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对教育的解读:三个最重要的基本点
我们来看一下,我所敬仰的爱因斯坦对教育的解读:
只教人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这种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却成不了一个人格完整的人。
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获得切身的感受。学生必须对何为美以及何为道德上的善有敏锐的辨识力,否则只是靠那点儿专业知识,更像一只训练有素的狗,而不是一个均衡发展的人。学生必须学会理解人们的动机、幻想以及他们所遭受的苦难,以便获得正确的态度与他的同胞及其共同体相处。
三个最重要的基本点:
- 要让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获得切身的感受。
- 学生必须对何为美以及何为道德上的善有敏锐的辨识力
- 学生必须学会理解人们的动机、幻想以及他们所遭受的苦难,以便获得正确的态度与他的同胞及其共同体相处。
爱因斯坦不愧是大师中的大师,寥寥数语,就把教育的最本质都给讲完了,而其中最切重要点的我认为就是让学生对“价值”的理解并获得切身的感受,这是一切后续行为的基础:
这个世界是以“价值”传承着的,细化到每个人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有其对应的价值。
这些人,包括所有现在的及已逝的,成就了我们当今的一切,这就是“我”以外的所有这些外在东西的“价值”,而我们能否切身的感受到这些他人他物的价值,决定着一个人能否激发足够强大的创造性的精神力量。
比如我前文所指出的,对乔布斯产品价值的理解,以及由他的产品所感受到的背后的人文精神,这股精神鼓舞着我,我相信很多懂乔大师的人,都能感受到这股精神以及由此形成对自我的驱动力量。
乔布斯在2005年斯坦福大学的演讲中,他提到当他被苹果开除,人生进入低谷时,他说了一句话:“我彻底失败了,我觉得我对不起我所敬仰的那些先贤”!
这就是人类最强力量所在,也是共同体的根源,就是人类的精神是可传承的。
乔布斯的精神也来自他之前的更多伟大的先贤,包括苏格拉底和爱因斯坦等人,而我也深受这些伟人的激励,从而萌生强烈的想要为这个世界出一份力的梦想。
这就是爱因斯坦这句话的份量:“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获得切身的感受。学生必须对何为美以及何为道德上的善有敏锐的辨识力”。
“在学校里和生活中,工作最重要的动机是工作中的乐趣、工作所得到的成果的乐趣,以及对该成果的社会价值的感知。
我认为学校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唤醒和加强年轻人的这些精神力量。只有这样的心理基础才会导致对人类最高品质的快乐追求,即从事知识和艺术的创造活动。”
重点:“在学校里和生活中,工作最重要的动机是工作中的乐趣、工作所得到的成果的乐趣,以及对该成果的社会价值的感知”。
爱因斯坦的这两段话,实际上,在试图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即教育首先必须教会年轻人,人生动机的问题:即为什么学习,工作及为什么在这个世界上活着的问题。
他说,这些宝贵的品质只有通过与教育者亲身接触,以身作则,而不是通过教科书才能有效地传递给下一代,而不是通过言语;
人格并不是由他们所听到和说出的,而是通过工作和行动形成的。
换句话说,人格是做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形成真正的人格。
也就是,教育最核心的,是唤醒与加强年轻人的这些精神力量,真正伟大的人物,基本都是在这股精神的驱动下诞生的,只要能唤醒这股精神,所有的后续品质都会自然形成,包括坚强的意志力,善的能力,换位思考能力,独立思考,会学习爱学习等等能力。
爱因斯坦把这股精神称为创造性的精神力量,它是一切成就的前提。
那么,这精神的起点是什么?
那就是感知“价值”的能力,而感知价值的能力来自行动与劳动,不来自言词。
举例子:
很多父母会给孩子讲道理,但是这种努力是徒劳的,就好比在课堂上给学生讲品德一样,是没有用的。
比如公交车上经常会强调尊老爱幼,一种情况下,你会对这句话有强烈的感知与情绪。
那就是你带着老人或者孩子(或者你是孕妇),别人给你让座,这种情况下的心理过程是这样的:
- 原本是你站着,你能体会到站着的“痛苦”,此时别人把座位给了你,他去站着,相当于把快乐给你了,他去承受那份原本属于你的“痛苦”,此时,你就能强烈的感受到这股情绪。
- 你一方面会愧疚,愧疚的是别人替你承受了痛苦,另一方面是快乐,这个快乐是别人给你的。
- 因此,你会发自内心的感谢感恩对方。
- 而想要感谢感恩就会形成强大的行动力与意志力,人生动力等。
以前我家孩子小的时候,我抱着他去搭公交时,经常有老奶奶老爷爷坚持要给我让座,如果我接受了,我就会一直关注那个人,希望他也赶快有个位置可以坐。
这个过程,跟劳动的原理是一致的,你只有参与了劳动,你才能感受到别人劳动的价值,没有劳动的人,是感受不到劳动的价值的。
比如我家小孩,我经常会特意让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因为如果父母把所有的事情都做了,孩子就体会不到他平时享受劳动时的背后的汗水,他只有自己做了,才能体会这些汗水的份量,也就是背后的情绪。
比如我会经常跟孩子一起做早餐面包,从揉面到最终吃上面包,我能感受自己汗水的份量,这就是劳动的价值,然而下次我吃着别人做的面包时,我就能感受到别人做面包时的情绪,因为我自己做过,产生过多少情绪,一清二楚,因此,我也能感受别人的这些情绪。
这就是大脑的原理,换位思考的能力,不是说说就有的,而是通过感受自己的情绪来感受别人的情绪的,如果我没有做面包时的辛苦情绪,我也无法感受别人的辛苦与汗水。
这就是真正同理心的原理,换位思考的核心,如果你没做过对方的工作,你是感受不到对方工作的价值的,因此,思考的能力,不是讲出来的,是做出来的!
这份情绪是人性里面最重要的东西,它是人一切行为的根基,理解不了这一点,就理解不了教育的本质!
比如你可以特意去公交车上感受一下被别人让座时的情绪,这种是最直观最能感受到的,能感受到这股情绪的时候,你就会产生要强烈回报对方的情绪,这就是人生动力与意志力的根源,所有的高层的精神力量,都根源最底层的劳动!
再次强调下,大脑是通过感受自己的情绪来感觉别人的,因此,你要感受别人,培养换位思考能力,你必须去做,做的过程才会感受到背后的辛劳的情绪。
- 所以,在课堂上,跟学生讲要尊老爱幼是没用的,
- 家庭里,跟孩子讲道理也是没用的。
所有的这些,必须带上情绪,而情绪是在做的过程里面才产生的,在过程里面感受情绪,这才是教育最重要的东西。
这就是爱因斯坦为什么会说:“言词是最空洞的声音,只有行动与劳动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这些精神力量”。
我在意识到这一点后,就在生活里面,全面带着我的孩子去做事情,并且在做的过程里面,帮助他去感受劳动背后的汗水以及劳动的价值。
稳固的地基,是百年育人的基础
根据我的专栏《第一性原理的思维模型》中的原理与思想,当我要构建一个体系的时候,我必须把立足点放到一个稳固的根基上,而这个根基,就是最底层的第一性原理。
这个原理,就是能量的熵增定律与最小作用量原理。
由这个原理,我们推导出,这个世界一切万物的演化,其实现的形式都是以结构分化来完成迭代的,它表达为每一个同一层的结构,都在自发的以自己最大的意愿追求他自己天赋所在细分领域的最强者,形成共同体里面细分领域最有价值的贡献者之一。
考察到人类社会,特别是我们今天的分工合作社会,不管是个人还是结构,全都在体现这个原则,而这个原则,如果说汇总成几个词,那就是公平,平等与自由。
这是所有结构,在追求发挥其最佳天赋时,所必须要有的土壤,没有这些土壤,花草树木都不可能开花结果。
美国当初宪法立法时的先贤,手里拿的就是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最终宪法的逻辑起点是人人平等,几百年来,这个底层基础依旧稳固。
因此,教育的起点,也必须构建在这些第一性原理之上。
这是一切关系的原则,它就源自于第一性原理。
这就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基本原则,它也是每一个人与这个世界相处的第一原则,没有这个原则作为前提的教育,不可能育出真正意义上的人才!
为什么?
马云说要培养有高贵品质的孩子,要培养会学习,爱学习,对所做的事情要有兴趣的孩子,所有这些他所期待的品质,如果没有从这个最底层开始架构,那么就都是空话,大白话,要么不可能实现,要么就一定会走偏。
人是最容易走偏的,我们最容易被周围的人拨动,最容易被眼前的东西蒙蔽,迷失方向,特别是,如果我们没有坚定的第一性原理作用底层支撑的话。
一个好的教育,必须首先教会孩子如何与他人他物相处,这是一切的前提,而这个相处原则,就是人人平等,或者说公平,平等与自由。
这个原则,大家很熟悉,它就是我们的社会价值观,今天我们到处都可以看到这些价值观的宣传,然而,更多的时候,大家熟视无睹,我们似乎不觉得,这些价值观,跟我们的实际生存与生活,到底有何关系?
这就是我前文所说的,只是把这些道理讲给孩子听,讲给你听,是没有用的,它必须通过落地来体现,只有细化到每一个生活场景,每一个细节上,才能把这些品质传递下去。
人,只有在劳动与行动的时候,才会产生情绪,而情绪是一切精神力量的基础。
我可以这样说,凡是把这几个点理解到灵魂深处的,并且作为自己的人生处世哲学的人,必定是大成之人,同时,也有很多大成之人,他其实也并不知道这些底层原理原则,但是他能成大事业,并且长成不衰,那么必定是因为在他的人生品质中,在他生活中的每个细节上,是天然符合这些原则的。
比如善良友爱之心,心系普罗大众,一心想要为世人为社会贡献自己一份有限力量的心愿,这样的愿力,会形成一股力量,这股力量就会促进这样的人去不断的探索与自主的学习。
因此,要培养孩子会学习,爱学习及独立思考的能力,所有这些品质,它都必须首先来自一个正确的人生力量,而这股力量,就来自于人与人的正确相处的关系,也就是公平,平等与自由的这个原则。
而这些原则,教科书是无法教授的,课堂讲不出来,考试更考不出来,它必须在行动与劳动中以情绪的方式才能让学生感受到!
精神力量
如果你们一直关注我的考虑,可能会对一件事情感到惊讶:我已经详细讲述了我认为应该在学校里以何种精神来教育年轻人。但是关于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我却什么都没有说。究竟应该是以语言教育为主,还是以自然科学教育为主?–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对教育的理解让我激动,他是截止目前,我认为对教育理解最为深刻的,而其中的一点,就是他所强调的精神力量。
以往谈精神,谈理想,我们会觉得这个东西太虚无缥缈,但是现代脑神经科学的发现,已经可以清楚地定位出精神及理想的作用原理了。
我的专栏基本上已经把精神这部分拆分清楚,并且推导出,它的底层就是我们在做每一件事情时的情绪,而这股情绪,就作用于我们的动物脑区域,它是多巴胺与去甲肾上腺素等激素共同驱动的结构,形成我们的苦乐情绪。
而我们精神的作用区域,则来自于大脑的前额叶区域,它实际上,就是运用前额叶的逻辑规则,来整顿动物脑区域的情绪,然后把这些情绪升华成精神力量。
所有这些东西,不是虚无的,而是实实在在存在于大脑某个特定区域的,并且可以依据外在的行为与环境的共同作用来开发的,这是让我极为兴奋的地方。
而爱因斯坦不愧是大师,大脑神经科学的这些原理,是近十几年才不断完善的,但是他却能直指教育的最本质,并且前后逻辑,开发顺序,完全符合大脑的原理。
这让我惊叹他的伟大与直觉的强悍。
我认为在某种意义上,这对于那些培养将来从事较为确定职业的技术学校也适用。被放在首要位置的永远应该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获取特定的知识。
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本原理,并学会了如何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肯定会找到属于他的道路。除此之外,与那些接受的训练主要只包括获取详细知识的人相比,他更加能够使自己适应进步和变化。–爱因斯坦
重点: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本原理,并学会了如何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肯定会找到属于他的道路。
关于精神力量的开发,我会在后续的【实战篇】中更全面地细化出来,正如爱因斯坦所指出的,停留在理论上的学习是没用的,真正的学习是在生活里面,在工作与劳动里面,他的这句话,是一切教育的真理!
而其中最为核心的,就是人的情绪,是一切学问的灵魂,也正是教育最需要传授的,因为它是人生一切行为的基础,也是一切成就的催产婆。
爱因斯坦说:“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是一切成就的催产婆”,这里的兴趣,指的是基于情绪的精神力量,而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兴趣爱好,这是有根本区别的。
而马云在开学季里面所讲的兴趣,让我颇为担忧,显得苍白与乏力,他并没有触达教育的核心,而爱因斯坦的论述才入木三分,直指教育本质。
教育是百年育人的事,越是这样的事情,就越有必要把起点构建的一个稳固的地基之上,然后从这个地基出发来构建整个体系,这正是我对现代教育的期待。
而且让人兴奋的是,现代大脑神经科学的发展,为这个体系提供了越来越多的理论基础,从而使得我们能够更有依据的把第一性原理细化出来,形成一套可以落后的方案。
我希望有更多父母及教育者能看到这篇文章,如果你能彻底理解我文中所说的,并且把它有效落地,那么是可以确确实实改变孩子,改变学生的。
往往在现实的操作中,仅仅只是一点点小小的差别,就会产生完全相反的两种结果,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确保要一直能朝着一个正确的方向前进,那么结果就一定是正确的。
请父母一定要意识到,真正决定孩子一生的,几乎就是家庭,就是你自己,因为孩子跟你生活在一起,你传递给孩子的,就是孩子的人品,而这股人品就是他未来人生面对一切的基础。
其次才是学校教育。
而不管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重点都是一样的,都是何以为人。人格准备好了,后续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