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普照》:我们从来不知道怎样才能正确培养孩子!
一年前也是8月份的时候,我解剖过《阳光普照》,这两天打算写《步履不停》,写到一半的时候,发现《阳光普照》本质上也是在是揭示同一个人性,于是又看了一遍《阳光普照》。
我喜欢用”旧瓶装新酒“,特别是,近几个月来,我越来越能琢磨了,不管是琢磨什么,包括重新琢磨我以前写过的东西,比如《阳光普照》这篇文章,这种前后不同的创作状态虫以及它所呈现出来的结果,让我有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让我意识到:
我对创作本身的态度更接近”天道“了,我的纯粹度更高了,我更能纯粹的打磨了,换句话说,境界提升了,而这个状态,正是我一直试图达成并且展现给读者的,因为我想要教授给大家的,就是让更多的朋友可以向这个状态靠拢。
其次,有了这个状态,当我处在”旧内容“里面时,处在日复一日的平淡生活中时,我的大脑依旧是新奇的,因为我发现,以前的我,依旧是”在里面而创作“,它表达为,我创作的内容依旧不够”精致“,即使我现在回头看当时的这篇文章,它对人性的解剖依旧是相当深刻与全面的。
但我依旧是在里面,在单个点上,不够深入,或者对《阳光普照》整部片子的最核心点,并没有作细致的展开与分析。
而这个点,就是我们人性里面的恐惧驱动力,它是一股极具破坏性的力量,它全面存在我们的人性里面,我们生活里面的每一个决策背后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可以说,我们的所有负面情绪都是它导致的。
甚至可以说,所有的修行文化,修的目标也正是它,比如老子的无为,以及佛陀的整个佛法体系。
我在无数的文章中强调,对它的理解与感知是我们一辈子的难题,我最近的所有文章几乎都是在解剖它,只是从不同的侧面与角度而已,,而我的状态之所以能够提升,也正是对它的觉察与修正后的结果。
《阳光普照》背后的阴暗人性
影片中的父亲阿文,就是这股黑暗力量的一个体现,他自己首先就是这股黑暗力量的受害者,他在2个孩子的身上的”非黑即白“的教育原则,正是最终所有悲剧的“因”。
阿毫的遗言是,大夏天很热,,动物们热到受不了,都会跑到树阴下乘凉,司马光受不了,有他的水缸可以躲避,阿和也可以有他的阴影,所有人都可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阴影,可以歇息歇息,可以喘口气,而我没有,我24小时都被阳光暴晒着,没有任何一个可以让我”乘凉“的阴影。
他的这段话,言外之意就是,他时刻都被恐惧驱动着,他的一言一行,都是被外在塑造着的。
阿和:
- “他功课好,长得好,什么都好,好到所有人都喜欢他,他很厉害,厉害到我越来越讨厌他,厉害到考不上第一志愿的医学系也要重考。”
- “他们都说我很烂,很不好,但至少我现在还在这里,但我哥呢?厉害到这辈子只做错一件事,就是从那么高的地方跳下去。”
从阿和的这段话可以看出,阿毫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好孩子“,懂事听话不给父母惹麻烦学习也极优秀,可以说,他完全没有一点自我,他完全就是被外在束缚着,完全是在按所有人的期待活着,因此他才符合所有人的要求,才会被认为是“好孩子”。
特别是他的父亲对他的”厚望“,这种非黑即白的过程期待反过来就是一股强大的恐惧力量,正是这股力量时刻在背后推阿毫。
这股恐惧感是刻骨铭心的,因为弟弟正是那个对立面的例子与教训,对他的父亲来说,不是好,就是坏。
父亲阿文的这种强烈的执念,使得他甚至不承认他还有阿和这个儿子,可见阿文有多么强大的自我与自私。
这种强大的执念不仅会强加给自我,更会强加给孩子,特别是强加给已经变成只会听话的“温顺的”好孩子阿毫,当阿文自己无法去实现他的“雄心壮志”时,这种执念就被转移到孩子身上,成为阿毫的恶梦。
阿毫把这股力量描述成他是一个一直被太阳炽烤着的人,从小到大,没有任何一点阴影可以躲避,他的内心时刻被这些恐惧煎熬着,这就是他所有的”好“背后的东西,正是这股无形的力量在鞭策着他。
这股力量成就了阿毫,成就了阿和,也成就了阿文,所有一切的展开都不是无缘无故的,阿文被这股力量束缚着,他同样用这股力量束缚他的两个儿子,并且最终造成了他所面临的那些结局。
表面上,这只是一个故事,但是这个故事却极为真确地展开这股人性力量,以及由它而铺垫开的所有因果轮回。
比如,在判决是时,阿和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卸给了菜头,这为他后来的果报种下恶因,而这笔债最终是阿文自己来还,因为他就是这一切的罪魁祸首。
此外,在这股力量的作用下,它还展开为人与人之意的隔阂,影片中的全家人相互之间,几乎都是彼此不知道彼此,他们表面上是一家人,而实际上跟陌生人无区别,相互之间都不清楚对方的情况。
比如母亲不知道儿子什么时候变坏,不知道儿子什么时候会偷车,不知道儿子有女朋友,而且还怀孕了。
阿毫更是一个极端,完全封闭起自己的内在,牺牲自己“成全”他人,外在完全是被一股力量强制着活成他人想要的样子,而内在完全被压制着,从小到大!
小务虚之所以重写《阳光普照》,核心在于这部片子在揭示这个人性黑暗层面确实相当精妙,我再次琢磨它时,也被震撼到了。
对于有限的这辈子来说,把它琢磨透,应该就是这辈子最大的事情了!
以下是2020年8月份写的解剖,较为全面,供大家参考:
导演钟孟宏谈“阳光普照”的含义:“人们会说,父母的爱就像太阳,毫无保留地给了孩子。但我有时会想,世界上真有什么东西,是再多也无害的吗?”
这部豆瓣评分8.4高分的电影,确实值得细细品味,细细回味。
看完了电影《阳光普照》,我一直在思考,到底这部片最大的意义在哪里,它到底想触发父母进行什么样的思考,毫无疑问,这是一部关于家庭题材的电影,其中核心是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对孩子的影响。
如下是这部片的简介:
平凡的一家人阿文和琴姐育有两个儿子,叛逆的小儿子阿和与好友菜头砍伤人进了少年辅育院,但阿和的女友小玉却带着身孕来家里…琴姐不顾阿文反对,将小玉留下来照顾。此时,被砍伤者家属也来找阿文求取巨额赔偿,阿文受不了总是带来麻烦的小儿子,将所有希望都寄托在资优生大儿子阿豪身上,却不知道温暖善良的阿豪心中也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豆瓣上有非常多资料解读每个角色,因此,我不再作人物解读,我倒想深入了分析一下,是什么样家庭环境会造就这样一种现象:
- 被爸爸阿文寄以厚望的优等生大儿子,温柔稳重善解人意,却在高考失利复读的时候,走上了不归路。
- 与哥哥相反,小儿子却频繁惹祸,打架滋事,还因此进了少年辅育院。
同样的父母,为什么会送出区别如此大的两个孩子?
驾照需要考,为何教养不需要考?
影片讽刺的是爸爸阿文是一位驾校的教练。
每一位学车的人,必须经过严格的考试,才能上路,这一点,阿文是非常清楚的,开车不是闹着玩的,是会出人命的。
因此,每一位学员练车时的每一个动作,都必须严格按照要求去做,否则就不可能拿到驾驶证。
阿文的口头禅(也是驾校的口号):“把握时间,掌握方向”,成了他的教养儿子们的理念,或者说成了他对大儿子殷切期待的信念,而对于小儿子阿和,他似乎已经完全失去了信心,他对外人说,他只有一个儿子,他对小儿子已经绝望到了不承认他的存在。
这更进一步促使阿文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大儿子阿豪身上。
影片并没有过多的镜头放在他们是如何教育孩子的,但是我们可以从一些谈话的细节得知这对父母的教养理念。
有一点完全可以肯定的是,这对父母,并没有像重视考驾照一样重视学习育儿方面的知识,这是一个社会普遍现象,我们从来没有真正重视到底怎样才能正确培养孩子!
我觉得这部片的最大价值,就在于此,车没有学好,每一个人都可以直观的感受到车祸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但是如果没有学习正确的教养理念,那么父母盲目的炽热的爱,就极有可能把孩子推上不归路。
而且几乎是决定性的,每一位父母早期为孩子塑造的家庭环境,对孩子未来的人生,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父母有不可逃脱的责任,大儿子走上不归路,小儿子变成了小混混,这完全就是家庭教养造成的。
因此,引起父母重视科学的教养方法,我觉得是这部片的最重要价值之一,每一位父母,都必须学习科学的育儿方法来培养孩子,如果孩子叛逆,打架甚至走上不归路,罪魁祸首就一定是父母。
教养需要科学方法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孩子成才,就像每一位想开车的人一样,都想把车开好,但是车的危险我们能直观感觉得到,因此,我们花了相当的时间去学习开车的每一个细节,直到这些科学的开车方法都训练成了自动化的习惯,我们才开始上路。
而且一开始还是在教练的陪同下上路的。
我们如此重视开车的危险,但我们却对盲目教养孩子的后果视而不见,盲目的按照自己的人生经验来教养孩子,这是造成种种悲剧的根源。
育儿,教养也是需要科学方法的。
否则,就是在拿孩子的命开玩笑,同时也在拿父母自己的命运开玩笑,因为所有的一切都是相互影响的。
没有退路的恐惧驱动力
我们的大脑有个特征,就是它可以是被外力驱动着去做事,也可以是被自己驱动着去做事,这是两种驱动力,会造成完全不同的2个结果:
- 被外力驱动着去做事,是恐惧驱动力,因为害怕才去做。
- 自我驱动着去做事,是快乐与做事并存的驱动力,因为快乐才去追求。
恐惧驱动力,作用于杏仁核;
自我驱动力,作用于前额叶;
我们在做每一件事情时,都可以由这两方面的驱动力驱动着:
比如,不喜欢学习,但是还是拼命的学习。
影片中的阿豪被父母寄予厚望,弟弟的反面衬托更是让他成为了这个困顿家庭的唯一希望,爸爸阿文还希望复读的阿豪能考上医学院(補充一點,台灣醫學院通常是高考滿績分才有機會考上,天之骄子了)。
父母所有的爱都在他身上,所有的阳光都在他身上,这让他成为了一个“懂事”的孩子,换句话说,这份厚爱原本是兄弟俩的,但是现在却唯独落在他身上,他学习越好,越“懂事”,弟弟越被认为是烂泥扶不上墙,这种偏爱就越严重。
这就是来自整个家庭的压力,阿豪因此被恐惧驱动力推动着,以至于他都认为,他不能犯一点错,他时刻都必须做到完美,而所谓的完美,就体现在父母的期待上,即考上天之骄子的医学院。
过于懂事的孩子,把所有的重担都抗在自己的肩膀上,这是造成阿豪走上不归路的原因。
弟弟之所以入狱,这个懂事敏感的哥哥甚至还极有可能把原因也归咎到自己身上,正是因为他如此完美,把原本属于弟弟的那份爱也剥夺过来,这使得他因此深深的愧疚。
而另一方面,当学习变成是重重的外力驱动着的时候,学习本身变得枯燥乏味的过程,这会使得他甚至厌学,他因此在教室里产生幻觉,在课堂上走神,还被老师点名赶出教室。
这种现状会使得他学习不进去,一方面是不想辜负父母和弟弟的责任感(即考出好成绩,不辜负家人的期待),而另一方面却是学习上的无力感,而弟弟的入狱成了导火线,把这种无力感推到了极端状态,这应该就是他走上绝路选择跳楼的原因。
逼孩子学习,逼孩子做事,逼孩子做那些父母们认为重要的事情,是造成阿豪悲剧的核心原因,表面上看,父母并没有逼阿豪,但实际上,他们的行为跟逼没有区别,特别是行为极端的爸爸阿文,弟弟不好好学习,则是直接就被阿文忽略,不承认是他的孩子。
父母的行为明显表明:学习好才是我的孩子,才能得到爱,学习不好渣都不是;
这就是恐惧驱动力,这是没有退路的驱动力,孩子会因此很恐慌,不得不拼命前进。
我们可以想象得出,阿文这种极端的爱,在兄弟两的成长中,起着何等重要的影响力,阿豪因此长期处于害怕失去爱而拼命学习,因为他看得到弟弟因学习不好被爸爸忽略的事实。
因此,这种基于外力驱动的学习成了孩子跨不过去的槛,就好比他一直处于被鞭策中前进,从小到大都是如此,而学习本身成了实现目的的工具,他时刻都处于恐慌中,因为随时都有可能考不好。如此大的恐慌压力,一直到他意识到,他无法再继续这样下去了,因为高考考医学院的这个完美目标,似乎让他感觉到无力感。
压力是外在的,不得不的,然而自己又已经意识到无法达成,这种无解的矛盾就是这类事件的核心原因。
可选择的自我驱动力
没有退路的外在驱动力是大多数人所面临的苦恼。
这类情况表达为,我们不喜欢某事,但是我们却又不得不做,这就是恐惧驱动力,它的核心要点就是我们是否出自自我的愿意,我们喜欢与否。
比如,我们不喜欢目前的工作,但是我们又不得不做,因为我们必须靠这份工作养家糊口,工作成了工具,而不是目的,我们的目的是必须要赚钱,因此,即使手头的这份工作让我们觉得厌恶,但我们还是每天做着它,这就是外在的恐惧驱动力。
然而,我们还有另外一类驱动力,那就是基于前额叶的自我驱动力,它与外在恐惧驱动力的最大区别在于,它是我们发自内心的,自己喜欢的,内在的驱动力。
比如,基于这样的驱动力,我们不会随便选择一份工作,不会随便做任何一件事情,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的唯一标准,就是爱好,感兴趣与梦想。
在这个驱动力的作用下,学习也好,工作也好,它成了目的本身,而不是为了结果,也就是我们会乐在其中,享受探索知识所带来的乐趣,学习与思考成了一种有快感的东西,分数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自己内心深处某个追求的答案。
一面恐惧驱动一面自我驱动
任何一件事情都可以由这两种驱动力之一驱动着,唯一的区别就是心态。
比如半杯水,有人说:“只有半杯水了”,而另外一些人说“还有半杯水”,第一种人是恐惧,第二种人是幸运,一种消极一种积极。
同样一份工作,我可以想着为了养家糊口而做它,我也可以试着去发现工作里面的乐趣,发现工作里面可以让我成长的东西,因为做一个事情有成就有进步,就会感觉到乐趣,会使得我们感觉到人生的价值,这会进一步使得我们沉浸在工作里面,不断的提升工作能力。
比如我写作,我最开始写作确实就是为了赚取一些补贴家用的钱,这是我的出发点与目的,因此,当一篇文章,能带来金钱的收入时,我就会感到高兴,但如果花了数天写的文章无法带来收益时,我又会极端痛苦,这就是外在驱动力的弊端,为了物质,为了名利,这些东西就会成为我们的主宰,驱动着我们。
网上有很多人,写文章确实是为了名利,因此,被名利驱动着时,所有与名利有关的事情,就会成为我们的主宰,驱动着我们,比如有些人就会因此研究如何获得更多浏览量,因为这个关系收入,被结果驱动着时,我们就不会花心思在文章的质量上,不会去管到底写出来的文章是否有用,读者是否真的能够有所收获等等。
因此,目的不同,就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同时,也会形成不同的心态,结果造就不同的人生。
而任何一件事情,随时都是这两种驱动力摇摆的结果,也就是,当我们自制力好时,调动前额叶形成自我驱动,此时可以使得自己把注意力放在事件本身上,通过告诉自己,享受当下,关注当下,做好当下,可以把事情做得更好。
另一方面,每一个人都有一层更为基础的动物性,它会随时笼罩着我们,这一层动物性,是最容易被环境影响的,而一旦被它牵着走,我们就容易进入动物性的物欲名利的驱动中,结果就不自觉被恐惧驱动着前进,形成对结果的不自觉追求。
公平
这个世界最公平的是太阳,不论经纬高低,每个地方一整年中,白天与黑夜的时间都各占一半。
太阳的公平是这部影片贯穿始终主题,这是理解这部片的关键,我看影评有人把它理解为人生有快乐与痛苦的时候,因此要看开点,虽然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明显不是这部片的主题。
很显然,影片的这个家庭是不公平的,极度不公平,父亲全部的爱,都给了大儿子阿豪,阿和则什么都不是。
更为不公平的是,这种爱是自私的,或许换句话说,它是父母的一种单方面的独裁,孩子们没得选择,没得商量,只能接受。或者说,没能力反抗。
阿豪死后,阿文在梦里梦见阿豪,他们俩一起走着走着,阿豪停了下来,他第一次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爸爸,我不跟你走了,我要走这边”,这是对公平与自由的一种宣言,而阿豪只有在死后,才敢于说出心里话,可见父母的这种单方向强势,到底给儿子们造成多大的心理压力!
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存在大量的家庭中,特别是以中国为代表的家庭,我们的父母明显缺乏一种信任与尊重孩子的态度,我们会过多的干预孩子,命令孩子。觉得孩子还小,不懂事,于是很多事情都直接替孩子决定,这就会导致这种典型的家庭悲剧,孩子们被逼疯,变得叛逆与反抗,甚至最终还走上不归路。
所以,太阳的公平隐喻的就是这样一个呼声:父母要信任与尊重孩子,与孩子们平等对话,倾听他们的心声,而不是单方面的独裁,从这个角度出发,仅孩子与父母地位平等,家庭中的所有孩子,地位也应该平等,人格是不能以分数来标定的,每一个孩子都有被尊重与获得同等量爱的权利。
这就是公平与自由在家庭里面的重要意义!
也是这部片最深刻的价值!家庭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因此,它实际上主张全大类都应遵循这样的法则,即人人平等。
自由
什么叫自由?
自由的深刻意义又是什么?
某种程度上来说,公平是为了自由!
而所谓的不公平,就是父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要求孩子按照大人的标准做事,这种不公平,就会造成孩子不自由,特别是心灵层面的不自由,表面上,阿豪懂事听话成绩好,是一个标准的好孩子,然而他的内心没有任何自由可言,他不是为了自己活着,他的心被无数的枷锁捆绑着,这就是无数的在外驱动力,这些外在驱动力,使得他内心痛苦万分,但又无处诉说,他即使找女同学诉说,也是徒劳,因为这个枷锁无解!
比如,我们假设,他跑回家,跟爸爸阿文说我不读书了,我想过自己的人生(正如他在死后,才有勇气跟爸爸说,我要走另外这条路!),那么此时阿文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来打击儿子?
从他对待成天无所事事的小儿子就可以看出,这会招致阿文何以强烈的责骂!
因此,阿豪的这个痛苦是无解的,他必定走上不归路。
这就是自由的深刻意义,孩子需要有自己的人生,而不是按照父母的要求来过。
某种程度上来说,特别是在中国,今天99%的孩子是没有真正的自由可言的,父母总以为孩子不懂事,不懂如何做出有利于未来的决定,于是在很多重要的事情上,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要求孩子这样做,限制孩子不能这样,不能那样。
前额叶有个特征,越是没有给他自己做决定,他最终就更不会做决定,结果前额叶会退化,最终变成乖乖儿,好学生,中规中矩。
限制到一定程度,人将产生自我限制的意识,这就是为什么,真正意义上自由的人是少之又少的!
这就是自由,最可怕的自由限制不是人身限制,而是心灵上的,阿豪和阿和就是这两个极端的体现,而实际上,他的爸爸妈妈,甚至他的整个家庭,都是心灵自我限制的体现。
孩子需要什么,你根本不懂。
关于这个人性的相关大脑原理,请参考《第一性原理的思维模型》,它几乎就是围绕这个决定点展开的。
第一性原理的思维模型
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