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记忆知识方式:类比与收编【使用对比进行感知】

周日2232【使用对比进行感知】

如果单单感知今天,我很难感知什么,但是如果使用对比,素材就很多了。

今天一家人睡到了9点,妻子说:“早餐出去吃个拉肠吧”。

我不太喜欢去外面吃,但是拉肠我就同意,只有这个我可以控制咸的程度【我自己加酱油】。

平时早餐的蒸锅和碗,基本都是我负责,吃完拉肠的时候,我意识到今天终于不用洗碗了,只是代价稍微高些,相当于我出钱让人帮我洗了。

因此,更多的时候,劳动让我更安心些。

2243

周末的时候,我的混乱度会比工作日高,一天的节奏都很快,因此,我基本都是用相对更完善的本能自动化对接着一切,好在我已经编码了一些目标本能,比如多干活的信念,我发现,只要我在干活的时候,我就不会在“作恶”,在干活的时候,我就没有作恶的机会。

这种干活是广义上的,包括陪橙子玩耍或运动,或者“陪”知了,或者做家务,或者能够成功地进入觉察,除此之外,我要么就在刷手机,要么就在吃东西【水果或零食】,这些都是在消耗能量的自我的东西,对比家务或陪家人这些自他的东西。

当我能够成功觉察时,能够处于感知自他的状态时,此时大脑的信号只能在自他上,而无法在自我上,因此,只要我在感知,我就无法沉浸在自我的欲望里面

因此,反过来,不作恶,就是善;

感知,就是善

大脑时刻都在找快感。

当它的注意力有一个出路时【大脑专注的时候,是有快感的】,它就不会去寻找物欲层面的快感。

比如,我在洗菜洗碗,炒菜做饭时就是善,否则我就在享受【比如今天早餐出去吃,碗是别人洗】或者在刷手机,惦记着内心的欲望。

喝茶的两种状态

工作日的时候,我的喝茶往往是午休后的整个下午,只有我一人,没有任何干扰,直到我开始做饭,因此,工作日的喝茶,我基本能够处于感知的状态,甚至包括做饭。

核心原因在于整个过程,我基本都是一人。

周末完全不一样,橙子经常在我身边,时不时跟我互动,或者时不时要我陪他玩,加上整天下来,会发生很多事情,于是,我的内心往往是不宁静的。

比如今天午休后,即使橙子去了同学家,但是上午知了受伤后,我就在等着某团的快递员送药上门,给知了涂上药后,我就在惦记着什么时候带它出去便尿。

妻子16点下到楼下后,就开始跟她聊天,聊橙子,聊知了的伤口,聊刚刚搬过来的邻居,聊我心中惦记的话题,比如我此前做的馒头吃完了,我在建议妻子是不是再做些早餐包。

627-周一【大脑记忆知识方式:类比与收编】

昨天【周一】妻子放假在家,因此我也没能很好地对周末的素材进行较细致的整顿,如果我对一个经历过的时间段没有进行整顿,我的内心就会不安,直到我对这段经历整理出一些灵感。

整理得越深刻,它就越能指导我的生活,比如我此前花了数天琢磨《闻香识女人》这部电影,它现在似乎融入我的骨子里,存在我的大脑神经元网络上,因此,我随时都可以调动它里面的情节来理解【对比】一些事情。

大脑理解世界,记忆知识的一个特征,就是面对眼前的一切,它不是立即记住眼前的,而是把眼前的与我们大脑里面现成的,记忆深刻的那些网络进行对比的,在对比的时候,就是在构建链接的时候

此时既是在对比,在理解,也是在存储记忆。

此时,大脑不是单独为眼前的新东西【新知识】分配一个新的神经元来记忆,而是用大脑里面现有的神经元【类似的,可对比的】来收编眼前的新知识。

比如《闻香识女人》印象最深的是里面奢华的生活:“烟酒不离手,豪车豪房”,特别是查理质疑盲中校在厅级餐厅用餐时的一个汉堡,24美元【30年前的物价水平】。

再对比我自己的生活,结合我昨天思索教育的本质这个主题【观看橙子学校毕业生戏剧后思索的方向】,我意识到,对一个孩子来说,或者对一个人的内心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没有这些欲望后,内心坚定的力量。

任何时候,当我拿到一个命题或主题的时候,大脑琢磨的方向,它首先是在我们现有的神经元网络里面搜索自己亲身的经历,以此来理解,解释或解剖这个主题

当它在进行理解的过程时,是在将眼前的主题收编到现有的知识网络里面。

大脑的这个特征,全面地存在我们日常生活里面,任何时候,我们在理解眼前的人与物时,大脑第一时间启动“对比”。

各个层面的对比,特别是对比是一个人的时候,我们不自觉地首先对比对方的外在的东西,比如开什么车,住什么房,有几个孩子,做什么工作。

两个世界思维

在我的新书里面,这就是两个世界的思维:“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现实世界与知识世界”;

现在世界是本能,它与这些能量词密切相关:情绪,情感,感性;

知识世界是理性逻辑,它与能量词正好相反,是没有任何情感与情绪的,比如你在学习记忆知识的时候,特别是那些公式或数学的逻辑推演时。

我们人是活在情感情绪世界里面的,我们每天的真实生活时刻笼罩着能量,本能的自动化的控制人体的奥秘就是情绪。

但是当我们打开书本,开始学习或阅读文章时,我们立即进入一个纯粹的,无能量世界,我们在学校里面学习知识以及老师教授我们的所有东西,几乎全部都是围绕如何开发我们的前额叶的理性逻辑而展开的。

对比产生真实的情感与能量

人性是被对比出来的,情绪,情感与能量都是对比后的结果。

我一直都会陪橙子打打羽毛球,这些都是在广场等户外场地“随便”打打,有时候我也会跟其他家长打,在这种场合,我觉得我的羽毛球水平还可以。

前不久去参加一期羽毛球双打活动,尽管也是半娱乐性的,但是在5个人里面,我是垫底的,当时的感觉很糟糕,很低落,looser的那种感觉完全笼罩着我。

尽管背后的事实是,另外4个人是定期打羽毛球比赛的,我还是不自觉就产生失落情绪。

大脑的比较是眼前的,自动化的,毫无理性的,只要它在一个群体里面,它就不自觉地各个维度比较。

当我们在跟一个人交往的时候,如果某方面被比下去了,情绪会不自觉产生,此时大脑会自动找一些可以比得过对方的,以此来获得某种心理平衡。

因此,如果我们在某方面输了,我们就会规避这个领域或项目,回避或逃避,把注意力从这个“looser项目”转移开【因为它让我们伤心】,大脑的注意力会不自觉放在我们能够“赢”的项目或领域上,因为这些项目让我们觉得“有信心”,得意,自豪,或觉得利害。

输赢背后的信心

输的感觉会让我们失去信心,特别是会做得更差。

越想要赢,就会越怕输;

比如我在该场羽毛球娱乐赛中,我越打越不敢打,越紧张,越不敢上场,觉得丢脸,觉得拖队友的后腿。

当我们在心理上觉得不行的时候,就真的不行了。

越紧张,越发挥不好,结果更没信心,looer的【输了】感觉强烈地笼罩着我,使得我开始想要逃避【输了的时候,我们特别有一股想要找个洞钻进去的感觉】。

但是这种不自觉地“输”的感觉,不自觉地自认为输了的认知,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它是被眼前的小群体定义着【被所见定义着】,而背后的事实是,我几乎还没有真正正式的打过一场羽毛球比赛,我甚至连比赛规则还不懂,而眼前的这些队友却是每周打1-2场。

包括我去年参加橙子学校的家长篮球赛事,我当时的情绪也相当低落,我感觉自己也完全被比下去了,失败者的感觉【在家人,有全校面前丢脸】让我连续数天坐立不安与失落,甚至失眠。

曾经有个研究大概意思是,入选某个知名足球俱乐部的孩子,年纪相差不超过一岁,但是十几年后,表现优越的大体是那些较早出生的【年纪偏大的】,有时候,相差半年似乎看不出能力上有很大的差别,但是在早期孩子阶段,这些差距还是能够一眼看出。

如此一来,只要稍微有点优势的孩子,他将获得更多的关注,而这些额外的关注,将使得他获得更多机会,更具备心理优势,更有信心,而仅仅只是因为年纪小一点点而能力稍微差一点点的孩子,却被认为“差的”,将因此在心理上觉得是“失败者”而失去信心。

信心对一个人,特别是在一个群体里面,是决定性的。

  • 有信心,我们就敢去做,敢去尝试与表现;
  • 没信心,我们就会缩在角落里面,觉得自己不行,不敢去尝试;

结果,仅仅只是信心上的不同,人就会呈现出不同的能力,而这一切与一个人的实力无关,仅仅只是最开始的信心的影响。

特别是输的感觉,它对大脑的扰乱程度是致命的,它将使得一个人紧张不安,恐惧,焦虑,充满压力,这将使得他表现更差,如此一来,就会跟“有信心的人”拉开差距,越拉越大。

有信心,更敢做;没有信心,更不敢做;

于是,最开始一点点的差距,就因为这个现实而被拉开。

这就是命运,差等生与优先生,本质上也是被这样拉开的,而不是真正能力上的差距。

养育背后的真正天道

这也是为什么,在孩子的养育中,打骂批评指责等暴力手段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是决定性的,打骂会造成孩子的心理阴影,以后只要出现同类情景,都会激发他的恐惧与紧张感,使得他思维混乱,无法正常思考。

橙子今年8岁,他应该是在4岁左右就跟我在客厅玩羽毛球,当他在家里实在无聊的时候,我们就会打一打羽毛球,培橙子【一个新手,特别还是心理很敏感的儿童】打多了,我意识到培养孩子做事的关键不是教,而是“肯定”。

任何一个新手,刚开始打的时候,需要的不是技术技巧,而是信心。

但是任何一个新手,刚开始一定打不好。

我陪任何新手打时,我一定“追求”把球打得不快不慢,不高不低,不左不右,刚刚好就在你的正手位,挥下拍就行了,如果对方打中了,我会大加赞赏。

打不中,没关系,继续,只要每次打中,就加以肯定,不指责不批评不否定不嫌弃,这是最基本的原则。

橙子现在羽毛球打得还可以,而且还特别“敢下手,敢打”,他甚至还用双手握拍打,当时我没有“说教”,而是表扬他让我大开眼界,因为我这辈子还没有想到可以双手握拍打【双手握拍会形成自我限制,理性的大人一定不会这样做】,“理性的大人”甚至还会限制孩子这样做,说:“这样打是错的”。

有一次,我跟打网球【玩】,打着打着,他竟然把网球换成了“毽子”,我没想到这也能玩,我肯定他的“创新”,而不是批评他乱来或异想天开。

这就是养育背后的真正天道,任何时候都不批评,因为它背后是一股强大的破坏性力量,会导致一个孩子失去信心,长大后中规中矩,这不敢那不敢,怕这怕那,碰到一点事就紧张或恐惧。

我以前有一些同学身体协调性与运动能力都极差,我跟橙子到广场玩的时候,也碰到大量这类孩子,有一次,我鼓励一位女同学跟我们一起打羽毛球,她说不想打,不会。

实际上,她想打,想参与进来,但是不敢,因为不会打,怕被笑,对方拿起拍后,动作相当僵硬,橙子发过去球她打不到时,紧张地表情使得它的脸都有些扭曲了,我可以清晰地感知到,她曾经被深深地伤害过【就是在打的时候,被嘲笑或取笑,让她觉得很丢脸,从此不敢再碰羽毛球,从此就真的觉得自己不是羽毛球的料】。

一个孩子或一个人,他的行为或动作越来越僵化或者不灵活,甚至可以断定是因为他的生活里面充满了太多的评判或否定,而不是肯定与表扬,特别是二娃的家庭,父母最容易拿弟弟跟哥哥比,而弟弟往往就是那个输的人。

因此,所有的弟弟,往往更在乎输赢,更怕输,更对输敏感,更容易受伤害。

有些孩子有些人,说话时语无伦次,含糊不清,眼睛也不敢直视对方,这跟我们当众讲话时紧张到头脑空白,忘得一干二净的大脑原理是一致,这往往也是过度打压,批评否定教育的结果。

说不好,做不好,就会被骂或被打,这种担忧情绪的影响是致命的。

这就是人性里面最底层的东西。

人生要选对“池子”

读书的时候,比如在村里面读小学时,我们可能是“前三”,此时会得到老师的关注,这种现实,关注与肯定,会形成一种正向作用,驱使我们前进。

因此,我们越早期的读书,往往都具备良好的优越感,仅仅只是因为我们在一个“小池塘”里面,容易出众。

当我们上到初中,去到镇里面时,池子变大了,优秀的人多了,竞争变大了,我们开始变得“平庸了”。

我读初中的时候有重点班与普通班,我当时分到普通班,开始觉得要好好读书,稍微努力后,我在这个“普通班”里面名列前茅,这种得到老师关注的优越感,与同学羡慕眼光的心理,使得我信心大增,越发努力。

高考不理想后,我复读了一年,复读的那一年,我是最快乐的,因为我突然间“变得优秀了”,这种优势不是因为我能力上变厉害了,而是我处于2个不同的群体。

  • 第一年的时候,我淹没在一个尖子班里面。
  • 第二年的时候,因为很多题目做过,因此,很多阶段测试时,我都“名列前茅”,还得到老师的当众表扬,这是此前从来没有过的事情。

第一年的时候,我是一个平凡甚至失败的人,第二年的时候,我竟然也能出出风头,而背后的事实仅仅只是我处于2个不同的群体。

得到信心后,我更是全力以赴。

这就是人性与大脑。

因此,人生往往不是努力的结果,而是选择的结果。

为什么要谦虚:炫耀伤害了对方,也给自己埋下定时炸弹

“争”是第一人性,因此,老子在《道德经》里面对争以及背后的天道进行了大量的解剖,相关语句有:

  • “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争,之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 “不尚贤,使民不争”;
  • “江海之所以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是以圣人处后,处下,是以对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 “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 “不自炫,不自恃,不自夸,不自是”;

人是最怕输的,输会让我们相当恐慌,因为输在丛林时代意味着被打压,甚至被消灭,这就是输这股情感在人性里面的地位,它存在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让我们去追求“不输”,去追求变得强大。

我们越输,就会越恐慌,此时这股追求强大的力量就会越大,它就好比有一只猛兽在背后追时,我们一定拼尽全力逃命,此时力量最大。

如果是用来打架或者是用来逃命,无疑这是一股必不可少的力量。

但是我们现在不是动物,不在丛林时代,我们已经在需要分工合作的丛林时代,表面上我们是在跟对方竞争,实际上,我们都是在合作,因此,争的本性,特别是背后那股怕输的恐惧,在现在反而更多的展现它破坏性力量的作用。

这就是安全感在人性里面的地位,所谓的内心弱小,就是觉得处处都不安全,处处都有可能被打骂与否定,或不被接纳。

我们的教育处处都在强调要赢,不能输,我们今天大部分人终生奋斗的目标,就是要追求赢,追求变得重要,追求获得某些人的认可。

我们甚至会跟孩子说,你如果输了,你将来就会没饭吃,你会无法立足,混不下去,会被淘汰。

我过去几十年之所以如此拼命努力,就是因为我怕被淘汰。

因此,一个极为拼命努力的人背后的人性真相,是因为他怕输,他想要变得强大,想要追求出人头地。

一个人有多怕输,他的动力就会有多强大,这似乎没什么问题。

但这恰恰是问题所在。

这种人生追求的言外之意是,人生是用来比较的,我们觉得人生的意义是超过某些人,是获得某此长辈的认可,因此,我们不断地追求比某些人变得多更强大,更富有,更有地位,或更重要。

 



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