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觉醒》第9章讲《类比法则》
《大脑觉醒》第9章讲《类比法则》,该章节主要从逻辑层面证明“类比,争与比较”在人性里面的主导地位,其中最让我有感觉的是如下这张图:
如图所示,箭头所指的中间的圆,大小是一致的,但是我们现在用眼睛看过去,左边的明显比右边的大,而原因就是:
- 周边的小圆,会把中间的圆衬托大;
- 周边的大圆,会把中间的圆比下去;
人类的这种比的天性,或者说所有动物都有这种不自觉地比的天性,一旦比赢,他就洋洋得意,一旦比输,他就灰心丧气;
输赢心原本丛林时代确保我们生存下来的第一要素,但是在今天却呈现出另外一个极端作用,这个现象的原理分析详见该中的介绍。
此处,我要进行一个核心点的解剖,原本,如果比较有得选择,那问题应该不大,但是现在关键问题是,“比较”是没得选择的,就如前面中间的圆,它的大小不是由它决定的,而是由它身边参考的信息决定的,这是一个麻烦点,同时也是一个这个宇宙最大的现实,它就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这个麻烦点还在于选择什么样的参考信息,也是不由得我们选择的。
这篇文章最早创作于2年前,1年前在成书的时候,我对它进行了进一步的补充与增加例子,我时常会对着该章节中的这个图进行大量的思想琢磨,进行大量人生被左右,被对比的事实的探索与编码,比如书中提到的收入,车,房,名校。
但是我发现这些逻辑上的整顿,效果往往是有限的,我能够把它写出来,不意味着我在事情发生的时候,能够觉察到它,能够不被它左右.
正如我在左右手刷牙拿筷子中提到,如果我们按照正常生活节奏进入这两个环节,我们想都不会想就直右手强模型刷牙拿筷子,毫无疑问。
言外之意,只要我们进入生活,修行功力再深厚的人,必然首先“被对比”,然后产生情绪。我之所以如此刻意强调这句话,在于精进2年来,这个本性成了一直困扰我的东西,不管我如何对它进行编码。
或者说,我对它进行了大量的编码,但是依旧在事发的时候,该产生紧张还是紧张了。
对于“想要而害怕得不到”这个人性会比“争”的人性相对更容易感知与编码,我是达到最近的宁静度时,才开始具备全面对“争”进行有效感知的能力。
因为“争”往往意味着“环境中还有另外一个他”,这个他是变化的环境,是遮蔽注意力的首先点,这也是为什么争如此难以攻克的原因。
如下是我实时感知到的一些例子,这些例子与我书中干巴巴的理念形成对比:
“这个家,就是有些小了”
有一次,去一朋友家C,对方突然飙出一句:“我这个家,就是有些小了”。
我当时没说什么,只是沉默,感觉这句话背后有点不太对劲。
实时的特征就是,在当下,往往很难有效地从局中人进入旁观者状态,又或者说,当下实时进行时,总裁脑要处理大量不断流入的信息,它无法去搜索到我如下这些“事后意识到的信息”。
于是事后的及时整顿与汇总,就非常必要。
我现在琢磨时,才意识到:“我住的家很大,还是独栋,还有院子,相比我以前住在市区里面的那个小房子,现在的家也算是面吧”。
- 我发现我在向朋友介绍现在住的这个家的时候,确实有一股“优越感”,感觉良好;
- 我以前确实认为我在市区住的那房子,确实让我觉得“拿不出手”,特别是去到一些住着大的豪华房的朋友家时,这种对比让我瞬间莫明低落。
想到了这一点,我就明白了为什么C会这样说了,他的情感应该跟我以前完全一样,被比下去的感觉,让他不舒服,他想要被看得起,于是就会害怕被看不起。
所有如上这些信息,“我现在的房子,我以前的房子,以及前后对这两个房子的情感”,这些是我现在坐在电脑前,进行细致的回顾后,才意识到是这么一种前后事实与心理情感的,然后用我的这些心理来理解C的这句话背后的心理,我瞬间知道他到底干嘛了。
这就是我在《大脑觉醒》心理表征章节不断多次重复强调的大脑理解世界的基本特征:“用我们熟悉的理解不熟悉的”。
此时,C说这句话的时候,他可能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回事,但是我在事后调动心理表征进行琢磨时,我明白了他的情感,我当时的“异常感”及保持沉默的做法,某种程度是因为我的潜意识也是知道的,只是在当下,它无法进行大信息量的整顿,它只是感觉不太对劲。
于是保持沉默。
闭嘴是我现在的第一法宝:
- 因为闭嘴首先就是在屏蔽信息继续进入;
- 其次,闭嘴是对当下的敬畏与警惕。
因为总裁脑在每一个生活的当下,它一定是“应接不暇的”,因此,为了避免作恶,闭嘴后进行慢慢琢磨或者事后第一时间进行更大信息量整顿,是看清问题本质的最好方式。
这也是成功编码后心理表征的作用【事先编码】,只要在当下争取足够的时候,我们就能够调取这个事先编码的心理表征,对问题背后的本质进行理解。
比如包括我现在写出的这篇文章,都是建立在我过去几年无数次细致解剖后所构建出来的心理表征之上的。
表面上,我们的所有努力都看不到,但是它却真实地存在于我们的大脑里,这就是为什么我说编码时,你一定要不断地去感知这个心理表征的存在,感知它的作用与价值,感知你的每一次认真精进编码后,这个心理表征不断进步的事实,以此来锚定你前进的动力。
这就是利用大脑的锚定,升级与反馈原理来推动自己去精进编码的做法。
这也是为什么,大师的心理表征,可以比常人看到更多东西的原因,因为我精细地构建过整个知识与生活体系,构建过“争”的底层知识体系。
我知道他在怕我嫌弃他的家小,大脑不自觉地对比了“他的,我的”。
他的这句话,是潜意识层面的,无意识的,他可能完全不知道他已经被中伤,我的大房子是环境,激活了他大脑里面的潜意识网络,他既被我的大房子中伤,也被自己的“争的念头”中伤。
反过来,我也时常被这样“中伤”,我相信大多数人也一样,甚至每天都被中伤无数次。
这就是人性,我并没有说什么,但是我也中伤对方了。
如果你在生活里面觉察得足够细致,你会发现,你的大脑无时不刻在对比眼前的一切东西【对比我的与你的】。
对比后,不自觉地产生情绪。
整个环节,都是瞬间完成的,你突然间就感觉失落了,你完全不知道为什么。
豪车,单车与面包车
几年前,橙子约同学一家出去公园玩,对方一家开豪车过去,我们一家踩单车过去,我当时也觉得蛮丢人的,怕被看不起,甚至想把我的单车藏起来。
很显然,如果不是因为橙子同学的关系,我们是不可能走到一起的,我现在甚至会有意回避这类朋友,否则被中伤是全面的。
当然,回避并不能解决问题,对立面思维的特征就是要反着做,比如我特意去进入这些我怕的情景,但是我的目的是去编码它,经历是为了编码。
即使我已经精进2年,这种不自觉地“争比”的情感依旧全面存在,如果不把它编码出来,一旦进入情景,人就会不自觉地低落,觉得输了。
我甚至发现,仅仅像我现在只是把它解剖出来,也并不足以形成实时发生时的有效调节,正如左右手刷牙模型,必然不断重复强化练习,使得新构建的神经元的信号效率更高更快。
特别是,不自觉“争”的情景,实在是太多太多。
我还记起去年国庆,亲友G一家开着他的面包车过来我们这边玩,当时我的另外一个朋友也在,我和朋友一起去送G一家回去的时候,我竟然有股害怕朋友看到面包车的情感,我竟然在为亲友G开一辆面包车而感到丢脸。
G以前也常跟我说:“想要换一部好点的车,这辆面包车“拿不出手”,平时出去应酬,宁愿打车”。
他跟我说的时候,我在理性上回应他:“这又有什么,真正重要的是内在”。
理性的时候,我觉得这种比是愚蠢的,但是当我进入情景的时候,我的瞬间本能依旧不自觉地被左右了。
因此,我时常还会强调另一个事实,即我们人是活在两个隔离的系统的:
- 读书学习讲道理时,是活在理性逻辑世界;
- 在生活里面时,却是活在本能本性的世界;
这就是理性与行为这两个系统的区别,我们读多少书都不会有用,除非我们能够像我现在这样,密切地感知内心,频繁地跟情绪对话,然后进行有效的编码,为这些行为背后的神经元重新构建通路。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喜欢“打肿脸充胖子”,贷款买豪车,住豪房,装门面等虚荣心现象比比皆是。
现在很多人越来越明智了,但是我们依旧在这个本性之内,包括对这个现象背后的天道如此清晰的我,也时常被它困扰着。
这就是人性的麻烦点,知识道理与行为情感,是两个独立的系统。
去年G跟我说,他准备贷款去买一辆“还不错的车”,每个月4000,还四年,我当时觉得完全没必须,车能开就行,没必须给自己增加这么大的压力。
反过来,为什么他会完全忽略这些压力,就是想要让自己看起来“体面,有地位”?
这就是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变态”心理,但是它又是第一人性,老子《道德经》的无为与不争,针对地就是它,而我们之所以会有这股强烈的想要赢的情绪,在于我们的圈子到处都在明争暗斗,在于我们从小到大都被教育要出人头地,要赢,否则会被淘汰,会跟不上,会被消灭。
我时常也告诉自己,这些外在的东西,根本就不说明什么,真正重要的是人本身,但是在被朋友比下去时,我依旧会在里面,产生不喜悦感。
直到我事后进行解剖,跳出来。
我现在认定一个事实,即我不再与本性对抗,不再认为它是处在我的把控之下的,我反倒认为,只要我进入生活,我首先就是被遮蔽的,首先就会产生情绪的。
比如只要面对吃,我就一定“在里面吃上了”,沉浸在自我的快感里面了。
面对诱惑,我们一定是首先放纵的。
因此,在多次的沦陷后,我提出一这样一个理论,我们一定会首先沦陷,这一定是事实,一定要坚信这个事实,或者说,大量感知后的第一发现是:“我们确实首先沦陷”。
这种意识就会让我们对生活当下的每一个瞬间保持敬畏感与警惕感。
比如此时我就保持闭嘴。
这就是自我怀疑的第一精神。
危险的念头:认为自己厉害,更富有,更有知识
想要赢,就会怕输,怕被比下去,怕被看不起,怕被淘汰,它调动的心理类似于丛林时代碰到老虎时的怕被消灭的情感。
因此,认为自己厉害,更富有,更有知识,是很危险的念头。
因此,当朋友来我们家时,问:“你们就一家三口”,住得了这么大吗?
我特意交待妻子说:“有一半是我的工作室”。
任何时候的一点点得意感,都会让那些被比下去的人因此焦虑不安,因此,保持低调,无知与谦虚,是避免造恶【避免在别人内心制造恐慌】,避免中伤对方的最好方式。
反过来,想要赢怕输观也全面地存在我的本能潜意识网络,当我出去社交的时候,如果我不能保持觉察,我也往往首先第一时间会被中伤,这是一个极为普遍地现象,特别是我们社会存在一种特意炫耀的现象,表面上是朋友,而实际上却明争暗斗。
我一直认为我很有运动天赋,很多运动我确实玩得很“转”,这种厉害感,使得我被几个项目中伤过。
去年橙子学校的家长篮球比赛,我竟然不自量力地去报名了,我小时小学打过,有些基础,我相当自信只要练习练习就可以上手,但是上场后,我完全乱了分寸,我发现我竟然还没有打过一场比赛,就期待在赛场上表现一番。
这场失败的篮球,使得我在全校家长孩子的面前,丢尽了脸,我觉得太丢人了,当时因为它是每个周六打一场,持续4周,结果每到周五晚上的时候,我就会特别紧张,甚至有几晚还失眠了。
“当我不再怕输,可以丢脸时,就是真正的强大”。
篮球赛是一年前的事件了,我以为我编码过就不再被它困扰了,但是随后的一年,我发现我依旧被这类事件大量困扰着,事件只是一个表征与导线,它可能变换一个项目或面目,背后都是同一股天道,于是,我就卡在大量的同类事件中,不自觉失落,不自觉就生起消极情绪。
比如游泳,我是小时候村里玩水学会游泳的,玩水长大的,我也认为我游得不错,近年来,为了陪橙子学游泳,我也跟着一起去,我发现大家几乎都懂蛙泳,而我则是野游,不会潜水换气,有好几次,我介意旁边救生员的眼光,介意橙子家长的眼光,害怕他们发现我什么都不会。
这种害怕,在事发的时候,我就在害怕里面,我并不知道我在害怕与担忧,经历过几次后,在事后的整顿回顾时,我突然才发现,原来我在怕,在介意他人的眼光。
认为自己厉害,就会怕输,在我最喜爱最擅长的网球项目上,我发现这股情绪竟然一直在控制着我,控制到每一拍,在这股情感的影响下,我比赛时的水平,会比我平时对接练习时下降一半以上,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害怕打丢分而不敢打的那个情感”,这股害怕感,往往会使得我的注意力都在害怕上,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连贯性。
我时常陪橙子打羽毛球,不知不觉中,越打越不错,有一次,朋友说他们五缺一,于是我就去充数,我很少上场打比赛,但是我却很自信,认为自己应该是可以的,但是上场后,我是混乱的,连站位都不懂,也不知道比赛规则,甚至有一拍把球打到队友后背后,我就不再敢在后场杀球了,一直打网前。
表面上看,这些都是独立事件,但是背后却都是同一个人性,同一个天道在主宰着,而且,我现在所解剖与呈现出来的,可能仅仅只是0.01%。
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时,几乎所有本能的自动化反应瞬间,背后都可以捕捉到这个天道,“争”全面地主宰与规范着我们。
读书会与家长会:演讲时,为什么会紧张?
几年来,我很少出去参加群体活动,大部活动,几乎都是橙子班里或学校的,比如读书会或家长会,而橙子的这种教育,各种“会”与活动又特别多【比如还有班里爸爸会】。
- 前几年的时候,我是抗拒去参加家长会的。
- 近2年,抗拒感开始弱化,我开始走出去。
- 最近几次,不管什么“会”,什么活动,我似乎找到另外一个目的了:“去感知我的本性”。
此时,我去参加事件,已经不是为了事件本身了,而是想要借助事件,来激发我的情绪,然后感知我情绪背后的念头,实现对它的认知与重构。
这就是我经常提倡的对立面思维,这个思维的核心:“进入对立面,不是要去解决什么,而只是感知。
感知到动物脑在我们生活里面的身影,全面地意识到:“它才是真正的主人,而不是你”。
比如家长读书会,就我一个爸爸,其他都是妈妈,他们或许不知道,我安静地坐在那里,已经是另有目的了。
去年我时候,我发言是比较积极了,最近1-2期,我就只是听或提问,我的主意识,更多地在观察自我上。
我感知到了我想发言时的紧张,心跳加快,手心出冷汗……
同一个经历,多次重复后,就会开始鲜明的对比,我现在还清晰地记得一年半前去参加一次家长会的时候,当时老师想让我这位老家长分享一下,带一带一些新家长。
我记得当时我的发言,竟然紧张到声音是颤抖的,有些卡顿的,心跳是极快的。
我事后还在星球发表了一篇自我解剖的作业,如下:
如下这篇作业写于2021年4月,没想到一年半后的今天,我依旧在跟这个本性斗争,唯一的不同在于,我此次的整顿面相当广,横跨争的不同表现,在我进行这篇整顿前,我几乎花了一天的时候,纯粹地就是在搜索我过往亲身经历的过怕,这就是我现在不同于过去的地方。
我甚至在最近一段时间,就主要地沉浸在与“争”的对话上,这种对话,不是在文章里面的,而是在真实发生的时候的,就如我现在去参加读书会,我的目的就是为了去感知争,感知它是如何让我紧张地,为什么我会紧张,我在怕什么。
如何才能彻底地消解争对我们的笼罩与主导?
我发现所有逻辑与道理的告诫都是无效的,就如我前面的这篇2021年时的自我解剖与告诫,包括去参加读书会前的自我降温,效果都是有限的。
因为所有的关键点就在于事先存在我们大脑潜意识网络里面的那个“执念”,那个与之对应的神经元,我们必须把害怕的念头感知出来,比如前文的面包车,单车,小房,野游以及隐藏在这怕背后的更底层的输赢观,也就是老子的争。
把这些面包车,单车,小房及野游这类我们怕的对立面,感知出来,把它们清晰地链接上“争”,然后当我们下次再去进入这个情景的时候,我们瞬间就会知道这个紧张感,原来来自于我认为“这些东西让我觉得丢脸了”。
这就是解决方案的关键步骤,不断地进入对立面,故意地,进入这个你怕的经历,然后去感知它,但是请注意这是非常微妙的点。
也就是我们必须彻底地让自己坚定地认为:“我去经历,就是为了觉察,觉察甚至比经历更重要”。
比如去刷牙,如果没有这种意识,我们一定会不自觉地用右手强模型;
去吃饭,我们一定会不自觉地用右手拿筷子;
要反过来用弱模型,就必须刷牙与吃饭,是为了感知。
如果你一直有去践行这个左右手模型的练习,你会发现,这是最难的一步,左手刷牙,拿筷子,是如此地说不过去,如此地不自然,如此地低效,不自在,如此地违背生活…….
因此,我建议你要深刻地感知意识与思维的特征,特别是强模型的强大主导力量,你去试着彻底执行这个作业,看看你能坚持多久,看看这期间,你经历了何种内心斗争与煎熬。
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