就是它的这些快感,这些快感期待在塑造大脑的行为。

于是,它就表达为,我创作的时候,内心总有其他的声音【读书的时候,内心总有牵挂】,在某个瞬间的时候,我自动化地停下来,然后“醒过来”时,发现我已经打开了浏览器的隔壁窗口,浏览着我不同平台上的文章数据或收益数据了。

这些全部是我的多巴胺相关的铃声项目,全部成为我的潜意识了。

包括手机,每天午休后喝茶的时候,如果我眼前的琢磨无法让大脑得到快感,它会很快自动化地拿起手机,进行一遍所有这些固化的行为。

它也表达为,如果我不进行这些行为,总有一股力量在拉着我,这些就是潜意识的快感在拉着我,表达为萦绕我们心头的心心念念,或者牵挂与担忧【大脑原理:想要就会害怕得不到】。

而所有一切的源头, 就是我们的“源欲望”,名利层面的源念头,动物脑层面的想要,这些东西,全面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体系,全部是我们自动化的行为,我们在每一次自动化执行的时候,都在强化它们,都在让这些潜意识具备更强大的自主控制机体的能力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今天,拿起一本书的时候,内心一定是不宁静的。

我们一定会时不时停下来去看一下手机。

我对自我的这些潜意识行为的觉察与修正,比如我现在在创作或午休后喝茶时,已经可以纯粹地不拿起手机,不分心地连续琢磨2-3小时以上。

这个过程历时2年以上。

包括我此刻能够如此清晰的解剖潜意识,解剖这些心理状态,包括预测你的心理状态,全部是这些东西的结果。

表面上我在描述我,实际上,我在分析你。【大脑是通过我的情感来理解他人,理解世界的】。

因此,当我明确地提出不要以读完书为追求的目标时,我深知背后的难点,知道大部分人一定很难做到纯粹地读,一定时不时分心,一定无法实现较高程度的编码效果。

做不到,很正常,而做不到,正是我们要琢磨的问题

反着做:对立面思维的本质,反编码潜意识

因此,我经常提出反着做的对立面做法,它的本质就是在反编码这些已经固化成型的神经元网络【本能与潜意识】,重构潜意识。

比如我创作的时候,如果我感觉到我总要分心去做其他事,我就会停下创作,反过来琢磨:“我要去干吗”,琢磨这个干嘛背后的念头与情感,感知这些逃离感时刻对我拉扯与扰乱作用。

然后开始对它进行编码。

我首先会清晰地告诉自己,如果我顺着这些行为去执行,那么我是在强化这股情感与行为,在强化潜意识,这会导致它后续更具备劫持我的能力,因此,我大多数时候,都会反着这股本能做。

包括我主张大家读我的这书时的发心,当我们反着做时,一定就会激发动物脑的情绪,此时就是实现编码的时机。

比如喝茶的时候,我感知到了这股强烈地想要拿起手机的冲动,我拿起手机,但是我只是看着手机屏幕,我像旁观者一样,观察着我的潜意识行为,观察它的目的,它在想要干嘛。

比如新书上线后,它对我形成强烈的干扰,特别是前面几天当我笼罩在想要让它销售得更好的欲望里面时,我就会时不时想要拿起手机去看看它的销量与排名情况。

坐着喝茶时,也有一股强烈的想要去发一条动态通知粉丝的冲动,或者赶快结果喝茶去录介绍视频或创作宣传文章。

从第四天开始,我不再执行任何这些行为,我开始观察它们,观察它们是如何全方位控制我的,如何扰乱我的正常生活节奏的,然后开始编码,消解这些行为。

详细的编码方式,包括潜意识是如何快速形成与强化的,以及如此重构潜意识,详见我最近写的与自我解剖相送的《重构潜意识》。

继续编码:反着做

反着做,是一个重要的思维,我现在在生活里面,几乎是全面在执行这个思维,它的目标非常清晰,就是逆着动物脑的自我欲望,在触发它的反击情绪后,开始编码这股情绪,直到我们在反着做的对立面里面时,不再有任何负面情绪的产生,此时,编码成功。

但是这一步是难点,因为当我们反着做时,我们就已经产生了情绪,已经笼罩在其中了。因此,我把人生的目的设置为“不是为了经历,而是为了经历背后的觉察”,是一个重要的大脑锚定点,这一步非常关键,它决定着我们能够顺利地切换到旁观者角度。

它的言外之意就是,我们去下棋,不是为了输赢本身,而是为了去观察自己

因此,反着做,不是强迫自己,更不是逆着自己的本性,刚开始反着做,我们会觉得很难受,很困难,情绪上强烈反对,但是如果方法应用对,最终当我们处在对立面的生活里面时,我们的内心也是从容与淡定的,大脑在情感层面,是发自内心的滋养的,而不是痛苦。

这个思维,跟佛陀的空与苦,跟老子的无为,实际上是同一个目标,我们不是为了无为而去无为,我们不是为了去消极或逃避,我们是为了打消动物脑欲望对我们的扰乱,是为了反编码这些固化的本能潜意识。

这才是真正的反着做的目的,它最终实现的状态跟正念,知行合一及活在当下统一。

反思反省的目标

因此,我们平时所说的反思与反省,目标也是非常清晰的,因为我们的所有人性痛苦,都是大脑的固化本能与潜意识造成的,我们反思时,就是琢磨自我的这些本性,实现重构潜意识神经元网络的目标。

它实际上,也不自觉地借助了我所提倡的“对立面思维”与事后编码的特征,借助事后的反过来琢磨,我们就可以较好的以旁观者的视角来审视自己。

这种事后的反省的缺点在于它缺乏实时性,实时感知对接情绪的特征,因此,在事后的时候,我们很难有效的编码事发时的情感,而这股情感,才是最主要的目标。

这就是实时反思与实时反省的必要性。

同时,只要提到实时,即意味着难度与不可能性,因为实时时,我们已经笼罩在情绪里面了,此时唯一能够让我们跳出来反思的,就是自我中断。

比如在下棋的时候,分心跳出来自我观察,这个状态意味着我们不能够对输赢太较真,太投入,任何较真与投入,即意味着我们已经在里面了。

因此,当我说人生的目的是为了经历后的觉察时,就是为这种实时觉察预留可能性,我们去经历,不是为了经历的结果,而是为了觉察,把觉察的地位提升起来。



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