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人生留下遗憾 |《死亡诗社》0524
我们到底在找什么?
昨晚头脑不清晰,估计是刚刚过去的周末活动太多,身体疲劳所致,于是找了一部电影来看:《死亡诗社》。
我找电影的原则是只看剧情好于98%其他的,在豆瓣可以轻易找到,这类电影往往评分可达到9.0以上。
《死亡诗社》是1989年上映的,算是一部老电影,对当时的中国的来,我们还处于相对较保守的农业文化中。
乔布斯20岁的时候,大概是1975年,他在自传里面提到,他一直在对抗的东西,就是这些守旧的按部就班的压制人性的传统势力。
乔接受采访时说自己是嬉皮士,说他的同事都是某种程度上的“嬉皮士”【见《遗失的访谈》最后几分钟】,他在视频中解释了嬉皮士的真正价值在于他们所追求的那股精神。
乔说:
- “当我们停下来认真审视生活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人生不仅仅只是读书,工作,结婚生子,买房买车这些现实的东西,我们时不时可以感知到,在现实的背后还有一些可以让人生更为丰满,更有价值的东西【精神】”。
- “我们在现实生活里面很少谈论它,但是它确实存在那里,这股精神解释了为什么有人宁愿当诗人也不想当银行家的原因”。
- “我们就是在尝试把这股精神融合到苹果的产品里面,而用户是能够感知到这股精神的,这就是为什么人们会“热爱”苹果的产品”。
《死亡诗社》到底在讲什么?
爱因斯坦说:“学校的目标是培养会独立行为与独立思考的学生”;
《死亡诗社》中的威尔顿预备学院正好相反,它只需要学生听话,好好学习,考上好大学,独立思考是违背校规的。
如下是电影中引用的一些诗与内容,我作一些解剖,以此分析:
- 到底这部电影想要讲什么?
- 我们能够得到什么灵感?
- 人生到底最重要的是什么?
我们读诗、写诗并不是因为它们好玩,而是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分子,而人类是充满激情的。没错,医学、法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维持生活所需求。但诗歌、美丽、浪漫、爱情,这些才是我们活着的意义。
We don’t read and write poetry because it’s cute. We read and write poetry because we are members of the human race. And the human race is filled with passion. And medicine, law, business, engineering — these are noble pursuits and necessary to sustain life. But poetry, beauty, romance, love — these are what we stay alive for。
这是现实主义与完美【理想】主义的对比。
现实与理想,同时存在于每一件事情上, 它跟自我与自他对应,两者比例之和等于100%,比如我写这篇文章,它有为了钱的现实目的,也有纯粹就是为了创造价值,帮助用户看懂人生的理想目标。
这两者的比例不是固定的,而是“漂移”的,它可以随着我们大脑看世界的“角度”的调整而发生比例的变化 ,比如当我能够进入引导发心与念头的有觉察状态时,就如我现在暂停我的创作,停下来审视一下我现在的发心,它到底更多是倾向现实还是理想。
我可以肯定的点是,理想的部分不少,但是一定有现实部分的存在,当我的纯粹度较高时,我琢磨这个主题的时间就会非常长,思维会具备相当的深度与广度,表达出来的东西就会全面透彻。
这就是乔布斯所描述的那股人生追求的精神,它不一定是固定的,它也不是一个确定性的答案,而且不同人的处在不同状态下所达到的境界也是不同的。
在我的文章中或者我的追求中,我经常用“纯粹度”来描述它,它是有程度之分的,它就表达为我们在现实里面做每一件事情时,我们坚持原则,坚持梦想的比例到底有多高。
也就是这种追求,它可以细化到每一件事情上,每一个产品与事业上,对我来说,就是每一篇文章甚至每一个文字上。
它的最高境界就是老子的圣人状态,像水一样,利万物而不争,不为任何【现实】的结果,即使没有结果,也会全力以赴地做好这个产品【工作与事业】。
因此,《死亡诗社》所追求的或诠释的就是这股可以支撑我们人生追求理想的精神。
实际上,这部电影呈现给我们的,几乎处处都是现实的,而所谓的理想精神,就是在现实的挤压下“苟存”的东西。
因此,有大量的理想主义的诗人,不断地在为这股精神而努力。
别让人生留下遗憾
小务虚-徐老师解剖
如上这几段都是影片中的内容,单独看像是一些心灵鸡汤,但是用爱因斯坦的话来琢磨,再结合影片的内容,现实与理想之间的“战争”是何等的激烈。
实际上,我经常表述这样一个概念:“在现实面前,理想不堪一击”。
我们很少会在现实里面谈论理想,年轻的时候,可能与三五好友还会谈谈梦想,对于现在上有老下有小的我们,比如我经常接触的橙子学校的家长,所聊的内容都是现实的【一日三餐,才米油盐,带娃,赚钱,工作,旅游,房子,股市,玩乐】,这个时候谈理想【或情怀】甚至有可能会被异样的眼光看待,觉得你是疯子。
因此,我几乎不会在现实里面跟任何人分享这股精神,因为我知道我一定会“碰壁”,但是这股精神才是人生的真谛。
现实的东西解决了我们的温饱,但是却无法安放我们的心灵,现在的东西越追求会越焦虑,烦躁与空虚,对这股精神的追求,反而会让我们的内心越来越安静,越来越有力量。
但是这两者又是同一回事,一枚硬币的两面,两者之和等于100%,比如我们吃饭,吃饱肚子,不是为了不断吃饭,我们找房子住,也不是为了住房子。
不管是吃饭还是住房子,我们都是为了一个东西:“安心”,这是生命最重要的情素,为了让生命活得有意义,活得踏实与充实,所有这些“心”【安心,良心,内心丰满】,都是能量与情感的东西,是这些情感力量在支撑我们去“走路”,工作与劳动,力量做每任何一件事情,去克服惰性。
这是我在星球里面的一个打卡,橙子现在8岁,他“洗碗”的经验已经有1-2年了,此前他并不是完整地独立地完成这件事情,最近每周2天,他开始完整独立地洗碗了。
在以前,他会经常找借口不想做,想偷懒,洗碗是一个“辛苦活”,至少对于大脑来说,它几乎是没有快感的,那么我们凭什么让大脑去做一件它痛苦没有快乐的事情,这就是感恩的力量。
这就是乔布斯说的那股精神力量,也是我不断诠释的东西,我曾不断地强调,天道存在于每一个小事上。
- 如果我们是为了钱做事情,久而久之,我们就会变得麻木与没有动力,大脑就会变得痛苦。
- 反之,如果我们是为了感恩之情的回馈,人生就会一直充满力量,大脑会产生力量激素,支撑我们去回报。
背后的大脑原理就是如此简单,关键就是看我们是否有能力把它完全融合到我们的人生与生活里面,让大脑真正能够感受到那些能量,使之产生真正的力量来支撑我们去追求梦想。
父母对,还是孩子对
几乎没有父母是不现实的,我们都不得不现实,不得不养家糊口,现在这个社会竞争如此激烈,难道孩子不学习,跑去“山洞里聚会,抽烟,吹牛”就是对的?
到底这部电影在鼓吹什么?
第一,它批判“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类非黑即白的人生成功观,把人生的意义就等同于现实名望与财富,把人生设定为就是为了出人头地,因此,读书考试考大学,好工作如当律师或医生,然后人生就有好的结果了。
这是电影批判的第一点,在欲望与名利观的驱动下,孩子甚至都成了父母角逐这些欲望的工具,因此,这批学生几乎都是:“没有自己思想与灵魂的人”。
这批在全美最优秀的学校之一的年青人,竟然都是机械般般活着,读书就是为了追求外在的名利,而不是为了自己。
因此,电影中的孩子或学生呈现出来的“叛逆”,比如在山洞里抽烟这类行为,它赞扬的并不是这种行为,而是行为背后的精神,那股敢于对长期以来压制自己内心的权威命令说“不”的精神,此时,这些学生想要聆听自己的内心声音了,开始想要活出自己,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了,而不是父母的指令。
这就是活着,我们到底是为了自己而活,还是为了他人或者外在的东西,难道我们是他人的工具?
对于大脑来说,父母的指令是一股恐惧驱动力,是一股不得不的被动力,比如neil的父母让他改学医,他根本就没得选择,他最终选择结束生命来结束这种被控制的痛苦,他要么不反抗,一旦反抗起来,他选择走极端的路,让他的父母后悔一辈子。
用死亡思维拷问人生的意义
人生光溜溜地来,赤裸裸地走,不带走任何一点功名的东西,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追随内心呢。
乔布斯说:“你原本就赤裸裸的,没什么好丢失了,所有的财富,地位,荣誉,成败,所有对难堪和失败的恐惧,在死亡面前都会消失,留下真正重要的东西”。
因此,他说,33年来,我每天都问自己这句话:“假如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我还会做即将要做的事吗?”。
他说,每天用死亡在拷问生命,总有一天,我们就会走上正确的人生之路,乔的这句话,几乎就是《死亡诗社》的宗旨。
因此,死亡真正的价值在于,它让我最终明白活着的意义,每天只需要不断地用这个死亡思维来拷问人生的意义,久而久之,我们就能够得到活着的力量,明白人生真正重要的到底是什么。
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阅读更多精彩内容