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来让我们修炼本性 | 贴纸,环卫工,教育与戏剧

0624-0857【故事一:贴纸事件】

给橙子网购个书架,送了三张贴纸,橙子喜欢得不得了,一回来就贴到书架上了。

但是书架质量很差,决定退货。

橙子对贴纸依依不舍,我瞬间的本能是:“那你留下吧,这种赠品反正没多少钱,不退也没问题”。

我话刚出口,妻子说:“不行,要退”。

妻子说完,我立即意识到这是“原则与正直”的问题,不能贪小便宜,因为小便宜而出卖灵魂。

这件事我开始反思如下这两点:

  1. 教育孩子要以身作则,即使是一件小得不能再小的事。
  2. 教育孩子是自我修炼的时机,否则本性一定会带坏孩子。

这两点都是难的,所有的教育都必须以身作则,而不是通过话语,或喋喋不休。你是什么样的人,你的孩子就会拥有什么样的品格,父母的高度,决定着孩子的一生。

因此,教育孩子是父母的终身命题,它的本质不是教,而是自我修炼,是我们看清自我本质的过程

是我们修正本能与本性的过程,孩子就是来磨练父母的本性的,他让我们可以更快看清一些东西。

我可以这样子下定论,学校的教育是其次的,父母为孩子营造出来的环境,包括但不限于家庭环境,社区环境,学校与社会环境,对孩子的一生是决定性的。

故事二:环卫工事件

近一年来,橙子赚取零花钱的方式之一是通过卖纸皮,即我们网购收快递的箱子,因此,他拆快递最开心的原因,就是收集这些箱子。

但是最近家里的东西越来越多,纸皮放在置物房也很凌乱,于是我跟橙子商量:“我们不要收集纸皮了,把它送给环卫工阿姨T吧,然后爸爸每个月给你10元零花钱,就当卖纸皮的钱”。

他一开始不愿意,我说每个月卖纸皮的钱差不多也是10元,T经常帮我们,上次还分享了黄皮给我们,而且家里也没地方放了。

橙子同意了。

现在每次拆完快递后的纸皮,橙子都会惦记着拿去垃圾站给T,分享给T让他觉得快乐。

有时候过去的时,T不在,纸皮就放在旁边,回来的时候,纸皮不见了。

橙子就说被人拿了【村里的人,基本都会收集纸皮卖】。

今天我把纸皮和部分垃圾放在门口,一个小时后,纸皮不见了,但垃圾还在,我原本是想,如果T看到,她会一起收走,现在很明显,是其他人拿走了纸皮。

我们的原意是:“纸皮是我们感恩T的一种方式”,而现在其他人拿了,我内心有些疙瘩。

后来我又转念:“拿走纸皮的人,是需要之人,给需要之人,又有何妨”。

然后我又一直在想:“即使收集一大堆纸皮,不过也就十几元”。但是有些人就是在关注这种小便宜。

  • 我们收集纸皮,是为了培养橙子自己赚取零花钱的习惯【金钱观与管理的树立】。
  • 我建议送纸皮给T,是为了培养橙子感恩与善良之心。
  • 我包容拿走原本打算给T纸皮的人,是因为我知道,这个人需要,他需要靠这个获得一点收入,去让生活更美好,因此我随喜。

23号【故事三】戏剧与背后的现实【前途】

去看了橙子学校8年级孩子们的戏剧表演,观后感觉说不上来。随后其指导老师提到背后的一些故事,说整个过程都是孩子们自导自编的,包括剧本也是自创的,以及编剧排练过程中的种种摩擦与故事。

我对橙子学校的项目永远有这样一个期待,即所有的项目都是A事,而我期待的是B事

不管孩子做什么,事情本身对还是错,好还是坏,无所谓,我们要孩子学习到的,锻炼到的,是背后的B,这就是AB思维。

因此,戏剧本身如何,我不关心,我关心的是,孩子们通过这部戏剧得到了什么,成长了什么。

华德福的8年级相当于初中毕业,戏剧是其中一个必演项目,全班20个人,共同演一部戏剧。

在最后的分享环节,有个孩子说其实编排的时间很有限,大家都在“各奔前途”,而演剧似乎就成了一件可无可有,不值得关注的事。

因为演一部剧,似乎也得不到什么。

这就是我要谈的第一点,也是养育孩子中的第一点:“为什么我们的学习,一定要得到点什么?

比如有的孩子就在为中考准备,这件事情的目标非常清晰:“参加各种补习,为考试而准备”。

目标是好成绩,好高中,为以后的好大学,好工作铺垫。

可能还有些孩子在关注考级,不管是乐器,还是语言证书。

还有毕业项目,正如我以前大学毕业时的毕业论文,我必须通过毕业论文才能拿到学分,得到最后的学位。

关于孩子们提到的各奔前途的项目,我不甚了解,我对8年级的毕业班级的现状了解有限,但是我闭着眼也能猜出来,这群孩子面临着“择前途”的现实压力。

我们不为现实努力,我们还能为什么而努力?

这是一条比较难于选择的人生路,因为,他要么选择进入传统教育之路,去参加中考,读传统高中,然后准备考大学。

要么继续读华德福的高中,但是读完高中后的出路依旧是麻烦点,因为他还得面临如何考大学的困扰。

或者直接就业,或者出国…..

这就是现实,为什么我们要得到点什么的现实,我们都必须为未来的出路打算。

有现成的路可走的,无数人走过的,看起来比较顺畅的,就是高考,拿名校文凭,找好工作,过上理想的日子……

这条路中规中矩, 风险低,基本可以确定未来的人生差不到哪里去。

这是一条大家最容易选择的“妥当”之路,几乎99%正常人都会选择这条路,理所当然之路。

因此,这群从来不参加考试,不关注排名的孩子,也得进入教育系统的竞争体系了,不管他们愿意还是不愿意。

对于这种选择,我也觉得合理,无可厚非。

我的理解是,14岁的孩子,他已经具备一定承受压力的能力了,他的前额叶已经开始成熟到可以承担责任了【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如果是他自己决定要去参加高考的,是值得去试一试的,而不是来自于父母强迫的:“你一定得高考”。

这也是我对现在还只是一年级的橙子的期待,在他到达14岁之前的这段时间里,我认为更重要的,不是去学习知识,不是去考试,也不是去得到更多的技能,而是一种敢于去选择,敢于面对,敢于承担责任的力量。

这是一种品质。

这种品质具有如下这些特征:

这是一种敢于直视对方眼睛的勇气,它来自于我们内心的“不怕”,不怕被说做不好,不怕被否定,因为他知道对方是爱我的,是可以接纳我的,不管我做得好还是不好,不管我做得怎样。【因此,反过来,不管孩子做得怎样,我们都不该批评指责孩子,在他的心理造成恐慌与阴影】。

敢说,敢做,敢打,敢说不,敢跟随内心。

我带橙子出去广场运动,我会带几个项目的器材,虽然我内心也希望他学学网球或乒乓球,但是他具有完全的选择权,我只能建议。

打羽毛球时,他甚至会用双手打,我这辈子从来没想到羽毛球还可以这样打,我肯定他让我大开眼界,而不是抱怨他乱打。

吃饭时,橙子经常不吃菜,我会不自觉给他夹菜,我尽量给他“讲故事”,而不是用我的强权,比如我会说:“你肚子里的小精灵需要各种各样的食物哦”。

孩子的“敢”,来自于日常生活中,他的种种行为没有被处于主导地位的父母过度的否定,指责或打压,相反,而是得到更多的肯定,即使有时候是错误的行为【天花乱坠的行为】,我也鼓励他去尝试。

其次,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给到孩子足够的尊重与地位,平等观是中国式家长最难跨越的一关。

敢挑战,敢去做,有信心做好:

这是一种力量【我们为什么做这件事?】

我关注橙子学校毕业生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我要看一下,当橙子这么大的时候,他该是怎样的状态。

这种思考,是为了指导现在的我,可以为橙子创造有利于达成这个状态的环境。

特别是,在能量定律规定下的人性,我坚信它也只有一个法则,因为它也只需要一个点,只需要做好这个点,其他所有相关的,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那么这个点,就涉及必须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做这件事?”,套入我们前文的三个故事:

  • “为什么一个贴纸,我也必须寄回去,我的就是我的,不是我的,一分也不拿,为什么?”;
  • “为什么我们要把纸皮给T,为什么我要让橙子更多的去感受,所有自他,跟我们都是利益共同体,而不是对立的敌人?”;
  • “假如我是毕业生,我们一定会这样问:为什么我要去演一部“毫无实际作用”的戏剧,特别是我的时间都排得满满的情况下?”;
  • “为什么我会去参加补习班,为什么要去中考,高考,为什么大学,上了大学就一定有好未来吗?”;

所有这些看似毫不相关的问题,看似完全相反的东西,它最终都指向同一个东西,这就是大脑的快感。

所有的问题,一旦答案是可以获得大脑想要的结果【预期】,大脑就会选择去做,反之它就抗拒。

这就是人性里面的趋利避害的本性。

用一个人性词,可以全部概括这些问题背后的根源目的,那就是我们都在追求“名利”。

好成绩,好初高中,好大学,好工作,好收入,幸福生活【想要的物质条件与地位】,这几乎是所有正常人的前后逻辑的“常识”。

大脑在期待这些东西的时候,是快感激素驱动着的,它觉得得到这些想要的,就会快乐。

同时,它也会担心得不到,它会害怕与恐惧。

这就是多巴胺与去甲肾上腺素共同驱动的快乐与痛苦。

这两个东西使得大脑一方面带着快感预期去追求,别一方向则是害怕得不到的恐惧在驱动。

这就是以动物脑为表征的【自我】脑。

与之对应的,就是以前额叶为表征的【自他】脑。

自我脑与自他脑【动物脑与前额叶】

这两个脑几乎是处处对立的,我把它们定义成:自我+自他 = 100%;

  1. 自我脑的典型特征就是获得自我层面的想要时就会有快感,得不到就会有恐惧;
  2. 反过来,自他脑则是达成自他层面的行为时会有快感,此时不会有恐惧。

贴纸事件:就是典型的自我利益与自他利益冲突例子,我的自我本性瞬间是自私的,大脑的瞬间本能一定是走自我路径的,因为这些更快更省能,妻子的提醒激活了我的自他能量因果循环信念,我瞬间知道我刚刚被本性主导了。

这就是为什么我说养育是一个修正本性的过程,它实际上就是控制大脑激化不同神经元路径的过程。

环卫工事件:是从自我到自他的过程,对橙子的大脑来说,他最开始只知道,这些纸皮是我的零花钱,零花钱可以买到想要的东西,这是自我的快感;

当我初步提议时,他的大脑立即激化【想要害怕得不到的攻击】,不同意,但是我开始引导他的大脑从自我到自他,我开始描述事实:“T经常帮助我们,我们也应该帮助他”,这是回馈自他的力量。

戏剧事件:自我与自他对冲的过程,孩子们内心自我矛盾探索的过程:“我应该把时间花在学习补习这类自我欲望的项目上,还是戏剧这类自他项目上?”。

自我+自他 = 100%

任何时候,当一个项目没有了自我发心时,它就是自他的;

任何一个项目,自我与自他都同时存在,而且比例是波动的,不变的,大脑活化什么样的神经元,就会激化不同的脑区,产生不同的激素,导致不一样的情感。

因此,自我与自他不是固定不变的,即使在同一件事,不同时期,也是波动与变化的,它随着大脑活化不同的神经元路径而变化。

因此,人的本性也是波动的。

正如前文当我在跟橙子描述环卫工T的一些事实时,实际上就是在改造他的大脑对这类人的自他认识,在让他看到事实后,橙子对T的善意提升,此时自他比例提升。

这就是觉察的力量,当我们感知到自他对我们的恩惠越多时,我们对某个他就具有更多的感恩之情,这个感知所得到的能量,就可以驱动我们去帮助自他,比如橙子克服孩子层面的惰性,坚定的执行他每周2次的洗碗。

比如我现在坚定的洗着家里所有的碗,积极主动地做着力所能及的家务,这些背后都是坚定的信念,因为我在感恩回馈我从家人得到的恩惠。

我还用这股力量来驱动我在写文章创作的时候,更多的是活化大脑感恩用户层面的自他路径,而不是首先想着自我的欲望【名利】。

自他是力量,自我是恐惧

为自我是人之常情,因此,它也是我们大脑活化神经元信号的默认状态,如果我们任何本性发挥,这个比例高达99%或以上,因此,大脑首先是自我的。

这种比例如此之高还在于它是通过“想要就是害怕得不到的恐惧感”加以巩固的,这也是自我本性最大的麻烦点,任何时候,当我们在为自我而活着的时候,我们的大脑充满了大量的恐惧。

这就是自我名利【欲望】最大的问题,我们表面上在期待快感,实际上我们的内心充满了大量的恐惧与担忧,我们的压力,失眠与所有人生的痛苦,都是这些自我欲望造成的。

自我欲望造成的恐惧对大脑的干扰与遮蔽是严重的,它首先扰乱了前额叶的理性逻辑能力,导致它无法清晰地运转,导致人失去理。

比如只要我在为欲望创作时,背后的焦虑感与担忧,就一定会影响我思维的深度。

反过来,当我在为自他时,我的注意力完全在文字不,而不是自我的结果上,此刻我就充满力量想要琢磨出最深刻的东西,以回馈我所得到的一切。

我的所有文章,几乎都是关于这两者的解剖,只是当它们呈现在人性层面时,表达为不同的形态或例子,特别是进入到生活里面的时候,更是千变万化,《实时觉察》就是对接真实生活的不同呈现的,力争把不同表象背后的天道给解剖出来。

大脑记忆知识方式:类比与收编

如果我对一个经历过的时间段没有进行整顿,我的内心就会不安,直到我对这段经历整理出一些灵感。

整理得越深刻,它就越能指导我的生活,比如我此前花了数天琢磨《闻香识女人》这部电影,它现在似乎融入我的骨子里,存在我的大脑神经元网络上,因此,我随时都可以调动它里面的情节来理解【对比】一些事情。

大脑理解世界,记忆知识的一个特征,就是面对眼前的一切,它不是立即记住眼前的,而是把眼前的与我们大脑里面现成的,记忆深刻的那些网络进行对比的,在对比的时候,就是在构建链接的时候

此时既是在对比,在理解,也是在存储记忆。

此时,大脑不是单独为眼前的新东西【新知识】分配一个新的神经元来记忆,而是用大脑里面现有的神经元【类似的,可对比的】来收编眼前的新知识。

比如《闻香识女人》印象最深的是里面奢华的生活:“烟酒不离手,豪车豪房”,特别是查理质疑盲中校在厅级餐厅用餐时的一个汉堡,24美元【30年前的物价水平】。

再对比我自己的生活,结合我昨天思索教育的本质这个主题【观看橙子学校毕业生戏剧后思索的方向】,我意识到,对一个孩子来说,或者对一个人的内心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没有这些欲望后,内心坚定的力量。

任何时候,当我拿到一个命题或主题的时候,大脑琢磨的方向,它首先是在我们现有的神经元网络里面搜索自己亲身的经历,以此来理解,解释或解剖这个主题

当它在进行理解的过程时,是在将眼前的主题收编到现有的知识网络里面。

比如,我在思索我到底要培养橙子什么样的品质时,我首先想到我近20年的奋斗人生,由于我整顿过以前跟现在的对比,特别是我现在不断在追求的纯粹的状态

大脑的这个特征,全面地存在我们日常生活里面,任何时候,我们在理解眼前的人与物时,大脑第一时间启动“对比”,对比大脑里面现存的神经元网络,对比后的结果【一般是情绪的大小为依据】,作为潜意识自动化执行的依据,这就是本能行为的过程。

各个层面的对比,特别是对比是一个人的时候,我们不自觉地首先对比对方的外在的东西,比如开什么车,住什么房,有几个孩子,做什么工作。

两个世界思维:现实世界与知识世界

在我的新书里面,这就是两个世界的思维:“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现实世界与知识世界”;

现在世界是本能,它与这些能量词密切相关:情绪,情感,感性;

知识世界是理性逻辑,它与能量词正好相反,是没有任何情感与情绪的,比如你在学习记忆知识的时候,特别是那些公式或数学的逻辑推演时。

我们人是活在情感情绪世界里面的,我们每天的真实生活时刻笼罩着能量,本能的自动化的控制人体的奥秘就是情绪,而我们一天99%的行为,都是本能潜意识能量自动化主导的结果。

但是当我们打开书本,开始学习或阅读文章时,我们立即进入一个纯粹的,无能量世界,我们在学校里面学习知识以及老师教授我们的所有东西,几乎全部都是围绕如何开发我们的前额叶的理性逻辑而展开的。

传统教育大量的学习记忆知识,以升学为目标的刷题与考试,学生接近20年,几乎全部活在这个层面,这个教育导致我们过度忽略了知识背后的能量,忽略了为人之本,忽略了学生品格的培养。

如果说学习与教育的AB思维,那么学生在学校所有的活动与学习都是A,驱动其去行为背后的能量才是B,而B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它是本能养成与强化的过程,它的植入根植在每一件小事里面,学生的每一个行为都是在构建,重构或者强化本能的过程。

因此,B就是人格或人品的塑造过程,这才是教育之本与目的,而它也恰恰是难点所在。

其中的难点之一在于,本能或者说性格,是环境的结果,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结果。

那么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父母为孩子提供的“环境”,几乎对孩子是决定性的,其次才是学校的教育环境。

所谓的“环境”,更多的是指孩子密切接触到的那些人与物,特别是父母自身的为人处事的方式,父母们的自身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对孩子是本能的塑造是决定性的,奠基性的及基础性的,它在学校教育之前。

其次,学校在学生品格塑造方面,是混乱的,盲目的,因为我们的重点都在外在的,现实的知识上。

包括大部分的父母,他们寄希望于学校,期待学校把他们的孩子培养成才,这也说明父母们从来对自我本性在孩子的成长中到底扮演着何等重要的角色没有一个清晰的系统的认知。

这就是养育首先是自我修炼这句话的道理,孩子是来让我们修炼本性的。

 



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