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养中爱的品质:周日大扫除,共同干活理念
703周日大扫除,共同干活的教育理念
2038
今天周日,早餐后进行两周一次的大扫除,每人负责一层楼,橙子实际上是负责他玩耍的区域,抹台面和地板,大概20分钟,即使如此,他听到要大扫除,孩子的惰性与不愿意立即产生,开始跟妈妈“讨价还价”,商量各种想要逃避的借口。
- 每周一与周二晚饭后的碗也是橙子洗,他也表现出同样的状态,目的就是不想干活;
- 包括每晚洗他自己的袜子与小内裤,他也会时不时“想办法”寻找借口;
基本上,除非是特殊情况,否则我们的立场是非常坚定的,久而久之,橙子开始知道,不管他如何商量【如何想办法】,最终还是得洗。
他知道这是他的责任。
我曾经分析过这背后的天道,孩子所呈现出来的这股惰性与情感,以及我们是如何跟他沟通,让他最终“自愿地”去洗,是教养最核心的东西,我们往往把它叫作责任感的培养。
在实际操作中,父母最容易做的就是通过权威强制性地让孩子去做,威胁或诱惑,橙子有时候会跟我们“讲条件”,比如洗一次碗得到什么,或者洗一次碗奖励他想要的某个玩具。
这就是诱惑。
洗碗,拖地或者洗他的袜子,这是他的责任,一个人必须承担的责任,这种责任的背后能量是:“我们得到了能量,就必须为这个得到的能量去付出”。
因此,但是我不能这样子跟橙子沟通,我们必须说孩子听得懂的话:
因此,我跟他沟通的主要意思是:
- “你想要的东西,是另外一回事,碗是一定要洗的”。
- “袜子和小内裤,每天服务我们,把它们洗干净,我们穿起来才舒服,才不会生病”;
- “三楼你玩耍的区域需要你来照顾哦,把它们抹干净,收拾整齐,玩的时候不就更舒服吗”;
他经常想各种办法来谈条件,甚至还用吃饭,有时候甚至还想用他的零花钱来雇我们帮他洗。
让橙子长期坚持洗碗,是最难的,他现在8岁,洗碗也坚持2年了,早期的时候,有半年的时间,我们是一家三口一起洗的:“一人洗,一人冲水,一人放碗”。
我们当时想尽办法想让他承担部分力所能及的家庭责任,从早期的各种切菜,各种小帮手开始,比如吃完饭后擦桌子,帮忙盛饭,端菜或收拾,这些都较容易,因此比较适合早期。
慢慢地,他开始具备一定的克服惰性的“意志力”了。
我们开始想让他每周洗一次碗,但是他似乎还无法独立地完成,更别说坚持,于是我们一起洗,当时自然而然就这样做了,我现在才发现,“一起干活”的做法正是天道所在。
因为能量因果循环的本质,就是:“一起干活”,这是广义的概念,即:
我们并不一定做同样的活,同时,我们并不一定在一起干活,也不一定同时在做,但是所有不同人的活,最终却是为了共同的一件事情。
这就是社会分工合作的本质。
比如我跟妻子之间的分工,今天周日下午的时候,她买菜做饭,我带橙子出去玩,回来我跟橙子就有饭吃,吃完饭我负责洗碗,拖地等,妻子则敦促橙子洗澡,给他读书,包括这会我在电脑前创作,而妻子在陪橙子睡觉。
这就是我跟妻子之间在家的默契,如果其中一方在忙家务,另外一方就在忙孩子,一个家庭是否和谐,就表达为夫妻双方能否给到彼此无条件的支持,这就是家庭关系,它背后的本质就是能量的因果循环。
反过来,很多充满矛盾的家庭,它往往就呈现为其中一方过度为家付出,而另外一方则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事业里面,比如女方不仅全面负责家里的各种杂事,还有管教孩子,而男方却只专注在自己的事业里面。
此时女方不仅要当妻子,还要当妈妈,而男方既没有尽到丈夫的责任,也没有承担爸爸的责任,这就是能量的严重不平衡,此时女方一定会觉得“心很累”,完全没有得到该有的支持,似乎只有她一人在为这个家奋斗,而丈夫实际上却只是在为自己。
我早期就是这个状态,当时妻子全职带孩子,我一心扑在事业上,因为当时是刚刚创业,我每天回到家也基本会加班到很晚,基本是那种倒床就睡的状态,所有的家务及橙子,几乎都是妻子一个人负责。
久而久之,我们就开始经常吵架,妻子抱怨我不关心她,不关心孩子,一点家务也不做,说她都快成为这个家的佣人了。
而我也不高兴她指责我自私,因为我拼命忙事业赚钱,不也是为了这个家吗?
这是我当时的借口,这是一种自欺欺人,表面成立的借口,而它背后的真相,往往是我们逃避承担家务,陪孩子与家人的责任。
这种逃避就跟橙子不想洗碗一样,这样的人不认为洗碗是他该做的事情,他为这种逃避找了一个可以心安理得,可以自私的借口,这样的人,往往在原生家庭教育里面,是缺乏爱的滋养的。
而所谓爱的滋养,就如我跟妻子为橙子所呈现出来的榜样与陪伴。
而这种爱的滋养,就根植在类似于我们全家人一起洗碗这类小事上。
特别是早期的时候,在一餐饭这个事情上,我们总会找些事情让橙子做,比如盛饭,端菜或擦桌子,如果我做饭,妻子就洗碗,这种大家共同劳动的概念,在我走出自我后,不知不觉成为我们家里面所有家务的基本原则。
现在,几乎大部分事情都是这种呈现。
对孩子来说,他还无法理解一些复杂的因果关系,一些直观的共同分工合作,可以让他切身地感受相互扶持时的温暖与滋养,比如我们一家人共同拖地,一人负责一层楼。
我们日常生活里面的所有家务活,都无处不在体现着这个天道。
那么,感知后得到的滋养感的力量,正是我们克服惰性的驱动力,因为我们清晰地知道,做着眼前这件共同的事件时,我们自己也是最大的受益者。
实际上,如果我们能够全面感知,这种能量不仅仅体现在家,还体现在我们人生的各个层面。
社区
今天拖地完后,10点时,我就送了橙子去同学ZW家,橙子在他家吃了午饭,一直玩到下午16点。
这个小变化【源头变化】,就出现了一些滋养我的东西,橙子在同学家时,相当于对方的父母帮我们承担了照顾孩子的责任了。
于是我上午10-12点时,可以安静地坐在电脑前创作。
午休后,我可以安静地喝茶与觉察。
如果橙子在家,我一定是得不到这些东西的。
这是对方父母的恩惠能量,我感知后,跟橙子说:“下周约ZW来家里玩吧”。
我准备去回馈。
我之前有一次对比我现在住的这个村【社区】与我的家乡,我问:“为什么我不是很想带橙子回老家”。
因为橙子回老家后,没有广场,没有共同纯粹玩耍的孩子,当他去邻居家时,我还得担心他看太久的电视。
现在这个社区,他约任何同学,我们基本都放心地让橙子去,因为大家的教育理念基本一致。
我带橙子出去广场玩,基本不需要特别约小伙伴,他去到广场,自然就会有一些共同爱好的小伙伴,各种项目的都有,比如今天的几个小伙伴【橙子是一年级,有些小伙伴是二三年级的】就一起踢足球。
今天他们在玩的时候,我还可以跟其他一位小伙伴的家长打乒乓球,当我带着主动意识去对比这些不同情景【现在的社区,老家以及此前住在城市】时,这才意识到这是社区的恩惠能量。
不感知的时候,我们会理所当然地占有这些东西,直到我们“失去”,对比式感知就是在模拟“失去”,失去健康的时候,我们才会意识到健康原来是多么的重要;
这种感知,让我清晰地意识到,那个走在路上,但是跟我又不认识的社区家长,极有可能正是我的“恩人”,我们看似不相关,但是却是密切的利益共同体,我们相互影响着对方,同时也以某种无形的方式恩惠着对方。
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