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李焕英》背后的教养天道

当今每个人都有一股普遍的心理现象,那就是觉得活着没意思,觉得活着很累,人生没有意义,为什么?

看到《你好,李焕英》热播,于是我就有了一股好奇心,因为但凡热播的电影,几乎都有一些底层的深刻的东西,于是小务虚也去看了,然后我就一直在思索,这部片到底在讲什么?它的价值到底在哪里?

初步思索的时候,我似乎觉得这部片价值一般,但是我在再三思索的时候,我回过头去看影评,然后再重新快速地过一遍电影,我才发现,这部片有一个主题非常重要,表面上,它似乎讲的是亲情与母爱,但这只是其中的一个点,小务虚觉得它有一个更重要的主题,值得我们来细细品味与探讨,因为这个主题过多的主导着很多人的生活,甚至使得很多人认为它就是人生的意义,结果导致无限的痛苦。

总之,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我们可以把这部片定义为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它或许能给我们提供一些灵感与答案,小务虚试图解剖一下,分享给大家。

小务虚先来讲另外一个故事,是一位高一学生给我发来的一些关于人生意义的疑问。

一个高一学生对人生的迷茫

如下是她的内容:

“小务虚叔叔你好!请不要介意我冒昧的打扰,我有一些非常困惑的地方,希望你能指点一二。我是一个十五岁学生,在去年的这个时候,也就是疫情期间,学校停课、开展网课,作为一个在那之前一直被本能控制住的人(或者说那个时候的我我根本没有感受到自己被本能控制着)。”

我在初二的时候非常努力,从年级一百多名考到年级11名,初三上稳定在年级前十名。疫情期间,是初三的下学期,也就是说这个时候我想再激发一下自己的潜能,突破640,能够有绝对实力考到全市最好的高中(成都)。可这个时候 ,初二时那种热情和突破带给我的热情和动力已经变成了一种习惯融入到我的学习生活中去,为了让时间最高效地利用,我努力寻找自己人生的意义以及学习的意义。我发现初二时努力的原因已经不再能够给我较大的刺激或者说我已经不再能够找到从中得到动力的“入口”。”

“人生的意义、活着的意义、学习的意义,成了那段时间,我思考的主要话题。”

“我当时也一直不懂,甚至天天想这些问题,对自我也开始产生怀疑,因为我总是会质疑之前的想法又是否正确。我是一个非常固执的人,我想不清楚我就会一直去想,导致这最终影响了我的生活,我找不到存在的意义,我对一切产生质疑,也不再有动力学习。我不明白我是不是有点抑郁了,最后到中考也只能以615分草草结尾。”

小务虚:迷茫与迷失是当下社会普遍问题

这位成都的孩子给我发来相当长的关于人生方向的思索的文字,我很理解他的心情,因为她的这些思索,放在小务虚自己的人生的话,似乎我可以拉长到过去20年的人生经历里面,在关于“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这条路上,我也经历相当长的迷茫与迷失期,甚至因为持有错误的人生观念,导致我不断在现实里面碰壁与轮回,这给我的早期人生造成了大量的痛苦与人生挫折,看到了《你好,李焕英》这部电影,小务虚似乎更明白为什么迷茫与迷失会如此的普遍了。

我甚至可以确定地说,迷茫与迷失,正是这个时代的普遍现象,特别是年轻一代,这是一个价值观混乱,让人迷失的时代,而这部电影似乎就是在帮人们厘清“对人生来说,到底什么才是最重要的”这一人生探求。

那么,是什么造成了这些混乱?我们又如何在这种现状中找到自己真正的人生意义?

“比较”文化

有另外一位小务虚课程的用户A在打卡时,发了如下这段话:

“临近春节的焦虑和不安。 随着过年时间的倒计时,公司很多小伙伴陆陆续续踏上了回老家的征程-落叶归根,而我内心却极度空虚和迷茫,内心抵制回家的情绪,这个家带给我是无尽的烦恼和痛苦,远比我得到的快乐要多。 亲朋好友的攀比,谁赚了多少钱,开了什么车,在哪里买了房,怎么还没女朋友等等一系列避不开的话题全都会出来。鄙视,嘲讽和白眼,没有昔日过年的团聚只有勾心斗角的利益喧嚣和嫉妒。我们生活水平是提高了,但我们精神却越来越萎靡和倒退,活着就是一种痛苦。”

这是这位用户A在接近春节准备回家时,发出的肺腑之言,他的这段话很简短,却道出了一个真理,一个让很多人无奈,痛苦但又必须面对的人生难题,那就是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我们的一生都主要的生活在这样一种不自觉的相互“比较”的文化里面。

关于比较的底层力量与规定性,小务虚在《第一性原理的思维模型》中曾经在多篇章节全面解剖,因此,“比较”,“类比”,“争”似乎就成为人性里面一个最主要的特征,甚至成为人的主宰的主要因素。

看《你好,李焕英》时,相信每一位观众都可以从电影的大量情节中看到这种世俗的“比较”的文化缩影,以及这些不自觉的“争”与对比本能给我们造成大量的心理失衡与人生痛苦。

或许不是每一位观众都可以非常清晰地把它识别出来,但是小务虚相信每一个人都对这种“攀比”的世俗文化有深刻的感受,甚至深受其害,对之产生深深的恐惧感与害怕感,正如前文的这位用户A的感受。

在电影中,我们可以全面看到这些真实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比较与争”。

比如影片开头,王琴炫富,还炫耀女儿从名校毕业,到好莱坞拍电影,月工资8万。

即使是李焕英,她之所以为女儿举办这一场考上一本的酒席,某种程度上也是在炫耀,或者说,她是被“炫耀文化”劫持下的不得不去比较的人,因为整个世俗在各个层面都在比较,女儿上学成绩不好,老师就找家长“训话”。

比较文化下的自卑与不自信

酒席上王琴与李焕英之间充满“火药味”的对话可以说是贯穿影片的一个“争斗”的缩影,这种对比的结果一定会导致一个内心受伤的李焕英,人的动物脑的本能是一定会不自觉的比较的,因此,这种不自觉的比较,成为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普遍的恐惧。

特别是被“比下去”,被伤害的一方,晓玲就是这样一个人,她在“比较”的世界中,完全是那个被比下去的失败的人,她心灵上的自卑与不自信,正是比较的产物。她在为母亲改写命运时,本质上也是对自己的人生的不满意。

比如她在给李焕英算命时,说她未来的女儿眼睛大,瓜子脸,上那个什么UC大学,还月薪8万,可见她对自己真实的人生是多么的不自信,她完全被外在的世俗控制着,她所描述的这些东西,正是她缺乏并且所期待的,她以为有了这些东西,她就出息了,她的人生就会幸福,她的妈妈就会高兴,她就可以让她的母亲“长脸”了。

她还因此把这些投射到“攀附”权贵上,认为人生的幸福以及她所要的东西来自于权贵,比如让她母亲与厂长的儿子结婚,甚至是张江与玉梅在谈论促成李焕英与沈光林相亲时,也投去肯定与羡慕的眼光。

这就是世俗对每一个人的产生的强大的束缚力与冲击,因为几乎我们身边的每个人,都在不断的强调这些“争”的世俗文化,而在里面的人,则不得不去“比较”,不管是最终赢的,还是输的

,全部都生活在这股比较的恐惧之下。

道理很简单,任何想要的念头,都要产生与之对立的去甲肾上腺互的恐惧,越想要,越害怕与恐惧。

比如这一次你考第一,下一次你就会怕掉下来。当你在自豪地向A炫耀1万月收入时,转眼间就被B的2万月收入比下去而觉得痛苦万分,一旦我们被植入这种比较的人生观,我们就时刻处在恐惧之中,只要你产生了想要赢的念头,怕输的念头也立即产生。

比较文化的危害性

比较文化,全面地存在我们的生活里面,并且时时刻刻严重地影响着我们,控制与遮蔽着我们,文章开头的成都学生与小务虚课程用户A所体现出来的迷茫与痛苦,正是比较文化下的受害者,正是这种比较文化混淆了我们的价值观,使得我们以为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就是取得这些外在的世俗所认为的“成功”,比如取得好名次,考上好大学,获得比别人高的月工资,甚至还更肤浅的把人的价值投射到外观与外表或者拥有的物品上,比如房子或者名车,比如晓玲对自己身材与脸型的不自信等。

小务虚就曾经在这种比较文化的驱动下,不断的挣扎着,我在年轻的时候,是深受这种比较文化的戕害,我甚至可以说,这种文化造成了我过去20年的人生混乱与迷茫期。

追求更高更快更强是人的天然天性,我们社会共同体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正是这个本性驱动下的结果,但是这个本性却被演化成人类内部之间的“比较”与竞争。

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曾经对这个本性有过精妙的论述,他说,追求获得同类的认可,接纳与尊敬是一种健康的动机,但是追求要比同类更高更快更强,却是一种毁灭性的力量。

因此,爱因斯坦强调说,一定要小心,不要向年轻人灌输这种“比较”思维。

出自爱因斯坦《论教育》

它的毁灭性在于,一旦一个人把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投射到拥有某个世俗的结果时,那么这个人的所有生活,学习与工作就会变成去为这个结果而努力,比如:

学习时追求成绩,排名与名校,结果我们的注意力都在为了比较而比较上,完全忽略了知识本身,我们就会把时间与精力放在与考试有关的刷题上,去追求那个被我们的父母与社会不断强化的名次,我们甚至憧憬着得到这个父母想要的名次就会幸福与解脱,所有的学习动力就变成了是为了功名,这种把人生的价值挂钩到结果与比较,会产生如下这些危害:

很多人会因此而认为,人生的价值就是获得这些外在的东西,因此他拼命努力去“获得”,他以为实现了他的目的,人生意义就实现的,人生就幸福与快乐了。

小务虚在《新奇法则》这篇文章中强调说,一切都必须根据大脑的原理来规划,大脑永远在追求新奇,这是多巴胺驱动下的必然,当我们把念头投射在拥有某样东西上时,我们所要的那个快乐感觉就会永远得不到,不管你最终得到多少东西,一旦你得到了,大脑就会继续驱动我们去升级;

如果大脑无法升级,我们就会痛苦,会迷失与混乱,正如前文那位学生所面临的困境一样,原本一百名之外,还可以拼命努力,但是得到想要的名次后,却发现原来名次不过就是如此,完全不是当初自己想象的那样重要,也完全没有找到所要的人生意义与幸福感,才发现把“比较”设定为人生意义的体现时,一旦实现了,大脑就会继续追逐下一个更高级的比较对象,大脑才能保持同样的快感,如此不断的升级与轮回。

这是一种可怕的,可以无限升级下去的比较游戏,任何比赛,总会有输赢的时候,当我们把人生理解为输赢时,我们就是在拿自己的身心开玩笑,时刻担忧着结果,人生的喜乐也因此完全被结果左右与牵扯着,人完全沦为比较的工具,人失去了本身的价值,反而是外在的房车才能体现价值,这完全就是一种病态的人生观,但是它却是我们现实生活里面最普遍存在的世俗,因此,每个人都被它严重的控制与扰乱着。

这就是为什么,前文中的高一学生在初三之后会产生人生迷茫与动摇的原因,很多深受其害的人,会因此觉得活着没有意思,人生没有意义,因为所有人都在“比较”,但是自己又不是比较的料,正如电影主角晓玲与用户A一样,他们完全是比较中的劣势一方,并且因此在自我的心理上觉得不如别人,觉得没出息,觉得自卑,并且因此产生郁抑症。

这就是人性里面这股毁灭性力量的可怕之处,正是它造成今天很多年轻人迷失方向,觉得人生完全没有意义的根本原因。

结果导向的比较文化屏蔽智慧

比较文化还产生另外一个严重危害,那就是它使得我们的注意力都被比较的东西吸引住了:

  • 比如学习为了名次名校时,我们的注意力与精力就会被刷题与考试劫持;
  • 工作与事业为了金钱时,我们就会被与金钱有关的东西吸引住;

结果,我们就无法纯粹的学习知识,无法纯粹的专注在工作本身,这种极为功利性的结果导向性的驱动力,是一种被动式的恐惧驱动力量,“结果”像一股力量,社会比较什么,我们就会被推着去做什么,结果我们就会害怕与迷失,不断地“被推动着”做加法,追求名次,追求名校,追求名车,好房,追求比他人更高是快更强。

因此,恐惧力量驱动下的不断加法的做法就起着屏蔽人类调动智慧的作用!

小务虚在《主动思索》这篇文章中指出,恐惧驱动力正是我们调动最高智慧的第一股阻力,人在这股力量的驱动下,不仅会迷失,觉得人生没意义,还会因此“变笨”,因为这恐惧驱动力越大,我们就越焦虑,结果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我们越无法纯粹的专注在学习与工作里面。

我说,最高的境界就像老子圣人的“无为”境界,他学习与工作都不是为了任何“利己”结果,他像水一样,“利万物而不争”,只追求打磨一个极致的产品或服务而完全不在乎结果是否比别人“厉害”

对圣人来说,他的人生价值不在于在任何层面比别人厉害,而在于产品本身,产品就是他的人生,他这一辈子就是终身如一日的打磨那个使命之下的极致产品,正如打磨他的人生一样,去为社会奉献他的一份力量,这就是区别于被动驱动下的主动人生追求。

因此,在小务虚看来,《你好,李焕英》最值得我们反思的点就是普遍存在于我们社会中的“比较文化”,正是它给我们造成大量的人生迷茫与痛苦,而最终能否从里面走出来,去实现这种主动的人生追求,是一个人开始醒悟的标志,小务虚的整个课程体系,特别是《第一性原理的思维模型》就是从最底层的原理全面解剖这些人性的。

这股力量之所以如此强大,具有毁灭性与遮蔽性,并且我们还不自觉的在里面,被它全面主宰与控制着,核心在于它是底层法则的化身,而要最终实现对它的反遮蔽,真正看透一切,你必须全面读懂小务虚的整个体系,特别是这股力量在大脑层面的体现。

本文关于大脑层面的相关原理没有展开,请自行查阅,如多巴胺与去甲肾上腺素,特别是为什么“比较文化”是一股强大的控制力量,它的地位以及它的强大性,基础性及稳定性,在于它作用于我们的动物脑,因此你要彻底读懂这些东西,摆脱被它控制,你必须读懂动物脑与前额叶,甚至是小务虚的整个体系。

 



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